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小九2015-10-20 08:08:13

當時讀到《我與父輩》中《打》的一段話,真的是潸然淚下

“算到現在,我的父親有二十四五年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了。埋他的那堆黃土前的柳樹,都已經很粗很粗。不知道他這二十四五年想我沒有,想他的兒女和我的母親沒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兒,唸叨一些啥兒。可是我,卻在25年間,總是想念我的父親,想起我的小時候,父親對我的訓罵和痛打。”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元氣滿滿當當噹噹2017-11-17 09:55:10

我與父輩

以前看知青文學總覺得受害者是那些被迫到農村去接受改造的城市青年,

他們的青春被那個時代毀了,看了這個才知道原來農村的人所遭受的苦難更讓人疼惜。

只是他們有苦,卻說不出來。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月落星沉2019-04-21 17:14:14

“無論是你一生都守在一塊土地上,還是你必須離開土地闖到哪兒去,命定的事情是不能抗違的。我們所能改變的,都是在命定範圍內,一如一切的成敗都必須在生死輪迴中。”

作者雲,將此書當成贖罪和懺悔,重新上路。

我細細地讀完四個部分,言說作者的年代,父親、大伯和四叔的一生,頗有些感受。因為他們的命運使我倍感親切,從農村耗盡此生的、到“城裡”格格不入的,往前走、往後退的抉擇,像是一張飛機票捏在手裡,決定權雖在自己手裡,但最後的命運卻被一個無名、無形的怪物攫住。

作者與千萬學子一般讀書,後來遇上動盪的年代,止住唸書,開始工作,幸而得恢復高考,但不幸落榜,隨著叔伯哥哥們去打工,七百個日日夜夜,流水價地折舊了他的青春。

他踏上了從軍之路,與此同時,他重拾寫作的夢想。兒時他受到作家張抗抗的事蹟感染,試圖透過寫作將自己與原來的土地之間的關係割裂,未能成行。

在他漫漫寫作路中,很快迎來了垂青,卻被哥哥告知寫完的稿子早已經讓母親燒了引火。

這是那個無形的怪物同他開的一個玩笑。

他沒有停止腳步,一直向前走,寫了稿子,賺了錢,使父母親、家人們在村子有了面子,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光耀門楣,可是,他發現,他與土地似乎越來越遠了。

原來想要逃脫的地方,竟然令他貪戀,使他難以忘懷。

他與那片土地的羈絆還遠不止此,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鮮活地存在與他的記憶深處。他的父輩們,將一輩子的命運交託與那片土地的人。即便現在他們已經離世,可我們依然可以從作者筆下的文字一窺他們舊日的風采與性情。

癱在床上的父親對作者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讓他去吃飯。飢餓和寒冷給予的感覺最為強烈,因而在在世上,尤其作者的上一代人的腦海中食物和溫暖都是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能讓兒子蓋房子娶媳婦,讓女兒嫁的近些、嫁個好人家,等老來含飴弄孫,閒來湊起一桌牌,喝二兩小酒,未嘗不是人間樂事。

只是父親這個角色像極了廣袤的黃土地上任何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的大半生的時光都只和家人、莊稼有關,“外頭”的風雲變化在他們而言,如同沒有。

這樣的父親可以套進任意一家人的戶主,因此,也缺了一點獨特的個性。大概他們的生命就是如斯吧,反而是大伯和四叔更令我銘記些。

大伯氣急敗壞,要打死孩子,口中嚷嚷道,將他們打死了,家中的日子就會好過了。他家共有八個孩子,拖家帶口,活下去,只能論四個字,舉步維艱。還好,他會做點小生意,賣糖果、玩具等小玩意兒,還好,他會趟過河去運石頭,運回來換錢。那樣的災年都撐過來了,沒道理太平日子還會一路窮下去,可是他家的瓦房就是沒蓋起來。原因在何處?大伯愛賭。此一字,若有千鈞之重,鎖盡他的歡欣。家中的錢,妻子藏起,他能翻箱倒櫃找出來,兄弟收起,他能說實在有急用騙過去。

他痛恨自己的性情和命運,想喝藥了此殘生,堪堪被拯救過來,回首似有百年身。

到了大兒子成家的日子了,樣樣都好,女方唯嫌缺了一間瓦房。

大伯咬著牙,將房子蓋起來了。倘若大兒子找不到媳婦,底下幾個孩子婚事都不會容易去談。

他還是固擁著傳統的思想,被惡劣的習性戳上傷疤,也能毅然擔起他的責任。

與父親、大伯駐守那片土地不同,四叔像是一個局外人、異鄉人。

原文中道,“四叔這一生,他是一個在外漂泊的人。在城市,他是一個鄉村人,他因為根在農村而很難真正融進城市裡;在農村,他是一個城裡人,他因為離開土地過久,身上的多半血液都已城市化,所以也再難真正成為一個鄉村的人。他是我們這個社會城鄉夾縫中的生存者。”

