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武夷茶人陳馨2021-09-03 12:44:45

武夷焙法實甲天下,武夷巖茶十焙成金,武夷巖茶味從焙處醇。

想必熟悉巖茶的茶客都有聽過這樣一句話。

焙火究竟能焙成什麼樣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武夷巖茶“玩火”的功力。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焙火的原因

中國六大茶類顯少有茶品擁有焙火工藝,

而武夷巖茶便是其中的“異類”

使得武夷巖茶成為“異類”的原因是武夷巖茶獨特的韻味和茶香。

而這獨特氣息的始作俑者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焙火”。

武夷巖茶的焙火技藝,是形成武夷巖茶特有香氣的重要因子,使武夷巖茶產生獨特的口感及風韻,令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焙火作為武夷巖茶精製工藝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它直接關係到成品茶的好壞。

而一般我們根據焙火程度的不同,將茶品分為:

欠火、輕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六種火功。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足火和中火的區別

足火是中火再上一個高度的茶品。

拿肉桂來說,如果想出現濃郁的果香,就必須焙到足火。

他們無論是從火點的高低亦是上焙的時間來說足火都是中火的plus版本。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中火和足火的表現

中火茶多表現為花果香,幹茶色澤呈現烏褐色,湯色多為橙黃色,葉底隱約可見“綠葉紅鑲邊”。

而足火茶多表現為果香,幹茶色澤呈現烏褐色且褐色偏多。

足火的水仙可見葉脈突出,俗稱“露白骨“。

沖泡至葉面舒展開後可見葉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點,俗稱“蛤蟆背”。

足火茶湯色多為橙黃偏深,亦或是橙紅明亮。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希望茶人陳馨的文章可以讓你更好的瞭解中國茶。

歡迎各位朋友點贊關注,提出不同建議在評論區裡進行討論。

本文由茶人陳馨原創撰寫,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葉知識,快來關注茶人陳馨。感謝閱讀。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秋空彩練2018-02-12 00:06:38

可以透過品飲時的湯色、滋味、香氣等來區別。

中火與足火的聯絡,都是製茶師,以豐富的製茶經驗,對不同山場、品質不同的茶青,最適合製成哪種焙火程度的茶,以經驗判斷,以合理的工藝加工方式,精心製成。

個人品飲體驗,中火與高火巖茶顯示出武夷巖茶的特徵,有近似之處,也有區別。

中火茶品,香氣明顯較輕火型的濃郁,滋味也厚重許多,湯色以火紅色、琥珀色、近似胭脂色等,茶香、滋味也有層次感的變化,就像社會經驗豐富的中年人一樣,大氣沉穩,幹練持久,內斂許多。

中火茶,因為焙火溫度稍高、發酵程度也比輕火型稍重,茶葉內質氧化較重,活性物質含量高,顏色比較深。滋味醇厚豐富,回甘強勁有力。

足火焙火程度更高,茶湯顏色更深沉,近檀色,火香味更加濃郁。焙火程度低些的巖茶,香氣比較直接明快,主要是花香。

中火巖茶香氣比較濃郁深厚,足火巖茶,香氣更沉穩老練低昂,就像果實成熟,沉甸甸、飽滿。

區別中火、足火巖茶一般感覺大體就是這樣。 一種是花果香,漸濃、高昂; 一種是近於木香、更加飽滿、更加沉穩。

一般情況下,剛接觸巖茶不久的茶客,大多喜歡輕火型的,滋味滑爽、輕捷明快。

有一定品茶功底的茶友,則很快就能習慣品飲中火型的巖茶,那種濃郁深厚的口感,更令人回味無窮。

喜歡足火的,都是口感比較重,是老資格茶人,或者長期養成的品飲習慣。

多種焙火程度的巖茶,構成了不同的品飲滋味風格體系,讓茶客有多種多樣的選擇,其沁人心脾的“巖骨花香”,是巖茶深受歡迎的主要特點。

根據品飲體驗,略述一二,不一定正確。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潤澤軒文玩茶社2018-03-25 17:29:24

