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合味道309640412019-04-14 10:52:09

聖教序是集字帖,懷仁和尚的個人愛好。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燎原學書2019-04-14 16:41:35

謝邀

聖教序是懷仁和尚集字的作品,並非是王羲之創作的。所以在臨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聖教序的字型可能要比《蘭亭序》的要老練一些,練習的時候也並不是很好書寫,這個也有很多種說法,比如說聖教序。有人說聖教序裡面有心經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懷仁和尚自己所寫。這個東西說法不一,然後練習的也不同意。

而《蘭亭序》則不然,《蘭亭序》說法也不統一,有的人認為是臨摹的,也有人說了《蘭亭序》是真的。目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是假的,有些學者認為是真的。

但從兩個字帖上來看,聖教序的字型可能沒有《蘭亭序》的那麼飄逸灑脫。

如果仔細來分辨一下的話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一些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都知道聖教序是懷仁和尚整理王羲之的字型合成的,個人覺得裡面應該有很多字是懷仁和尚自己補的。而《蘭亭序》是在王羲之醉酒以後所書寫的,可能更灑脫一些。

如果上述的兩個原因是真的,那萌萌我們應該很輕易地就分辨出來《蘭亭序》是本人所寫。那麼,這個問題就輕易地解決了。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翰墨書道2019-04-16 00:35:42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

【同一位書法家的作品出現不同的風格和氣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何況《集王聖教序》是集字作品,《蘭亭序》是臨摹作品,就是比較王羲之不同時期的帖和楷書作品,仍然是有不同的風格特點的。】

一是有年齡的因素,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勁力和心路歷程都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書法風格,甚至人對世界的認識。也有歷史的原因。比如顏真卿的楷書書法,同樣如此,不同年齡階段其楷書風格就區別非常大。就像齊白石畫蝦還有三變呢?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我們反視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就不能理解。比如我們心情不好時,就會出現慵懶的狀態,甚至什麼都不想幹,心情好時,似乎世間萬物都在為你歡欣鼓舞,歌之舞之。做什麼都是精神抖擻,意氣風發,幹什麼都順,心情不好時,看什麼都不順。在這兩種狀態下如果去臨摹或創作書法作品會出現什麼結果呢?我想大家都會有所體驗的。

再說我們學習書法,極大多數的不是一輩子固守一家的,再說還有一個由生到熟,由熟到生的過程,不同階段,追求的風格審美走向不同,亦或出現了長期積累一朝頓悟的基於,都可能會是我們的認識或審美髮生與過去不同的新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可會足使我們的書法風格發生根本上的質上的變化甚至相反的變化,這都是有可能的。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

有的人的書法作品確實一輩子都不變,但更多的藝術家的可以說無時無刻都出於變化之中,不變,就意味著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變才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雖然如此,但對於處於臨摹階段的書法愛好者而言,一定要力戒見異思遷,否則可能會出現邯鄲學步的情況,當然在化古為我的學書階段,是無需考慮專一的問題的。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高原雪蓮92019-04-14 12:06:07

字如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書寫個性。正如王羲之一樣,和一群朋友飲酒作詩,心情是愉悅的,自然字型會變得灑脫飄逸。

臨《聖教序》時感覺到王字的骨力和險峻,寫《蘭亭集序》時體會到的是飄逸與俊秀,為何差異那樣大?君白荷的日常2019-04-13 20:17:16

心情不同,與當時作者的心境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