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梁漱溟的評價?yy15284902021-11-25 08:54:21

梁漱溟畢生治學,博通古今,學貫中西,著述甚多,成就卓著。他的治學以“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為目標,不單是求知識。梁漱溟所謂的“學”,是人生實踐之學,是指一切做人做事,而不止於學知識。

他在《我的自學小史》的序言中說:“學問必經自己求得來者,方才切實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實,就不會受用。”俗話說“學來的曲兒唱不得”,便是此道理,模仿著唱,不好聽。“學問和藝術是一理,知識技能未到融於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自學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學校教育不過給學生開一個端,使他更容易自學而已”。任何一個人的學問成就,最終都是出於用心自學得來的。因此說,“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

他在《朝話》中指出:“學問就是能將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統化,深刻化。更扼要地說,就是‘學問貴能得要’,能‘得要’才算學問。”

梁漱溟曾在1987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對於我這樣的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的黃昏之感。語云:‘活到老,學到老’,我加一個‘思考到老’。”張岱年曾評價說:“梁漱溟更是一個特立獨行,堅持獨立思考的嚴肅思想家。梁漱溟考慮問題非常認真。”

梁漱溟主張無論治學還是做人都要自覺、自知、自省,都應堅持時刻反躬自省,常思己過,方能不斷向上、自強。

梁漱溟在寫的《寄寬恕兩兒》信中告誡說:“一個人最怕無自知之明,既能自知所短,則其短處之貽害已去一半矣。因隨時自覺,此自覺心即此短處之反面也,雖不能就反過來,亦不致順著短處下去了。”

古人云:“智者不能自見其面,勇者不能自舉其身。”每個人都難免會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和褊狹,即使看清楚了又不易隨時自主地調理自己。要解決這個問題,梁漱溟提出“親師取友”的辦法。“靠朋友之提醒以免於忽忘,這是一層;更進一層,就是靠朋友的好處,以融化感應自己的缺短而得其養。”

梁漱溟做學問不是為學問而學問,實由自己的生活或生命遇到的問題,完全沒有把學問當做一個客觀的外在的物件來致力和追求,學問是解決人生困惑的副產品,是為解決畢生思考的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服務的。他始終躬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