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曾園2017-10-11 10:47:57

這涉及到帝王術,當然,中國兩三百年換一個朝代,就說明不存在有效的帝王術。

曹操的唯才是舉,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屬於帝王術中的“逆取順守”,這個詞詞典的解釋是:不以正道取之而以正道守之。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漢書》介紹,“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小說家羅貫中講的更通俗:“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兼併弱小,攻打愚昧,然後逆取順守,可以得天下守天下。

曹操的“唯才是舉”為何不是“正道”呢?因為古代無論中外,治理國家的人都是貴族,中國皇帝更是貴為“天子”,民眾比較服氣。如果沒有天命(很複雜的一套系統),只是以“力”(所謂的法勢術)取得天下,比如秦始皇,那麼,同樣有能力有貴族身份的項羽就會說,“彼可取而代之。”事實上秦朝瞬間就崩塌了。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建安十五年曹操頒佈的《求賢令》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變得而用之。

說的很露骨,“盜嫂受金”,私通嫂子、接受賄賂的人只要有才都可以用。可見創業初期,人才稀缺到了何種程度。

四年之後,建安十九年再頒《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沒廢話了,直接點題: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所以,曹操麾下人才濟濟,謀臣如雲戰將如雨,奪取天下一點都不奇怪。相比一下,袁紹憑“四世三公”的聲望自動吸納人才,但他不會用。出身不高的曹操,人才都是求來的,也會用。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曹丕重新走上“正道”,用九品中正制,爭取得到士族的支援,希望長治久安。但司馬氏有過之而無不及,拼命講道德,講禮教,爭取士族,最終奪取了曹氏天下。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用科舉制?嗯,科舉制是隋朝發明的。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龍舞2017-09-24 09:53:37

一個政策的對錯首先應該把這個政策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去分析,而不是以我們今人的歷史背景去評判,曹操唯才是舉主要是在事業前期,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關東諸侯群起討伐董卓,雖然聲勢浩大,但是真正到打仗的時候沒有幾個願意出頭,曹操此時可以說是一個熱血青年,明知自己不是董卓的對手還要領兵去攻打,為的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喚醒各路諸侯,可惜這是曹操的一廂情願,從此曹操意識到在這亂世之中生存自己強大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自己生存壯大,推出了唯才是舉的政策,最大限度的吸引了人才的聚集,如果沒有大量優秀人才的輔佐是無法對抗各路諸侯的,什麼忠漢的擁曹的統統使用,而且曹操的野心是一點點大起來的,並不是剛開始就想當皇帝的,等到後來隨著自己的壯大,對手的滅亡,野心也就大了起來,這時就需要政治鬥爭了,清理掉擁漢的,大力扶植培養擁曹的下屬,曹操在赤壁之戰以後意識到統一天下他這輩子恐怕是沒機會了,只把這個重任交給後代,為了穩固曹魏政權,才以開始進行政治清理的,曹丕的九品官人法是延續了曹操後期對曹魏政權鞏固的策略,歷朝歷代都有新任君主上臺面臨老舊功臣還有宗族長輩的牽制,曹丕的九品官人法期初目的就是因為宗族勢力太大,需要提高士族階級的地位與宗族抗爭,以達到政治平衡,打仗時靠宗族,治天下需要士族,曹丕要想稱帝的主要障礙就是士族,宗族巴不得曹丕趕緊稱帝,他們等著自己封王呢,而士族擁有龐大的群體,又是當時知識分子的聚集地,如果沒有士族的全力支援,恐怕就算強行稱帝,其統治也不會穩定,外部還有孫劉虎視眈眈不可不防,所以九品官人法即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宗族與士族的平衡,又在稱帝一事上得到雙方的全力支援,曹丕的帝王權術比孫權一點也不差,可惜天亡曹魏,連續兩代君主早亡,再加上後期宗族內部腐化嚴重,讓士族抓住機會一劍定乾坤。唯才是舉也好,九品官人法也好都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的生存和統治之道,不管後人怎麼評判也無法磨滅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凌波逐浪若等閒2017-08-28 19:07:23

