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米大船靠什麼航行?Excel皮先生2019-03-22 13:21:34

首先非常感謝對這個問題的邀請。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理解為有兩層意思:

1、動力問題:百米大船以什麼為動力航行?

2、方向問題:既然是百米大船,一般是在大海航行,那麼在無邊的大海上,它是靠什麼來判斷方向的呢?

明朝百米大船靠什麼航行?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

第1個動力問題:

我們先了解下,古代的船,不管大船小船,它們的動力無外乎就是這幾種。

1、篙。

篙是一根長竹竿或木棒,是一種最簡單的推進工具篙的製作簡單,使用也十分方便,最適合於淺水河道和近岸航行的船舶。一般利用篙撐水底或岸邊物體,按照力的作用與反作用原理,使舟船向用力的相反方向前進。

2、槳。

槳是最原始的船舶推進工具之一,大概在舟產生之後才出現的。有人認為最早的槳是人的雙手,因為初時人們是抱著一根樹幹或乘坐在獨木舟上,利用兩手划水,舟的漂流速度更快,所以,槳是手的延伸。

3、櫓。

櫓的外形有點像槳,但是比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側的櫓簷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則系在船上。用手搖動櫓簷繩,使伸入水中的櫓板左右擺動。櫓擺動時,船跟水接觸的前後部分會產生壓力差,形成推力,推動船隻前進,就像魚兒擺尾前進。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認為櫓的效率可以達到槳的三倍,因為從櫓到槳的變化,事實上就是從間歇划水變成連續划水,提高了效率。

4、風帆。

風帆是推動船舶前進的推進工具,利用自然界的風作為動力,使船舶的航速、航區大為擴充套件,為船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風帆的出現可說是船舶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為船舶的大型化和遠洋航行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明朝百米大船靠什麼航行?

既然是百米大船,那麼傳統的這些動力系統是不適用的,比如說上面提到的第1,2,3點。那麼最可能的就是第4種風帆了。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統帥著當時世界上最恢宏的船隊,歷經28年,7次遠航,出訪36個亞非國家,完成了史無前例的航海活動。沒有現代機械化動力裝備,600多年前,鄭和是如何驅動數千噸的大船航行的?“鄭和船隊的航行動力主要來自季風活動。”董昌明解釋道,“

鄭和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地區都是全球顯著的季風區,風向的季節變化不僅驅動了帆船,還帶動了海流的變化,為航行提供了動力。”

專家根據史料分析,鄭和船隊使用的寶船在當時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科技海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寶船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4層,船上九桅可掛12張帆,錨重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起航。

明朝百米大船靠什麼航行?

第2是個方向問題:

如果有了大船,有了很好的動力,那麼大船就能夠出海遠行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還要觀察天氣水情、確定航線,甚至要繪製航海圖,當然還有船上的水手,其他後勤生活保障,這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1、觀察天氣水情:

古代的船不像我們現代的船是靠機械動力,我們想要去哪裡就去哪裡。古代的船動力靠的是風力,就是說,風往那邊刮,船就得往哪邊走。所以船的方向不受我們人的控制,或者說很難控制。所以,古代的帆船遠行,首先要觀察天氣風向,要找一個適合的天氣風向再出行。要不然遇上逆風就無法出行了。

2、確定航線:

在出門之前要確定走哪條線路,這樣就會避免走很多彎路。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到了很遠的歐洲,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他的航線基本上都是沿著各國海岸線走的,他都沒有偏離大陸很遠。因為他們也知道,越到海洋中心他們的危險就越大。風力等其他不可測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他們始終都沒有大海的中心去。所以要遠行,確定一個好的航線很重要。

3、繪製航海地圖:

其實中國在古代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地圖,可以繪製簡單的地圖。指南針是我過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所以當然就需要用到指南針了,在茫茫的大海上就可以利用指南針,在根據地圖的方向,來判定船隻的航線方向。

4、船上的水手及後勤人員生活保障:

我們知道一條百米大船要遠行,肯定不止1天兩天,所以我們要配置多名甚至幾十名,上百名水手,老保證大船的航行。以及船上這麼多人的生活吃飯問題,這些都是要考慮提前準備好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意見,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處留言,我們一起探討。歡迎關注【老皮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