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使用價值?知乎使用者2019-10-07 17:04:20

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如何理解使用價值?華藏淨流2019-10-08 09:18:29

滿足物質需求的屬性叫使用價值,滿足精神需求屬性叫審美價值。使用價值是從工具和流通角度定義的。勞動是創造使用價值的手段,勞動者是創造價值者。肯定不能亂拉為一談。定義不同故。

如何理解使用價值?徐生2019-10-08 15:11:23

題主提供了好問題,好的內容。

1,馬克思說的使用價值,是有用物。

顯然,這是指人類使用過程中的、對人類有用的物。

有用的物,這個物,是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不是使用價值————-馬克思說的使用價值。

例如空氣、麵包就有用,是有用物,是使用價值。其中,麵包是產品,空氣往往不是產品。

馬克思說的使用價值,往往是指麵包等人類商品。像空氣等等,往往被省略了,暫不考慮。

2,馬克思說的商品,是指人類產品,用於交換的人類產品。商品,是人工物,也是有用物。

馬克思說的使用價值,往往是指麵包等人類商品,指商品體、商品的自身。商品=使用價值。

商品作為有用物,是使用價值。這裡是考察商品。像空氣等等,往往被省略了,暫不考慮。

商品作為人工物,是人類產品。

3,商品作為有用物,有自然屬性。

那就是人類創造的新元素,也是利用大自然的物質、力量。

因此說,“使用價值由商品的自然屬性決定”,“使用價值的源泉是自然物質”。

4,商品作為人工物,有人類屬性。

人類產品,就是在人間的、在人類手中可使用的人類產品。

野雞的雞蛋,是野雞家中的。野雞創造了自然界的野雞蛋。野雞的雞蛋,是吃不到的自然產品。

人類的雞蛋,是人類家中的。人類創造了人世間的野雞蛋。人類的雞蛋,是吃得到的人類產品。

因此說,“勞動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創造者”。商品,作為人世間的使用價值,由人類勞動創造。

5,“當然,商品體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價值,同人們取得這種性質所耗費勞動的多少是沒有關係的。”

————譯著中的這段話,假設完全符合馬克思的原文原意,那麼這段話可以這樣解讀:當然,商品體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商品體作為有用物,作為有用物的有用性之性質,是同自然界緊密相關的,而同人們取得這種性質所耗費勞動的多少是沒有關係的。人類花費一月勞動生產的一噸食鹽,和人類花費半月勞動生產的一噸食鹽,是同樣的物理化學性質,是同樣的人類可使用性。當然,人類商品的人類性,也就是商品體作為人工物,作為人類手中的人類可使用的有用物,同人們取得這種性質所耗費勞動的多少是大有關係的。如果人類花費半月勞動就能生產一噸食鹽,那麼花費一月勞動就能生產二噸食鹽了,人世間的使用價值,具有這些可用性的食鹽,因此增加一倍。

價值定義: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勞動即商品價值。所以只有商品才會有“價值”?為何商品的價值產生於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為何牲畜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價格顯著不一樣?價值量為什麼用勞動時間來決定?

如何理解使用價值?lanxia57552019-10-08 16:14:22

謝邀。

如果把3加上3個字“商品的”,表述就準確了。 3。“商品的使用價值的源泉是自然物質和人類勞動。”

第一,“物對於人類生活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資本論》)“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交換價值。在這個物並不是由於勞動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資本論》)在這種情況下,物由於沒有勞動因素參與其中而不是商品,這種情況下的物的自然屬性使得物具有了使用價值。故此,物的自然屬性使其對於人具有了使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物的使用價值就與人類勞動無關,因為本身就沒有勞動參與其中。故此3這句話中最好加上“商品的”3個字。

第二,商品總是一種物,而且是透過人的勞動生產出來的物。是物就必然具有自然屬性,故此,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作為物的自然屬性所決定。但這個商品是勞動所生產出來的,所以2。“勞動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創造者”這句話是對的。

