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用什麼做飯Agnescn 2011-04-09

漢代是我國一個比較重要的時代,隨著鐵製炊具的發明和使用,漢代出現了紅案和白案的分工以及爐灶和砧板的分工,促進和加速了烹飪技術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在此也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和特色,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漢代從建國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措施,“與民休息”,重農業、減勞役、輕稅賦,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工商業也隨之活躍起來,為飲食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一 烹飪炊具及餐具

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和現代農村的柴灶相似的爐灶,立體長方形,前有灶門後有煙囪,灶面有太灶跟一個,或者小灶眼1~2個,但南方、北方的灶不同。北方的灶有擋火牆,灶面富於裝飾性。從平面上看,北方多為前方後圓式,南方多為尖尾弧背式。爐子漢代也比較多,有陶爐、銅爐、鐵爐,形式不一,形狀多樣,可用來烤、煮食物。

除了爐灶之外,還出現了麵點用工具——蒸籠。在《餅賦》中就有用蒸籠蒸麵食訣竅“火盛湯湧,猛氣蒸作”的記載,另外,在《齊民要求餅法八十二髓餅法》中也記載了“以髓脂。蜜,合和麵,厚五分、廣六七寸。便著明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蒸籠和烤爐的出現促進了麵點製作的發展。

漢代,進入了陶器、原始瓷器向瓷器的過渡時期。據出土的文物分析,漢代早期的原始瓷,其質量較先秦有明顯的提高。這時的餐具有鼎、壺、敦、盒、罐等。西漢晚期,鼎逐漸消失,壺、罐、盆、勺增多,東漢晚期,制瓷技術又有了提高,這時的餐具瓷胎較細,釉色光亮,釉胎結合較緊。

二 紅案和白案的發展及技術成績

(一)紅案

1 原料

進人漢朝以後,蔬菜和水果的品種較以前也有所增加,長沙馬王堆漢墓等處曾有出土。蔬菜品種主要有韭、蔥、葵、姜、芥、蒜、瓜、純、紫菜、茄子、蘿蔔、菘等。張騫通西域以後,開展了中外文化和物質等的交流,引進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品種,其中有黃瓜、大蒜、胡芫、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大大豐富了烹飪原料,是中國飲食史上的一件大事。用於烹調的禽畜、乳製品、水產品的品種也有所增加。有史料和考古資料證實在東漢時就出現了豆腐,使豆類和豆製品廣泛的應用於烹調中。漢代的調味料除了酒之外,還有鹽、醬、蔥、姜、蒜、飴、蜜、油等,使菜餚的口味更加豐富多變。漢代鐵器的出現,為烹飪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2 烹飪技藝

漢代在選料時已注意季節選料,在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原料。

菜餚的刀工也比較講究,出現了多種刀具和刀法,例如:平刀法、直刀法等,原料透過處理出現了多種形狀。菜餚原料的搭配上開始重視顏色、質感、口味、形狀以及葷素等方面的結合。

在烹調技法上,新的烹調方法脫穎而出,鐵製炊具的出現使原有的羹、脯、炙等烹飪方法制作菜餚的花式品種有了大的增加,新的烹調方法如燴、炒、消等也廣泛的用在漢代的烹調中。在火候上,已經注意調節火力強弱,如以“微火”“緩火”、“逼火”、“急火”用於烹製不同烹飪要求的原料,還注意掌握用火的時間。湧現了有代表性的一批名菜。

(二)白案嫋展及技術成績

漢代已出現了象蒸籠、石磨、篩、籮等專業的麵點製作工具,麵點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

除了製作工具外,漢代麵點在發酵、麵糰、成形、調味、成熟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大的提高。漢代已出現如《四民膾》所載的“入水即爛”的“酒溲餅”,也出現了酸漿和酒酵兩種發酵方法。麵糰也已經有了冷水面團、熱水面團、蜜糖麵糰和用牛羊脂膏調製的油酥麵糰。麵糰的成型上已學會用各種手法和模具將麵糰製成各種美麗的形狀。麵點的調味技術進步也較快,將調味原料分別摻合到麵糰中、餡中和烹製的湯汁中,這佯點心的味道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口味也豐富起來,已用水煮、汽蒸、油煎、炸、烤等方法。出現了一大批在烹飪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名點。例如:湯餅、胡餅、蒸餅等。

從眾多的著作中可以發現,在漢代已經明顯出現了紅案和白案的分工。使得烹調技術和麵點製作技術發展提高比較快。麵點在人們的飲食中佔有了一定的地位。分工明確後,廚師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例如用同一烹調工具創造和發現新的烹調方法。用刀具研究出不商刀法和原料成型,探索麵團的特點種類、成型手法等等,使我國烹飪技術在這一時期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 飲食文化特色

在漢代,飲食市場已經相當繁榮,主要有酒店、菜館、熟食店、餅店等。酒文化發展也比較明顯。餅店在漢代也已經出現。

漢代的烹飪技藝較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也出現了較多的節日食俗。例如:

元旦食俗漢代,元旦活動較多,據《四民月令》記載:“正月元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前期三日,家長及執事,皆致齊焉。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小無大,以次列坐於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酒與其家長,稱斛舉壽,欣欣如也”。說明當時元旦食俗比較講究。

人曰食俗據東漢《風俗通義》記載:困女媧補過天,故食煎餅以紀念其補天和造人之功。這正是古代天地起源、人類起源的傳說在飲食風俗上的反映。習慣是“食煎餅,於庭中作之,雲熏天”。

寒食節食俗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漢人已有禁火的習俗,在禁火期間常食用酪。

端午節食俗 漢代端午節已有食粽子的習慣。

據漢代楊琿的《報孫會宗書》記載伏日及重陽節食俗: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說明了漢代已有在伏日舉行用酒食祭祀的活動。重陽節作為節日定下最遲是在西漢。《西京雜記》雲“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續齊諧記》中記載過長房和景言的一段對話,反映了東漢重陽節時的登高、佩萊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漢代烹飪技術的分工及快速發展,給飲食文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證。鐵製炊具的發展和應用,對以後的烹調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給烹調水平和烹調方法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隨著菜餚和點心品種的增多,漢代飲食的方法和形式也發生了改變,在宴席上已出現了分餐和分席制。烹飪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飲食文化的進步,漢代先進的烹飪技術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一時代人們結束了單一的煮烤食物的歷史,邁向了多種方法烹飪食物的時代,炸、炒、煎等方法也已在有關書籍中有了一定的記載,烹飪器具和盛器也有了改善。漢代結束了陶烹和銅烹的歷史。從漢代開始,各民族和地區間開始出現了原料、物產和技藝方面的交流,加速了各地區的技術提高,尤其是“絲綢之路”的出現,給漢朝和亞洲各國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加大了物產和文化的交流,中原一帶也學會了一些西番獨有的技術,例如:胡餅。透過廚師的辛勤勞動和智慧,漢代的烹飪技術成就較大,給後代提供了烹飪寶貴的財富。另外,漢代在食俗、食禮、酒文化上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漢代,烹飪史上鐵烹時期的開始,是中國飲食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個重要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