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廷燁

曾經對大秦氏是這樣評價的:

他能理解父親的一往情深,可畢竟她畢竟是冢婦,嫁入顧門近十年,只知風花雪月傷春悲秋,夫家的隱患她竟一點不知。這樣柔弱的女子就不該嫁給長子嫡孫,就不該為宗媳;

東昌侯府萬千寵愛的嫡女秦家大小姐,美若

秋荷

,靜極生妍,善詩詞,工曲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可到了一十八歲卻還未嫁人,不過是因為身體有重疾,無法生養。

身在古代,只有美貌和才華是不夠的,管事理家,

相夫教子

,這都是大戶人家女兒在閨中應該學習的事情,這也是世家大族一定要為後代迎娶名門嫡女的真正原因。

娶妻娶賢,娶正室不是為了擺在那看的,一家子男女分工不同,後院之事需要一個精明強幹的女人來把持。

只懂得擺弄詩詞的女人並不適合為人正室,比如劇中的墨蘭,再比如唐婉

嫁不出去的大秦氏,命運極好。她遇見了沙場征戰的顧偃開,這個見慣生死的男人,卻偏偏喜歡這種柔弱的姑娘,一見傾心,並讓老侯爺夫婦專門上門提親。

老侯爺夫婦並不傻,但經不住兒子的倔強,並想著即使以後沒有嫡子,養育庶子也是可以的。那時候的老侯爺夫婦大概沒有想到

顧偃

開會十年沒有妾室通房,差點

斷子絕孫

這個女人嫁過來以後,傷春悲秋,不理世事,沉浸在自己的愛情當中,毫無

侯夫人

的半點樣子。諾大的侯府都是靠著公婆在管,而古代兒媳最基礎的孝順公婆,她也是做不到的。

動輒頭疼腦熱,甚至暈倒,她仗著的是顧偃開對她的愛,

那種被人捧在手心的感覺,很好,她想讓所有人知道她被愛的幸福。或許是嫁不出去的怨氣,讓她明目張膽地秀恩愛。

《知否》原著大秦氏的善惡終有報:她扭曲的三觀,毀三個人的人生

不孝公婆,不能生養還不讓丈夫納妾,不會管家理事,

大秦氏一副被愛情寵壞了的模樣,可是卻敗壞了秦家女兒的名聲。

她的妹妹小秦氏因為她在外的名聲,十九歲還沒有許下人家。她沒有姐姐大秦氏的幸運,即使她真的精明能幹,聰慧懂事,卻還是被大秦氏所累。

小秦氏的命運是可悲的,一直都活在大秦氏的陰影下。在家裡,大秦氏是嫡長女,她生在花團錦簇的東昌侯府最鼎盛的時候,即使她和大秦氏不同,最終還是受到了影響。

在婚事上,小秦氏做了大秦氏死後顧偃開的填房,中間還隔著一個身份卑賤的鹽商之女。這樣的命運對小秦氏來說並不公平,

心理極度扭曲之下,造就了她之後的瘋狂。

嫁進侯府之後,丈夫顧偃開始終懷念著和大秦氏的情分,而小秦氏為討丈夫歡心,只能時時提起自己的姐姐,最後才有了她的一兒一女。

小秦氏的心理扭曲是可以理解的,一個侯府嫡女,本可以許高門大戶,做正室嫡妻,最後卻成了別人的填房,祠堂供奉拜祭之時,還要向鹽商之女卑躬屈膝。這是對她最大的羞辱,而就連丈夫的寵愛都要靠著大秦氏的情分。

大秦氏的愛情觀,傷害的是自己最親的妹妹。

小秦氏有足夠的理由恨她,所以即使

顧廷煜

是自己的姐姐所生,她也並沒有心腸手軟。如果不是顧廷煜身體不好,她早晚要除掉這顆眼中釘。

最後的小秦氏說,侯府就是一個吃人的魔窟。她原本也是良善知禮的嫡女,卻因為大秦氏而毀了一生,嫁入侯府之時她曾暗下決心,既然萬般委屈地嫁了,就要在侯府過好自己的日子。