這個問題,包括許多研究三國曆史的人,比如易中天、王立群對它的回答我認為都不得要領,他們根本沒說到點子上。

唯才是舉與九品中正制是曹操父子在不同歷史時期實行的用人制度,它們的手段不同,其實根本目的是一樣的。

說曹操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用庶族壓制豪門士族(相信它,那你太傻太天真,對三國認識太膚淺),說明你既不懂三國曆史更不懂政治,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只是王立群易中天們一廂情願的事。

曹操的所謂唯才是舉,只是籠絡人心的手段(既然許多士族都忠漢,那就利用手中的資源,栽培自己的勢力來打壓忠漢的老臣,這才是曹操唯才是舉的動機和真實目的)。

曹操從來都不反對士族,但非常忌恨忠漢的之士,比如陳宮、荀彧、崔琰、毛玠、婁圭、孔融、楊修等等都有大才,有賢士之名實,卻受到曹操的忌恨而遭到堅決打壓屠殺,

田豫、牽招等等這些戰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因為劉備的關係,卻始終不受曹魏待見。神醫華佗在家鄉為百姓治病而不願專侍曹操,被曹操抓回都城,曹操手下的大謀士荀彧對曹操說,華佗的醫術實在是太高明瞭,他的存在關係著許多人的生命,還是赦免了他好。曹操不為所動,殘忍地殺害了華佗。(《三國志》、《後漢書》的《華佗傳》,都沒有提到華佗要開顱為曹操治療頭風病的一事。三國演義對畢佗之死的記述,純屬虛構)。

又比如,

曹衝的好友周不疑才智非常強,其有很高的文學才能,《零陵先賢傳》記載:“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不疑見太祖授紙筆,立令復作。太祖異而奇之。”三國志上說他著有“文論四首”。 而且其軍事才華也非常強大,《零陵先賢傳》曾有記載:曹操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為難計策,周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也。曹衝死後,曹操對其“異智”非常忌諱,就有了“欲除之”的想法,曹丕勸說,他認為周不疑的威脅不大,又是有才華的人,不應該這樣輕易的處死。曹操卻說:“此人非汝所能駕馭也。”曹操派遣刺客殺了周不疑,一代神童就這樣被曹操以卑鄙的手段“莫須有”的罪名給暗殺了。

崔琰很有威重的儀態,朝廷中人很是敬仰,崔琰不僅長得相貌堂堂、舉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愛惜人才,崔琰官至尚書,推薦過鉅鹿人楊訓為官。曹操僭越稱魏王,楊訓上表吹捧曹操功績盛德。當時許多人譏笑楊訓虛偽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崔琰寫信批評楊訓,曹操發怒說:“諺語說‘不過生了個女兒耳’。‘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意思很不恭順。”從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管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下令文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於是賜令崔琰死。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魯國人孔融、南陽人許攸、婁圭,都被曹操忌恨誅殺。而崔琰最被世人所痛惜,為他抱冤的人很多。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列舉。

而另一些士族身份的人,比如司馬懿之流因擁護曹魏篡漢,受到重用。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也是籠絡人心的手段,只是時代不同了,需要反過來玩了,為什麼要反過來?因為此時計程車族是曹魏政權親手培植起來計程車族黨羽,否則豈不是壓制自己人?根本不是歷史書上所說曹丕向士族妥協的產物。

一句話,曹操的所謂唯才是舉其實是以任人唯賢為幌子,在人事上重新洗牌,用擁曹的人打壓忠漢的勢力(就如曹操打出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奉天子是幌子,令諸侯才是真實目的),這就可以理解,荀彧才能最大,功勞最多為什麼仍被曹操逼死,曹操這樣做也是為曹丕纂奪皇位掃清障礙,曹丕稱帝后,丟掉唯才是舉,搞九品中正制完全在情理之中。

