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糧草?歷史密探2018-05-04 15:41:56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贏得一場戰爭,必須要有所向披靡的軍隊,更要有糧草補給。糧草最初是指軍隊運輸的衣服、鎧甲、人和馬的食物、軍械、棉被等物資,後來這個詞語開始被廣泛應用。

古代有哪些糧草?

糧草中的食物,行軍帶著的多為一些乾糧,比如小麥和小米,這些糧食容易儲存,且能當主食。行軍打仗是不能經常吃到蔬菜的,受國力和運輸條件影響,順利的話,能吃飽飯,如果不順利,被敵人斷了糧草,或者國家無力支付軍用開支,那麼連飯都吃不上。

古代有哪些糧草?

如果行軍順利,將士們是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的,由於蔬菜不容易儲存,所以他們只能在行軍途中購買。宋朝之前沒有炒菜這個說法,他們吃飯只有三種方式,那就是蒸、煮和烤。那個時候,講究點的人還會吃個沒辣椒的火鍋驅寒感覺美美噠,因為辣椒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

古代有哪些糧草?

他們吃飯,一般是架起幾口大陶鍋,然後煮粥,煮完裡面放點鹽,全軍將士吃的美滋滋,這是糧草充足的狀態,糧草被切斷幾天不吃飯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當然,軍隊裡的領導和功臣是偶爾能吃頓肉,喝點酒的,普通士兵連聞都聞不到,他們就等著打勝仗后皇上能犒賞三軍,讓他們吃頓飽飯!

古代有哪些糧草?史之策2018-04-11 14:00:02

糧草糧草,糧食和草。其中這個草就是普通的餵馬用的乾草,糧食則是士兵的食物。現代士兵都有壓縮食品做乾糧,那在古代士兵們又用什麼解決食物問題呢?

古代有哪些糧草?

在唐朝以前士兵們以小米為主食,搭配大米和小麥。為什麼以小米為主食?因為小米的保質期比較久,可以儲存九年至十年,而大米的保質期只有五年。士兵征戰東奔西走沒有辦法及時的更新糧食,而且古代交通不發達,運輸糧草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一般是能儘量帶著就帶著。

在宋朝之前中國是沒有鐵器的,所以士兵都用陶鍋煮粥。當然也不能只喝米粥,士兵們會在行進的途中補充一些蔬菜,在煮粥的時候加一點進去,做成稠菜粥。

古代有哪些糧草?

Δ粥

除了主食,士兵們也帶一些肉類。在漢末時期臘肉就已經出現了,而且臘肉是可以保持很久的,所以士兵們也會背一些臘肉帶上征途。而且在古代,動物們也不像現在這樣稀少。士兵們也可以在平時用自己的武器去打獵捕魚,來改善自己的伙食。

蒙古族的乾糧就更為豐盛了。他們有一種傳統的食物叫做風乾牛羊肉。風乾牛肉不僅口味好而且儲存期限也長。蒙古軍一般都把這些牛羊肉磨成粉末,吃的時候再加水泡,這樣肉就會變成原來體積的幾倍大,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壓縮軍糧了。

古代有哪些糧草?

Δ風乾牛羊肉

古代的軍隊還會帶“醬”,就像現在的留學生出國的,要帶老乾媽一樣。秦國時期一斗米會配半升的醬,醬可以說是軍隊裡重要的調味品之一。除了這些,軍隊們還會帶饅頭鍋盔一類的乾糧。當然相比現在的軍隊,他們只能追求吃飽,而沒辦法追求吃好了!

古代有哪些糧草?深耕細作2017-09-08 09:57:53

糧草指的是軍隊的後勤補給。

古代行軍中,糧草其實不僅僅是糧食和草料,實際上還包括衣食、武器、醫藥等諸多方面的軍隊必需用品。“糧”就是軍隊吃的糧食,“草”就是戰馬吃的草料,用時泛指後勤補給!要組織一個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後勤保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代用兵 一直強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附上古代負責運送糧草的官職

押運官——押運糧草和一些物資

糧草督運——是監督押運方面一路上的行程、日期等,主要起監督作用,和現在的督察差不多

侍御史——負責糾察的官員

防禦使——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轉運租庸鹽鐵使——設定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

光祿卿——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前鋒遊弈使——前哨巡邏官

古代有哪些糧草?五味社2018-04-20 13:03:47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此可見,糧草在古代戰爭中極具重要性。

古代有哪些糧草?