斷子絕孫,也有大秦氏做過的一份孽。

《知否》原著大秦氏的善惡終有報:她扭曲的三觀,毀三個人的人生

大秦氏的嬌柔做作,傷春悲秋,讓小秦氏的女兒顧廷燦看到了愛情的模樣。

即使大秦氏死了,她卻始終活在侯府的每一個角落,活著的人都會時時提起,以此來討顧偃開的歡心。而顧廷燦在小秦氏的刻意培養之下,養成了如大秦氏一般的性子。

顧廷燦貫穿的原則就是女子什麼也不需要會,只要嬌滴滴的被寵愛就可以了。在她未出嫁之前,小秦氏的本事和能耐她半點也沒有學到。

她活成了另一個大秦氏,也成了顧偃開最受寵的嫡女。

顧廷燦的三觀是在顧偃開和小秦氏的共同默許下形成的,還沒有經歷世事的她,卻已經將大秦氏視作學習的榜樣。詩文一流,可卻半點不懂管家理事,為人處事,甚至不願意見自己的嫂子

盛明蘭

命運弄人,顧廷燦沒能遇見同樣的顧偃開。幾經輾轉,她最後嫁給了長公主之子

韓誠

。這樁婚事是小秦氏求之不得的,最後卻成了顧廷燦的墳墓,這是她模仿太成功所致。

同樣的理由不孝公婆,可對方是長公主,而她也沒有一個完全護著自己的丈夫。最初的韓誠是真心喜歡她的,可卻在一天天的恃寵而驕中沒有了耐心。

大多的愛情都是這樣,適可而止才是最好的保鮮秘訣。

可她卻半點不懂人情世故,不生嫡子,不讓丈夫納妾,甚至連女人最應該仰仗的孃家也不籠絡。她是大秦氏三觀的複製品,可是卻沒能完全複製她的人生。

在長公主的刻意安排下,她無聲無息地被處理了,而丈夫韓誠也是默許的。那是一個上進的少年,他懂得正室嫡妻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顧廷燦的變本加厲讓他覺得厭煩。

所以,並非所有女人都可以是紅顏禍水,還是要看遇見一個怎樣的男人。

《知否》原著大秦氏的善惡終有報:她扭曲的三觀,毀三個人的人生

大秦氏的假愛情,造就了顧府之後的悲劇。

因著和大秦氏的情分,也為著侯府的名聲,顧偃開任由別人侮辱顧廷燁的生母

白氏

,也讓他更加偏愛顧廷煜。作為填房,顧廷燁的身份本就沒有長子顧廷煜貴重,這也是對顧廷燁的不公。

作為

侯府夫人

,本應該在侯府經歷難關之時和侯府共進退,可她卻傷春悲秋。顧府大難之時,她剛剛生下顧廷煜,聽說了白氏之事,不管公婆如何勸說她都不願,最後因為產後傷心而抑鬱而亡。

之後,鹽商之女白氏進門,本就身份低微,而顧偃開卻從不加以嚴謹家風,整個顧府關於白氏逼死大秦氏的風言風語傳了十幾年。

最後,顧廷煜恨極了顧廷燁,而顧廷燁也鬧得家宅不和。

顧家的悲劇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是大秦氏和顧偃開之間的假愛情造就了之後的悲劇。小秦氏要奪爵位,顧廷煜從小設計陷害顧廷燁,親情手足皆為利器,何其可悲。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幫助對方變得更好。大秦氏只顧著自己得到寵愛的行為實在是太過自私,秦家女兒的名聲,侯府的前途,本該侯夫人上心的她一概不管。

她的愛情太假,不過是一場自愛罷了。

嫁不出去的她最後卻嫁給了愛情,她是真的柔弱,可並非柔弱到不能孝順公婆,不能管家理事。她只是不願,臨死之時給身邊的丫鬟抬了姨娘,她終究還是留著後手。

她從來都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她只是假裝不懂。

她的矯揉造作,不過是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善惡終有報,她錯誤的三觀,最後傷害的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小秦氏,顧廷燦,顧廷煜和秦家女兒的名聲,哪個又不是至親之人呢?

她的愛情,太自私。

《知否》原著大秦氏的善惡終有報:她扭曲的三觀,毀三個人的人生

愛情也好,家庭也罷,太自私的人,最終都是傷人傷己。

有一個正確的三觀,惠及三代。

別讓你錯誤的三觀,成為傷害身邊最親近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