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從直播帶貨,到網友分享,到處都在給人種草,刺激消費。

透過煽動起焦慮情緒,讓每個人因為焦慮,不斷去購買,以滿足自己的偽需求。

這裡歡迎各位組員分享買過的踩雷品、智商稅品、偽需求品,幫助其他組員省錢省心。

讓我們做到:不盲目跟風,不被消費主義裹挾,做消費主義市場的逆行者!

——豆瓣“不要買|消費主義的逆行者”小組簡介

豆瓣“不要買|消費主義的逆行者”小組正在成為新青年們反抗消費主義的聖地, 2020年10月設立至今,已經擁有了25萬擁簇。

在小組設立的一個月之後,人們就會震驚於帶貨主播令人咋舌的成交量,鋪天蓋地的聲浪會牢牢抓住受眾的眼睛,媒體的擴音器,會覆蓋任何一個角落,直到你買買買,一抒心中的焦慮鬱結。而這個小組,成為了脫離消費社會的一股清流。

差評!不要買

在這個小組,所有人只做一件事,現身說法地打消你的購物慾。

比如簡單粗暴的帖子主題:不要買xxx馬丁靴皮鞋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當跟帖者表述“成功勸退”之後,就像一場戲劇,臺上的賣力表演,終於獲得了聽眾的陣陣掌聲。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在各類APP設計之初,色彩就成為了引導消費者行為的主要產品要素,他們會用明亮的暖色調,大紅、大黃,刺激你的心智,大膽地買買買。於是,有人從色彩心理學出發,認為將主題設定為冷色調,將壓抑購物慾。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當下,這款綠色的主題面板已經在淘寶APP下架。

購物APP的冷色調主題,如果只是壓抑購物慾,那麼將圖示設定為黑白顏色,則可以從源頭上消弭開啟它的慾望。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被媒體煽動起來的浮躁情緒,的確需要一個地方讓人冷靜冷靜,勸人不要買。

但是,當足夠多的大眾聚集在“不要買”小組,因為無法直白地表述消費主義所代表的文化定義,他們產生的內容,只能基於商品的實用性與價值性做出評價,這種抱團,更像是差評者聚集地,聚集在其中的群體,更像是一群叛逆者尋找安慰。

比如,在該小組的服飾鞋包類單品諮詢專樓,每一位前來問詢要不要買的夥伴,幾乎都會得到一個不要買的迴應。

要麼是穿著風格問題: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要麼是價效比問題: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或者是格調問題: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這種現象,與其說是諮詢,不是說是找理由,從別人口中,為自己找一個說服自己不要買的理由。久而久之,因為群體的聚集,大家都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共識,形成了《烏合之眾》中表述的群體無意識狀態:

群體成員彼此間透過暗示、情感傳染等加快了無意識個性的顯現,人們立即將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為成自身行為趨向這個群體之中。

在這個群體之中,只有一哄而上的“不要買”,沒有真正的評價與反思。

消除身份焦慮才能真不買

實際上,消費社會並不在乎少數人對商品本身的批判,因為這種評價,誕生於購物APP的社群,這群人的話語權仍是根植於消費社會建立的執行規則,這種差評式批判,只能引導人朝向更高、更貴、更好的商品,這種處境,反而陷入了消費主義的泥淖:以商品消費建立社會身份標籤。

這套貼身份標籤的模式,有一個十分簡單的定義:消費等於成功。只有擁有巨大金錢財富、透過消費佔有大量商品以獲得社會身份和地位,才能將現代意義的成功明顯表現。透過將這類成功人士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廣而告之,以偶像代言的方式讓消費文化得到鮮活體現,讓這種標籤模式成為社會共識。於是,所有人有了一條心照不宣的默契,具有炫耀功能的品牌,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溢價。

這套身份標籤的極致玩法,當屬奢侈品。奢侈品的實用功能、材料工藝等,並不能支撐其天價,其品牌所代表的社會地位與身份標籤,則是其溢價的核心要素。

社會叢林的櫥窗展示,疊加消費者的“炫耀”,更加赤裸裸地展示了“成功人士”的物質水平、衣食住行、珠寶首飾等,富集的消費景觀,也加劇了大眾的焦慮情緒,而消費主義的渲染則為這種情緒提供了一個出口,去買買買。

至簡天成既是專業的品牌服務商,也在反思這品牌、廣告的價值與作用,品牌的工作並不是透過放大焦慮來抓人眼球,而是洞察真實的需求,準確地匹配供需,讓雙方各得其所,特別是糧油、快消品等領域,產品的大眾剛需屬性,註定了炒作的不可持續性,品牌所主張的價值、品質只有實至名歸,才能在消費者心智中長期佔據真實可靠的印象。

豆瓣不要買小組,是一股反叛消費主義的清流,但是,這裡並不能解構身份標籤的普遍焦慮,消除身份焦慮的消費主義定義,才能真正的“不要買”。

————————-THE END————————-

————-

——-

消費者洞察|不要買小組,不是逆行者,更像叛逆者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