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是

釋迦牟尼

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講的第一部經,這部經重點是在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是很直截了當地直指心性的法門,以至於後來唐朝時期興起的

華嚴宗

,就是主要奉這部經為教派經典。

而且幾乎是所有的佛經,乃至於很多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同時也認為這個世界是有缺憾的,是不完美的,所以才要指引人們尋求解脫。

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但唯有佛陀

開宗明義

所講的第一部經《華嚴經》,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至真、至善、至美,這就是經中所講的

華嚴境界

即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其實,在

佛教

人物中,有一個和這種華嚴境界很對應的形象,即

彌勒佛

。你會發現彌勒佛和其他宗教人物嚴肅拘謹的形象很不同的一點,便是彌勒佛總是在笑,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喜樂自在的神情。

為什麼彌勒佛總是在笑呢?因為彌勒佛是一個美好而又獨特的象徵,彌勒佛是個歡喜佛,彌勒佛的道路是喜樂之道,是華嚴之道,是靈性支配物質之道,是無上的中道。

彌勒佛說,大家終究都是要成佛的,大家都是未來佛,所以有什麼難過和悲傷的?一切都是圓滿的,悲傷什麼呢?盡情的喜樂吧,只要帶著覺知、帶著無我、帶著觀照,盡情享受物質的豐盛。

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他不拘成俗,返本歸元,隨順方便,說無定法,以大慈悲、大方便、大簡單,展示離苦得樂的自我救贖之道。所以,他選擇獨特的成佛之路是在家成佛,在喜樂中成佛。

他鼓勵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在世俗中修行,承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或者是一個孝順的子女,一個體貼的愛人,一個慈愛的父母,一個善良的鄰居,一個好心的過客等等,這就是華嚴境界。

就像《

天道

》中

丁元英

對芮小丹的評價:“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點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老想活個明白,老是在思議的圈子裡晃悠,離你的境界我還差著好幾個位格呢。”

芮小丹說:“我在那麼高的境界上,我怎麼不知道?”丁元英說:“你自性本來,無需知道啊。”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都活在了這種華嚴境界之中,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罷了。

而且這種自性自在的境界,絕不在很多出家人之下的。實際上,由於很多的傳統固有觀念,我們一般都會認為,只有出家人才有機會修到某種很高的境界,但是佛教禪宗也講,紅塵亦是大修行。

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在早些年,有一部由

鍾麗緹

主演的電影,名叫《

色戒

》,這部電影雖然和後來湯唯主演的《色戒》同名,但是它的時代背景和所表現的主題完全不一樣,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對以上問題的一個反思與呈現。

其中的女主角

琵瑪

為我們呈現的就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她不逃避紅塵,不規避慾望,不指望救贖,不幻想完美,這樣一種在紅塵世俗中的修行方式,但是她事事都沒看得明白,自性而為,不昧因果。

然而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男主角達世,他從小就在寺廟中長大,後來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完成了三年閉關,成為了高僧,然而就是這樣的人,還是沒能忍住世俗的慾望,最終決定還俗。

只是在世俗中,他卻放不下一些紅塵之外的束縛,他先是在淨土中渴望紅塵,而後又在紅塵中留戀淨土,他想得太多,顧忌的也太多,還沒有他的妻子,一個在家女子看得清楚明白。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各種隱秘的慾望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呈現,以後於後來他自己都開始鄙夷自己的齷齪,在這種痛苦的掙扎與撕扯中,他又想逃避世俗,迴歸淨土。

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最後,面對著一心想要回歸佛門的達世,琵瑪選擇了成全,對他說:“若你渴求佛法,像對我的愛慾一樣強烈,你可成佛,就在今生,這幅軀體。”而達世聽到這段話之後,卻徹底崩潰了。

任何你遇見的,都是修行處。這句話達世沒有做到,但是琵瑪做到了,琵瑪就是在不完美的世俗中修行,在佛所說的婆娑世界中修行,但是她卻活出了完美的境界。

所以說,不論是在淨土,還是在紅塵,真正能活出自性本來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修行,真正能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會真正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