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小麥莖基腐病?新村美景2019-01-28 08:43:09

答:近年來,隨著濫用化肥導致土壤鹽漬化加重與小麥赤黴病的大範圍流行和秸稈還田等土壤耕作制度的改變,土壤中鐮刀菌含量不斷增加,由多種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莖基腐病發生逐年加重,在我地小麥發生日益嚴重,最終導致田間小麥過早死亡或後期枯株白穗,減產嚴重甚至絕產。已經成為我地小麥生產的嚴重病害。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類複合侵染性病害,假禾穀鐮刀菌、禾穀鐮刀菌、黃色鐮刀菌和燕麥鐮刀菌等多個鐮刀菌種侵染小麥莖基部都會引發該病。該病早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危害嚴重,我國此前有關報道較少,近幾年研究人員分別在河南、江蘇、安徽、山東等小麥主產區以及甘肅、浙江等地分離鑑定出多種鐮刀菌莖基腐病病原菌,其中豫北、魯西北地區以及江蘇鹽城等部分地區該病發生逐年嚴重。我地2017年5月調查發現,田間莖基腐病發病田塊枯白穗明顯增多。

小編近日調查發現,今年的莖基腐病發生時間上要早於往年、程度重於往年、範圍大於往年。

小麥苗期受到鐮刀菌侵染後,幼苗莖基部葉鞘和莖稈變褐,嚴重時引起麥苗發黃死亡,拔節抽穗期感病植株莖基部變為褐色,田間溼度大時莖節處可見紅色黴層,成熟期嚴重病株產生枯死白穗,籽粒秕瘦甚至無籽,對產量造成極大影響。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存活於土壤中及病殘體上,病菌一般從根部和莖部侵入,在根莖連線處先發病,由於小麥莖基腐病與小麥紋枯病和根腐病的早期症狀相似,導致其危害未引起足夠重視。

該病在小麥分櫱到小麥黃熟均可發病,一般主要有兩個發病高峰,2月-3月上旬為第一個發病高峰,3月中旬發病平穩,4月上旬又開始上升進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開始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病株率一般達到60%以上,嚴重的可達84。2%。小編近日調查發現,部分嚴重地塊的小麥未包衣區的發病率已達95%以上,嚴重植株此時期已經開始死亡,需要高度重視!

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對小麥莖基腐病有重要影響,主要包括播期氣候、土壤型別和土壤溼度等,但各地的調查情況存在差異,目前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多地研究一致表明,凡是生長偏弱的小麥田間後期莖基腐病發生較為普遍,枯白穗症狀明顯。今年還發現,由於2017年冬季的乾旱加嚴寒,凡是播種質量差,越冬後苗勢很弱的麥田發病很重,秸稈多、深播田、除草劑藥害田以及春後澆水早的鹽鹼田發病亦相對偏重。

經山東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專家於金鳳教授調查與鑑定得知,假禾穀鐮刀菌是我地小麥莖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與赤黴病的禾穀鐮刀菌並不一樣,所以目前生產中抗赤黴病小麥品種對莖基腐病的抗性無相關性。這個假禾穀鐮刀菌的腐生性要明顯強於寄生性,在土壤中的玉米秸稈中可以大量越冬,但是並不侵染玉米,所以與玉米的莖基腐病也完全不是一個致病菌。

防治措施

在當前生產中缺乏抗病品種的情況下,篩選高效的藥劑和防治方法是確保小麥穩產的重要保障。研究人員採用不同藥劑分別在小麥苗期和返青期採用噴淋方式防控該病,結果表明,不同藥劑和處理方式對該病的防效存在顯著差異。噴施惡黴靈加苯醚甲環唑與丙環唑同時混入蕓薹素內酯與氨基酸葉面肥效果相對較好。

經過多年試驗小麥播種前用足劑量的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咯菌腈等成分的藥劑拌種,可以顯著控制小麥前期莖基腐病發病率與發病時間,但其控制效果會在灌漿期逐漸降低,表明小麥莖基腐病病菌在苗期後仍會侵染小麥。

生育後期採用殺菌劑葉面噴霧的方式來防治此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防效不高,因為小麥莖基腐病是根莖處發病,上部葉片噴灑殺菌劑很難直達標靶,因此在藥劑選用中一定要選擇內吸治療型的殺菌劑,小編經過試驗發現發病早期用根莖部淋灌藥液的方式可以顯著控制病情,但是由於小麥生長中後期群體較大田間鬱閉很難大範圍操作。

綜合而言客觀來說,目前對小麥莖基腐病尚無特效解決方案,一般採用綜合農業措施與藥劑拌種、噴淋噴霧等手段相結合,打造健壯栽培為核心的防控理念——-如深翻土地降低耕層致病菌濃度、增施生物有機肥培肥地力、提高整地播種質量培育壯苗、噴施揚彩+佳運等植物調理組合來提高植株長勢與抵抗力,來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發病率,減少對產量的影響。重症地塊只能採取輪作倒茬的農業措施來控制田間致病菌數量從根本上防控該病的發生程度。

如何防治小麥莖基腐病?

如何防治小麥莖基腐病?

如何防治小麥莖基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