從先秦到隋唐的軍糧為粟米,因為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這些地方是粟米的主要生產區。

唐朝以後,隨著南方得到開發,小麥和水稻逐漸成為主流,甚至超過粟米,軍糧以小麥和水稻為主。

晁錯在《論貴粟疏》一書中描述“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古代戰爭中,軍糧極具重要性,甚至在歷史上,還曾出現過以人肉充足軍糧。

粟米、小麥、水稻在軍糧中佔據主流之位,另外會有少量的肉類和酒等等。秦國士兵在大戰前,都會喝酒吃肉,以提高戰鬥力。

由於軍糧的運輸成本極高,所以軍隊提倡繳獲敵國的軍糧。為降低軍糧在運輸途中的損耗,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作為運輸軍糧的器械。

古代有哪些糧草?-y-350134372017-09-19 01:25:23

謝謝邀請,古代有哪些糧草?以下僅是我個人見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代尤其是古代農業文明戰爭的法則,“糧草”在古代是指軍隊出征所需的物質,其中包括戰爭物質(刀劍、矛頭、矛杆、鎧甲、弓箭、馬料、火藥等)和生活物質(衣物、帳篷、糧食、草藥、單架等)。

糧草在古代戰爭中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戰爭雙方的勝負靠的是戰爭前的準備工作和戰略物質的儲備,那些所謂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要麼屬於小機率事件,要麼就是編寫歷史者向勝利者獻媚而部分虛構的,戰爭絕大部分靠的還是實力。

縱觀歷史,沒有哪一個古代文明能連續發動戰爭而不衰亡的!這是因為一但戰爭爆發,那麼統治集團就要負擔全部的糧草支出,這在經濟薄弱的古代農業文明中是不堪重負的,由於戰爭物件往往是遊牧民族,往往一場規模一般的戰爭就要消耗國庫數十年的戰略儲備,就算能取勝,也只是宣揚了一下國威,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戰爭紅利,國家則需要很長時間來休養生息!而一旦戰爭不力,為了穩固政權,政府則需要向民間徵收沉重賦稅,在經濟基礎薄弱的古代這很容易造成內亂從而激起民變,內憂外患,有哪個政權能夠支撐呢?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

現代工業時代的戰爭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主要還是靠後勤,雖然經濟總量已非農業社會所能比肩,但戰爭消耗也不是冷兵器時代所能比擬的!所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戰爭法則自然沒有改變,那麼,“國雖大好戰必亡”這句話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古代有哪些糧草?太常吸貓2018-03-01 12:49:02

糧草分為人吃的食物和馬吃的草料。

打仗時,軍隊除了要埋鍋造飯,還要餵馬。古代的軍糧以粟米為主。《宋史》中有“倉贍軍粟陳腐不可”的文字記載,清代《皇朝經世文續編》也提到“古之餉軍以粟”。鹽一類的調味品也會作為物資一同運輸。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清代《平定兩金川方略》一書中,有“軍營各站存糧二千餘石”的文字。也就是說,當地軍營也留有一定的存糧。不過這些儲備不足以供應大軍開支,仍存在“計日授食,不過僅敷半月之需”的情況。

運輸過程中,除了牛馬可以做運輸勞力,騾子也可以用來運送糧草,還會在附近僱傭民夫協助運輸,避免因後勤問題造成戰機貽誤。為了保證打仗不受軍需後勤所累,除了要源源不斷的運輸糧草,往往還要在邊境屯田。《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有載:“將軍以下大小官員口糧及馬之草料一槩停給,以口外五十里以內荒地給之,自力開墾。”馬吃的草料也一點不省事。《居延漢簡》有“候史延壽馬食粟五石八斗”的文字記錄。歷史上甚至有災年人啃食樹皮而官馬吃粟米的情況,頗遭詬病。料豆也是馬的草料之一,主要是黑豆和黃豆。不過,馬最主要的食物還是草。《全元曲》中有官兵休息時,讓人“閘草餵馬”的段落。《

明實錄》有載,明世宗年間,2852名官兵,沿途所用的米粟草料就要耗費銀三千六百九十一,可見糧草耗費還是十分可觀的。《大明會典》中記載:“洪武二十五年、以百姓供給艱難、令北平等處衛所官軍、不支草束、自採野草備用。是後遂有秋青草事例。”採取馬草不僅是軍隊的責任。宣德四年,五都督府下屬的衛所、錦衣衛、順天府、各省布政司下屬的州縣衙署、驛站等等都參與到這項工作中。軍隊計程車兵與民夫採完青草,還要“運赴京場、及在外驛站、收貯備用”。弘治十五年,山東布政司徵取的馬草就有“三百八十一萬九千五百一十三束一十四斤一十四兩九錢零”之多。

除了採取馬草作為儲備,青草茂盛的時節,各地也會將馬匹放出,就近放牧。採完馬草後,餵馬還要再篩選一遍。草需要打成高垛通風,喂的時候先抖去草中塵土,去掉老根,篩除草屑細灰,才算能吃。料豆則要放在乾淨的房間內儲存,用的時候篩去塵灰碎石土塊,扔掉黴爛變色的豆子,然後刷乾淨豆料鍋,以新打上來的甜井水或者河水,將豆子煮熟煮透,井水發苦或者隔夜水不要。餵馬之前,還要將馬槽清理乾淨。《福惠全書》中對如何養馬、餵馬有很詳細的描述,在此不多贅言。

參考文獻:

《宋史》、《皇朝經世文續編》、《平定兩金川方略》、《全元曲》、《明實錄》、《大明會典》、《福惠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