哇,這個問題太專業了,不好回答。我翻閱了一些資料,特此整理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首先,先了解一下烏龍茶。烏龍茶(青茶)屬半發酵茶,為我國特種名茶,創制於明清時期,由安溪茶農在綠茶製法的基礎上發展成烏龍茶製法,先傳入閩北、廣東潮州,後傳入臺灣。目前分佈於福建、廣東、臺灣三地,按其製法和品質特點,劃分為4個型別,即閩南、閩北、潮州、臺灣。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閩北烏龍茶: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製程為,重曬青、重搖青,其製作過程沒有包揉工序,是一種發酵程度較重的條形烏龍茶。閩南烏龍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一帶,製作工序是輕曬青、輕搖青,有包揉工序,是一種半球形的輕發酵烏龍茶。潮州烏龍茶:產於廣東省潮州和汕頭,製茶工序是曬青、搖青偏重、發酵程度也重,沒有包揉工序,是一種條形重發酵烏龍茶。臺灣烏龍茶:產於臺北、南投、新竹、苗栗等縣市。大體有三種類型,文山包種(產於臺北),是發酵程度最輕,沒有包揉工序的條形茶;凍頂烏龍(產於南投),其發酵程度較輕,有包揉工序的半球形輕發酵烏龍茶。白毫烏龍茶(產於新竹和苗栗)由夏茶新梢製成,其發酵程度最重,沒有包揉工序是一種具有白、黃、褐、紅多種色彩相間的條形烏龍茶。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這裡我們主要說閩北烏龍茶。烘焙是閩北烏龍茶初制的最後工序,與閩南烏龍茶不同的是閩南烏龍茶在烘培過程中包含了包揉整型技術,而低溫慢焙是閩北烏龍茶固定其香味的重要工序。武夷巖茶烘焙特點是“高溫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巖茶特有的“火功香”。炒揉後的初焙稱“走水焙“,溫度100℃~110℃,焙10~15分鐘,約七八成幹,篩去碎未,簸去黃片,揀去梗樸,攤涼6~10小時,俗稱“涼索”,然後進行復焙,低溫慢烤,火溫75℃~85℃,時間1~2小時,足幹後下焙,繼續”吃火”,亦稱“燉火“,溫度控制在70℃~90℃,時間2~4小時,”吃火”後趁熱裝箱,從而形成武夷巖茶特有的“炭火香”。焙火是形成武夷巖茶特存滋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去除茶的青味,苦澀味以及一些雜味,使得茶葉更加耐泡,滋味更濃醇。精製工藝的焙火和初制工藝的做青一樣,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武夷巖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和足火有什麼聯絡和區別?一縷陽光茶業2018-03-29 11:27:04

中火

巖茶焙火溫度一般控制在(90—100℃),時間(4—6h),中火巖茶香氣濃郁,帶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順滑,耐泡,巖韻顯;湯色橙黃;葉底隱約可見三紅七綠,品質耐貯藏。當前茶葉市場的主流產品為中火巖茶。

足火

巖茶焙火溫度一般控制在(100—120℃),時間(6-12h)。足火溫度100℃左右,攤放1kg毛火葉,一般15min左右翻拌一次,火溫逐漸下降,焙至足幹,然後進入“吃火”工序,又稱“燉火”或“焙火功”。 燉火每投葉1—1。5kg,烘溫80—90℃,開始烘1h後水汽去盡,加半邊蓋再烘1h,稱“半蓋焙”。烘後香氣充分誘發,為減少香氣散失,要將焙籠全部蓋密,繼續烘焙,稱“全蓋焙”。約1—2h後,香氣純熟,藉以延長熱化的作用。“吃火”又是巖茶製法的特點之一,是傳統制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在足乾的基礎上,連續長時間的文火慢燉,不單是去水保質,而對增進湯色,提高滋味醇度,和促進茶香熟化等都起了很好的效果。實質上起著熱化作用。“吃火”必須在足干時進行,否則水蒸氣悶在裡面。使葉色變黑,併產生悶味。“吃火”結束後用紙團包成茶,包後再補火一次,稱“坑火”,以免因團包吸潮而導致品質陳化。如水仙等傳統品質,幹茶葉脈突出俗稱“露白骨”;茶香氣多表現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濃厚,耐泡;湯色橙黃明亮;沖泡後葉底舒展後可見突起泡點,俗稱“蛤蟆皮”或“起泡”,茶葉耐泡耐貯藏。

中火和足火的的聯絡和區別

歷來就有“南做青,北烘焙”的說法,武夷巖茶令人一飲難忘的特有香韻和茶湯口感風韻與焙火緊密相關。武夷巖茶可根據焙火的程度分為輕火、中火和重火不同火功的產品。所謂焙火程度(火功)係指焙火時間的長短及溫度的高低綜合作用相互影響所形成的結果。巖茶焙火時間一般為6—12h溫度80—120℃,實際加工過程中根據焙火的時間和溫度高低其火功可分為:欠火、輕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這些火候等級的不同表示茶葉的香型不同。

色澤也是與火候緊密聯絡的,我們可以透過色澤來判斷其烘焙的火候程度。火候越高,越趨向烏紅色;火候越低,顏色就越偏向清香型的鮮豔

武夷巖茶的火功要求總體上以足火為主,是文火慢焙,照舊高火重焙,每一焙茶的環境分歧、火的環境分歧,在操作歷程中就應區別看待。好比,剛打的焙和快要熄火的焙,這兩個火力顯明分歧,中心前後,前焙便是火力在外,蓋灰就要厚,後焙火力是弱。

火功在武夷巖茶中尤為重要,燉火過程在掌握“低溫慢燉”的前提下,須因原料的等級、品種、做程度、產地等

“看茶焙茶”

。靈活掌握燉火溫度、時間、攤葉厚度來控制火功。

暫時就醬~~~有補充再來修改……巖茶焙火這個內容比較複雜,等我想到更通俗易懂的再來新增修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