第三,4。“當然,商品體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價值,同人們取得這種性質所耗費勞動的多少是沒有關係的。”生產商品的勞動過程也是勞動的質和勞動的量的對立統一過程,生產商品的勞動過程的質決定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勞動的多少(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即量決定了商品的交換價值即價值。比如作為一件衣服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僅僅與勞動中的縫、織等有關,但與勞動的多少無關,三天縫製一件衣服,它的使用價值是一件衣服,五天縫製一件衣服,它的使用價值還是一件衣服,因此,作為一件衣服的使用價值是與勞動多少無關的。這裡的關鍵是與“勞動多少”無關,而不是與勞動無關。

供參考。

如何理解使用價值?Sylvan的夜晚2019-10-31 22:08:23

謝題主邀。2與4不矛盾,不過如果提問者有點微積分的知識會更便於理解。

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拿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作對比。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生產交換價值。交換價值體現的是“值多少錢”,而只要勞動者幹活了就要根據其工作情況給工資,因此與耗費勞動的多少有關;使用價值體現的是“有什麼用”,只要達成這個用途就行了,與實現這個使用價值的路徑無關。

借用微積分的說法,在物料變化的閉合曲線中,使用價值的變化為零;那麼與之相對的,就是在物料變化的閉合曲線中,交換價值的變化正比於(無差別)勞動力的使用量。比如說,政府在一塊空地上建起一片住宅,幾十年後為了其他用途對這塊區域予以拆遷。從空地到住房,透過具體勞動實現了第一階段的使用價值,即居住功能;而從住房到空地,透過具體勞動實現了第二階段的使用價值,即便於施工的空間提供功能。但是這個迴圈的結果,從空地到空地,使用價值是沒有變化的。而交換價值,在這一建一拆之中,增長了“(折舊後的)住房價值+拆遷成本”的部分。當然,這裡交換價值兌現的前提是當地越來越繁榮,如果是個還要折價賣出的地方,那還折騰啥,在建築使用年限到來以前湊合著用唄!

下面我們看1,“使用價值由商品的自然屬性決定”,這指的是,作為狀態量的使用價值是由自然屬性決定的。

再看2,“勞動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創造者”,這指的是,作為過程量的“使用價值的變化”是由具體勞動決定的。或者說,使用價值的改變是由具體勞動推動的。當然,這話其實說得不嚴謹,使用價值的改變一方面是由於具體勞動之中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推動的,而另一方面又是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實現的。主客觀的統一,才算是“實踐”。

再看4,“當然,商品體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價值,同人們取得這種性質所耗費勞動的多少是沒有關係的”,這指的是,使用價值的路徑無關性質。

這中間唯一別扭的一句話,就是3,“使用價值的源泉是自然物質和人類勞動”,交換價值的唯一源泉就是(無差別)勞動力,而使用價值則未必依賴於人類勞動而存在,比如空氣,有使用價值沒有交換價值,因為它不是人生產出來的。自然物的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就是自然本身;而對於商品,我們很難去討論“源泉”這個概念,因為使用價值是個路徑無關的概念,如果它既可以低效地以純天然的方式產生,又可以在人類勞動下高效產生,那它的“源泉”究竟是多少份的自然與多少份的勞動?沒法討論。感覺3可以刪掉。

當然,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凡是商品,都有交換價值,因此都經歷了人類勞動的部分,因此源泉就是自然和人類勞動了。但這裡說“源泉是自然物質與人類勞動”仍然是怪怪的。拆開來說,使用價值如何源於自然物質?這隻能說是,自然物質作為使用價值的承載者,或說是,自然物質身上的性質作為使用價值,即自然規律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或者說,自然物質承載了人的設計和對自然規律的運用,勞動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之一。但這裡把電腦之類的加工品的物質實體稱為“自然物質”似乎又不太合適,這隻能算是“人工物質”吧。(參看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部分的討論)

此外,3的第二個怪異的點在於,為何作為“源泉”的自然物質與人類勞動並列?也許只能理解成,自然物質對應的是作為實體的商品,而打包成商品的勞務則作為虛擬的商品。這感覺就有點擴張原意的企圖了。但這種擴張是否為原有體系所相容,同樣是個尚待考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