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圍魏救趙,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是36計兵法中的其中一計。其實它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一具體故事,記錄在漢·司馬遷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

但是這圍魏救趙,你未必都看懂了?

圍魏救趙,到底誰是贏家呢?

若單看字面意思,就是有人圍住魏,解救趙。其實這裡面魏有魏的無奈,趙也有趙的想法。

我們再從頭梳理一下圍魏救趙的整個過程:

圍魏救趙,到底誰是贏家呢?

公元前354年,兵強馬壯的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迫使衛國屈服於它。當時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所以趙奪取衛國的城池,這讓魏惠王顏面掃地,趙這麼做確實不把魏放在眼裡。魏惠王惱羞成怒,於是毫不猶豫決定派自己手下大將龐涓討伐趙國。

圍魏救趙,到底誰是贏家呢?

龐涓也很給力,不到一年的功夫,大軍殺到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告急!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下令全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當時齊威王也不傻,如果趙國被魏國拿下,對自己也不利,更何況齊趙有盟約。

於是乎齊威王命令田忌(主將)和孫臏(軍師)去救趙,齊威王還下令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來迷惑魏軍。而田忌和孫臏大軍繞道直插魏國國都大梁,躲在大梁的魏惠王不得不召回龐涓來抵擋齊國的大軍。然而龐涓在退軍的路上遇到埋伏好的齊軍,大敗後逃回魏國,這樣就解了趙國之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圍魏救趙,到底誰是贏家呢?

圍魏救趙,核心在於攻擊敵方必救之地,龐涓圍攻邯鄲,結果把主力部隊全帶走了。然後齊軍攻擊大梁。大梁可是魏國國都,這樣一將軍,魏王急了,不得不又把龐涓招回來。

這就讓大將龐涓左右為難了?

若回去,可是邯鄲城沒打下來,這一來一去幾十萬大軍人吃馬喂的,付出那麼大的代價,雖然自己是執行魏王的命令,損失是魏王造成的,自己不負主要責任。哪怕有損失,護駕救主的功勞足以讓他在魏國立足,將來有的是翻身的機會。

圍魏救趙,到底誰是贏家呢?

若不回,如果打不下邯鄲呢,護駕和軍功都沒有!要是打下邯鄲,不管魏王是否被活捉,龐涓的下場也不會好過。魏王被活捉,龐涓就是魏國的公敵;魏王逃了出來,龐涓在朝野就會被排擠。

龐涓何等聰明,回撤對自己是最優解。龐涓知道要回撤,孫臏何嘗不知道龐涓知道要回撤,龐涓也知道孫臏知道自己必須要回撤。

在軍營裡,龐涓和孫臏都想好在哪裡回合。一個人是想走哪條路早點趕回護駕,而另外一個是想在哪裡埋伏最好,可能兩人剛好想的地方是一致。因為邯鄲到大梁的路,大家都知道是那幾條,可是大梁那邊情況不能耽擱,當然越早到越好,那路徑選擇就唯一了,就是能最快到達的路。所以在龐涓回撤的路上,被孫臏逮個正著。

那反過來想,龐涓也算是被迫“圍齊軍救魏惠王”,如果在回撤的路上,龐涓沒遇到孫臏的部隊,他心裡也開始打鼓。因為只有遇到孫臏的部隊,自己的國君才安全。所以與其說是孫臏守株待兔,還不如說龐涓主動送貨上門。

圍魏救趙,到底誰是贏家呢?

孫臏也不想把主力和魏國的龐涓對幹,剛好在半路上遇到回撤的龐涓。相遇後開始小打小鬧地切磋幾下,過一陣後發現龐涓的部隊是主力全部在撤退,孫臏也放心了,因為這樣趙國就解圍了,齊王安排的任務也圓滿完成。也不需要和龐涓主力對幹,這樣有點得不償失。現在班師回朝,齊王也高興,趙王也感激,兩國關係更加緊密。

最後 趙成侯,邯鄲守住了,江山還在。

魏惠王,雖然沒拿下邯鄲,但是發現大將龐涓對自己的忠心耿耿。

齊威王, 履行了對趙國的承諾,在解了邯鄲之圍是,儲存自己實力。

龐涓,贏得魏惠王的信任和賞識,之後全都委以重任。

田忌、孫臏, 解救了趙國,儲存齊國實力。

感覺大家都是贏家,但是最難的是龐涓,兩邊救火。如果你是龐涓,你又會怎麼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