曹氏父子在用“才“上是一樣的,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有順其心意的才用。

唯才是舉是曹操培植幫派,打壓忠漢勢力的手段,知道其中的道理,你還會認為唯才是舉高大上嗎?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qzuser1624680292017-08-26 14:13:05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唯才是舉在當時是進步的,能給統治階層帶來新鮮血液,能給中下階層的人民一些話語權。

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壟斷統治權,激化社會矛盾。並且,在九品制下,被司馬氏篡奪政權,而短命的西晉又造成了華夏三百年的亂世。

兩者對比,歷史學家們對九品中正制要有好感才見鬼了!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寧偉說球2017-08-26 12:15:44

謝邀,其實這兩種選拔官吏的方法都對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至於為何兩者有差距我想主要是因為時代背景問題。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曹操的唯才是舉產生於三國時期,曹操講求“唯才是舉”,哪怕“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其各舉所知。這種制度的內涵是在選拔官宦之人時,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薦舉。推舉人才的時候,根據人是否有才能來推舉。只有有才能的人,才任用、推舉。這樣也充分的說明了曹操思賢若渴的性格。這種制度可謂是影響頗大優點頗多,主要是君主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廣大的收攏人才,可以輔佐君主更好的治國與提高國家決策水平 。因而被世人所肯定。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則對官吏的選拔有極大的侷限性。當時家室門第的高低日益成為選官的標準,而靠門第世襲為官計程車族當然是日益腐敗,缺乏行政能力。我想這就是它的詬病所在。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但其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為普通士人提供了參政機會,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

將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有利於官員文化素質和執政能力的提高。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雪地葬花被盜號了2017-09-04 11:06:28

那是因為皇帝個人能力的侷限性,曹操是梟雄,和他鬥法,能換著法的玩你一千遍不重樣。所以才能唯才。但是曹丕就差他老爸太多了,沒辦法只能重用氏族,把他們都套在自己馬車上,用一批人對付另一批人。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此事不唯風與月2017-08-28 03:46:10

唯才是舉以定是得到肯定的,這在任何時代都更容易得到數量眾多的大眾的贊同,更不要說歷史學家這個群體的專業肯定。

說說九品中正製為什麼相對被人詬病吧

中國自秦朝大一統後至今的官員選拔主要有一下幾個政策;

漢朝的察舉制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今的科舉制

察舉制就是國家派人去找,民間大戶舉薦,這個漢朝期間採用以上方式進行,普通人既無能力也無通道進入國家官員序列,到了東漢末年已然出現瞭如袁紹家族這等四世三公的官場豪門,沒個高階出身出去都沒法混;

這個事情被曹操打破了,曹操家世一般,恰逢亂世,在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對於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尤其是鑑於自身的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更是多次公開傳遞唯才是舉的用人主張,

而當曹丕稱帝后,人家可就是帝王出身了,在陳群的建議下確立了九品中正制,結合漢朝的察舉制重新明確了官員選拔的依據。

剛開始的時候是身家,行狀和才幹三者並重,由層層級級的中正官掌管定品事項,把選人的權利從郡州收歸中央,前期是有積極意義的,

後來位居中央的高官把持了選人的權利,馬太效應產生,高官顯貴不斷拉幫結夥選取自家或者附屬家族的人,形成了魏晉時期異常強大的門閥,

舊時王謝堂前燕,說的就是門閥中的王家謝家兩大家族。

門閥制度形成後,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嚴重階級固化,普通人的上升通道被阻斷了,原本出身、行狀和才能的三層標準變成了唯出身論,而門閥之間互相聯姻導致豪門權勢日益高漲,比之皇權更為強大,如同鬥地主牌,你只有一個王,卻有十個2,你這個王還有用處嗎?

