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海德格爾於1933年就任

弗萊堡大學

校長,在就職儀式上發表了題為《

德國大學的自我宣言

》的講話,幾並且加入了

納粹黨

。但是10個月後,他選擇了辭職。戰後,同盟國軍隊決定禁止海德格爾擔任教職直至1951年。關於海德格爾與納粹之間的關係引發了德國與法國學界持久而廣泛的爭論。

第一次論戰:1946-47

論戰的焦點在於海德格爾與納粹之間的關係是一時的,偶發性的還是說與海德格爾的學說有著某種必然性?薩特認為兩者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並在著名的演講《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中把海德格爾與自己置於同一立場。(事實上由於薩特在戰後呼風喚雨的影響力,他對海德格爾的擁護極大的改善了海德格爾的處境,但海德格爾似乎不怎麼領情,一封《關於人道主義的信札》毫不留情地diss了薩特……。。。)同時Gandillac(1906-2006)也在薩特創辦的《現代》雜誌上發文表示支援這一看法,認為這只是海德格爾政治上的不成熟導致的過失。然而海德格爾的弟子Karl Löwith(1897-1973)卻認為海德格爾投向納粹的懷抱從他的哲學上是有跡可循的,他聲稱,他在1936年遇到海德格爾時,對方明確地表明瞭對於希特勒和納粹黨忠實的信賴。

第二次論戰:1960年代

1961年,Guido Schneeberger在《

Nachlese zu Heidegger

》中詳細考據了海德格爾的政治活動與納粹政策的對應關係,同年Jean Pierre Faye翻譯了一系列海德格爾向納粹示好的文章。1964年,

西奧多・阿多諾

發表了《本己的行話:論德國意識形態》,批判了海德格爾語言中

神秘主義

的曖昧性(這點似乎在

德里達

那裡有著更加詳細的展開?)對此Jean Beaufret的弟子Ferrier發表了《針對海德格爾的三種攻擊》進行了反駁,Faye則以《海德格爾與革命》回敬。

第三次論戰:1987

以Víctor Ernesto Farías的《

海德格爾與納粹思想

》法文版的出版為契機引發了大規模的論爭。

伐利亞斯

是智利人,曾參加過晚年海德格爾的研討會,他透過嚴密的調查和論證得出了海德格爾從青年時期開始就懷有

納粹思想

的傾向,直到最後還在繳納黨費,他的辭職充其量只是納粹黨內的鬥爭和矛盾罷了。儘管這本書的論證建立於大量事實依據之上,但關於海德格爾思想的論述部分卻遭到了廣泛的批判,同時法文版編者在前言中所表現出來的打倒德里達派(

解構主義

)的意圖成為導火索,論戰變成了法國知識分子界知識霸權的鬥爭。德里達在《論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中詳細地探討了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