魯迅先生提出,對於只是忍讓,不敢反擊,這樣的人應該斷交,這種觀點對嗎?點點409485952018-02-19 14:58:37

太對了

魯迅先生提出,對於只是忍讓,不敢反擊,這樣的人應該斷交,這種觀點對嗎?新文化街男孩2018-02-17 08:29:18

贊同。

這樣的人,既保護不了自己,也會因為軟弱而引火燒身,牽連到別人。更有可能因為長期壓抑,而造成心裡變態,一旦發作,就會危害無窮。

其實,再能隱忍,也要像高壓鍋一樣,有可以“放氣”的地方,有能減壓的自我調節的設計。就像是鐵,如果一味地強硬下去,最終結果就是斷裂。而應該需要鋼一般柔韌,鍛壓性好,還不易生鏽自毀長城。

同理,選擇能夠相處的朋友,也需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模稜兩可。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既是這個道理。

魯迅先生提出,對於只是忍讓,不敢反擊,這樣的人應該斷交,這種觀點對嗎?漫威草堂2018-02-17 08:03:59

說實話,任何人的任何言論,都應該在當時的語境下,才能最客觀的評判對錯與否,單從這一句本身,恐怕題主引申的含義,不言自明——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文明大國,講究的就是,溫良恭儉讓,即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孔子儒家思想的經典濃縮,這五種美德,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

魯迅先生提出,對於只是忍讓,不敢反擊,這樣的人應該斷交,這種觀點對嗎?

但是,重點是但是,先生當時提出這種觀點的時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想,但凡能耐住性子看到這裡的,多少會了解(當然,甚至,大多數人要比我瞭解的多),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朝綱腐敗,軍閥混戰,百姓罹難,人心惶惶,當時的國人,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可是,在星星之火尚未點燃之前,大多數老百姓,選擇的只是逆來順受,不講別的例子,單從先生筆下所描寫的人物來說——孔乙己、阿Q、祥林嫂、範愛農、先生的父輩、老夫子、地主老爺,等等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而他們面對當時的社會狀態,都是選擇怎樣的態度呢?

或是忍受忍耐,或是投機倒把,或是悲天憫人,或是唯唯諾諾,這就是當時的環境。

而先生之所以提出“要反抗”的觀點,才真正體現出其做為中國文壇領軍人物的偉大之處。

問答,不是文章,簡單聊幾句,歡迎認同的小夥伴,留言討論。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文人草堂。

魯迅先生提出,對於只是忍讓,不敢反擊,這樣的人應該斷交,這種觀點對嗎?布衣吳新建2018-02-17 08:06:00

嚴格的講,是不對的。

這句話,應該是針對層次比較低的人講,站在敵友陣線看問題,非敵即友,這符合魯迅先生的性格。

魯迅先生提出,對於只是忍讓,不敢反擊,這樣的人應該斷交,這種觀點對嗎?

魯迅先生是鬥士,戰士,但一個國傢什麼樣的人都有,只能忍讓,不敢反擊的人是絕大多數人,站在統治者角度,這樣的人越多越好,社會就穩定。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層次,最低層次和最高層次都喜歡只能忍讓和不敢反擊的人。社會底層人相互交往,你好我好,一團和氣。

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爭鬥,大都是中間這一層,不甘人後,上,就要爭,就要鬥,就要拉幫結派,形成同盟,壯大自己的隊伍。

魯迅先生的話,適合這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