曾經有人探討過關於皇權衰落是否一定是進步的,在魏晉時期的大門閥時期,皇權是衰落的不假,但是社會其實很糟糕,皇權強大的時候你是養一個族群的大爺,而門閥是十幾個跟皇族類似的超級豪華大爺族群再加上數十倍數百倍的高階大爺族群,而這些大爺們把牢固地把持著統治階級,對普通百姓橫徵暴斂到肆無忌憚的地步,在門閥眼裡有家無國有宗族無民族,

南北朝期間門閥林立的南朝一度徵稅到十稅八,也就是80%,三國戰亂期間也不過十稅四,同時期的北朝才十稅一,更不要說漢初期的三十稅一

由此可見門閥制度的危害,因而導致產生門閥的九品中正制在後人的評價中也一定缺乏好評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唐不三不四藏2019-07-15 17:21:24

不管是曹操的“唯才是舉”還是曹丕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在當時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案,我認為之所以很多人肯定唯才是舉,詬病九品中正制,是前者更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後者更容易滋生腐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

帝國統治者更贊同曹操這套方案的底層邏輯,於是在隋唐以後實行了延綿千年的科舉制。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兩個方案:

曹操的“唯才是舉”

三國·魏·曹操《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三國時期,

曹操講求“唯才是舉”,哪怕“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的網羅

。曹操本人是宦官養子之後,在“黨錮之禍”後的東漢末年,宦官非常被瞧不起,曹操在當時能夠走上仕途,

一方面是他確實有真才實學,另一方面他看透了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制”

。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地方上在當地發掘人才推薦給中央,在漢代察舉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想要被舉孝廉,那一定要有人推舉啊,在

當時就有很多類似於“獵頭”的人名士,

只要能夠得到這些人的品評,就能謀得一官半職,曹操使了些手段,找到了許劭,

當時最著名的人物品評師

,這個

許劭

有多大能耐呢?這麼說吧和大家都知道的

水鏡先生司馬徽是一個級別的

。曹操在許劭這裡獲得了大家耳熟能詳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的評價!

在當時很多人,為了入仕,故意造假,抬高身價,沽名釣譽,“舉孝廉,父別居”這樣的民間諺語就反映了當時的政風狀況。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所以曹操就在這麼一個環境中成長為當時的英雄,他深刻的知道,正真的人才很難從當時的底層被推舉上來

,所以不拘一格地採取唯才是舉。讓天下有才之人都能夠被重用,然而這

個方案嚴重地損害了當時的世家大族階級的利益

。經過多年的積累,互相舉薦自己的後代,或者透過聯姻的方式,將

人才的推舉權控制在世家大族手上,並壟斷了中央的官僚系統,變相的世襲了自己的職位

,所以就有了祖上

四世三公的袁紹

在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再也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對孫劉的戰爭,最終也沒有稱帝,其實很多的精力被

牽扯到內部與世家大族的權利鬥爭中

。殺孔融,邊讓,逼荀彧。都是鬥爭的犧牲品,

曹操為了堅持他的路線,排擠世族也犧牲了稱帝的野心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畢生在與世族鬥爭,而他的兒子曹丕即位以後,徹底推翻了老爹的路線

,為了能夠稱帝,

與世家大族達成妥協

,同意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就是設立中正官,在地方挑選人才,並把人才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再細分三個小等級,一共九個檔次,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檔次越高,擔任的官職越高。其實這樣

人才的選拔權又回到了士族的手上

,皇帝只有任免權,所以曹丕為了能夠當上皇帝,向士族妥協,得到他們的支援。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下面最重要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我們知道周朝開創了封建時代,周天子將自己的領地分封給自己的兄弟,成為諸侯,這些諸侯在自己的封地裡又絕對的權力,並且諸侯的職位是世襲的。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

中國進入了帝國統治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仔細的想一下,就

不再允許有世襲的諸侯存在了,唯一可以世襲的,只有皇帝

,這樣才能鞏固皇帝的權威,穩定帝國的統治,所以

世家大族壟斷人才選拔的存在,必定阻礙了帝國統治

。所以皇帝要讓手下的官僚沒有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就要有一個非常高效,公正並且暢通的人才選拔渠道,來

更新迭代皇帝的官僚系統

。儘可能的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所以從三國時代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期間都是中國從封建時代步入帝國時代的“陣痛階段”。人才選拔制度的磨合,也是這個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直到科舉制的施行讓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為什麼曹操的唯才是舉受到歷史學家的肯定,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被詬病?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為學日益,關注我每天分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