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訴孩子,不是什麼事都能順心如意?希言學堂2016-06-11 00:48:32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曾說過:刻意緩和惡劣心情,會使孩子更難體會滿意的感覺;嚇阻失敗的感受會使孩子更難得到掌控的感受;減少必要的悲哀及焦慮會使孩子處於罹患抑鬱的風險中;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未來以昂貴的失敗為代價的下一代。

所以,“嗨寶寶”認為,問題並不是如何教育孩子明白,而是父母要如何改變對於孩子的看法。因為不想讓孩子心緒不佳,就想盡辦法滿足他們的不合理需要,長此以往,可能讓他們患上抑鬱,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

塞利格曼發現,

美國“自尊運動”所導致的一系列有趣的行為:廢除競賽,以免使落後兒童自尊受損;放棄智商測驗,以免使低分數者的自尊受損;對考試成績進行處理,以免使那些得到D的兒童難過;降低教學目標,以免使學習慢的學生傷心(反正現在已經不比賽了);將競爭視為壞事,不再背誦重要的學習資料,不再有大量繁重的作業……

他指出:美國30年來一直努力提倡強化孩子的“自尊運動”,如果它真的有效,孩子的自尊就會不斷提升,那麼這項運動就可以被接受。但在以“感覺滿意”來養育孩子的時代,卻有件驚人的事正發生在美國兒童身上,那就是他們比以前更抑鬱了。

他在研究中發現:在“自尊運動”開始推行之後出生的人,比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人,患抑鬱症的比例要高出10倍!如今,美國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1/3有抑鬱的症狀,等到他們高中畢業時,幾乎有15%的人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狀。

所以,如果父母想改變孩子的認識,不是透過保護的方式,而且由於孩子年齡小,對於父母所說的所謂“正確的大道理”根本無法理解,試想當已經父母的人,在孩提時期又如何會進去父母的勸告呢?

因此,不要單純說教,為他們制定規則,比如買東西,今天只能買一件,或是隻有表現好,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如果孩子在規則之下,只要願望無法滿足就哭鬧的話,那麼就讓他們去哭,必須讓他清楚耍賴的方式,什麼願望都實現不了。也只有父母保持一貫的要求,而不是隨意改變的規則,才能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感悟出生活的道理,而不是說教讓他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