四叔進工廠,回來時會有時興的衣衫褲襪帶回來。在作者幼時的想象中,讀書或者下地幹活都抵不上四叔的日子輕鬆快活。

愛默生說,當你看透了世界的矯飾,你才擁有這個世界。

作者落榜,去四叔身邊工作,發覺四叔的生活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美好。四叔形同一個“大組長”,手底下幾個“小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歸他管,缺少零件、工人休假等等。特別是一次,工作中出了誤差,四叔被扣去大半個月工資,四叔也不肯接受同事給他的錢,令那同事將錢匯給生病的母親。

四叔說天下沒有哪樣飯是好吃的。四叔的心裡也苦,不苦的人何至於在醉酒後說出人生咋就這樣辛苦的話。

四叔老了,退休了,回到家鄉,與舊日土地之上生活的人,像是冰與水,兩者原本是一樣的東西,可是在數十年的差異之下,再也無法融合。

唯有在退休工資發下來,才會有一二等的閒人開與四叔打麻將,實則藉由遊戲規則騙取四叔的錢財。

四叔別的愛好沒有,就喜歡喝點酒。那日,他喝過了酒,倒在了溝裡。

父親、大伯、四叔,眾生皆苦,天地如爐,無一人不是在爐上苦苦煎熬。從春熬到夏,從夏熬到秋,從秋再熬到冬,冬天過去,則又一春。

花會再重開,人無再少年。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贈雲樓主2021-06-22 23:52:23

最近剛讀完並寫了讀後感,複製過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長太息以掩涕兮

——讀《我與父輩》有感

一、散文

我算是一個不熱愛散文的讀者,遠一點的梁實秋、沈從文、汪曾祺、老舍、朱自清、冰心、史鐵生等名家的散文除了在閱讀和課本中出現的,都沒讀過;近一點的,余光中、三毛、餘秋雨、梁衡、韓少功、林清玄、張曉風、龍應臺的散文也屬於差不多的情況。除了很少看,自己也很少寫。

認認真真讀完一本散文集並佩服到五體投地,之後又被感動到的痛哭流涕的,《我與父輩》算是唯一一本。因此,在心裡醞釀多天以後,我決定就著夜色寫下這篇文字。

說到感動到痛苦流涕,我必須得坦白承認,我第一次被散文感動哭是在17年畢業那年的夏天。當時剛決定留在長沙工作而不是回老家,父親節那天,無意間在一個公眾號上讀到朱自清的《父親》。當時那個公眾號配有一位老先生的朗誦,看完後,聽著老先生的朗讀,我關上門,摘下眼鏡,趴在桌子上靜靜地回憶著與自己父親的點滴。隨著記憶不斷的湧入腦海,淚水一滴滴的落下···

這次之後,儘管對這篇文章的感情加深了幾分,但在文字上,還是缺少佩服;在感情上,也很少有要落淚的感覺了。《我與父輩》這本書,無論在文字上,還是感情上,都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初讀這本書,是在微信讀書上。我是個隨緣且惜緣的人,半個多月前,在一次飯局和卓哥“煮酒論英雄”,談到了今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幾位作家,其中就有閻連科老師。卓哥稍露口風,說閻連科老師可能會來麥田格,當時我半信半疑。一方面覺得閻連科老師的腕那麼大,應該很難請來;另一方面,因為卓哥當時已經喝了不少酒。於是,我便隨手在微信讀書上找了本閻連科老師的書來讀,這本書就是《我的父親》。

二、語言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震撼,是在語言上。當談論到走出故鄉的自己與故鄉的關係時,書中如是寫到:

“談論故鄉是很輕淡的一件事,哪怕可以說出有家不能回的故鄉才是故鄉。我有家。我家所在的故鄉從來沒有棄絕我,每次回去幾乎所有人都一臉粲然迎著我,甚或他們都以我為驕傲。可是我,從來不願也不敢讓他們知道我用筆在每天做什麼。我是那塊土地的內奸和逆子。他們之所以在我每次回去時都還對我笑,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我是那塊土地的出賣者。”

當談論到面對家人的無言時,書中如是寫到:

“一家人吃了晚飯都在悶熱中,因為沉默像霾黑一樣壓在屋子裡,父親的遺像又總在桌上盯著我們看,於是母親、哥嫂和姐姐們,就都始終不說話,都低頭看著眼前的腳地和每個人的鞋尖。就這時,時間也許僅僅過了幾秒、幾十秒,也許轉瞬就過去了一年、兩年、上百年,為了爭取從這時間的束縛中間掙出來,哥哥首先開口說了話。”

當談論到時間與年齡給自己帶來的驚愕時,書中如是寫到:

“大家都被這“四十”和“六十”擊中了,彷彿被突如其來的棍子擊中了頭顱又不敢相信這突來的襲擊和災難,可從歲月的裂隙流出來的血,又在說明、證明著這一切。”

當談及年代與時間時,書中如是寫到:

“年代存在,是因著記憶。有的年代過去了,有刀鑿之痕;有的年代,平淡無奇,如飄浮流雲,風來雨去,了無跡痕,只留一些味道在其中。

···在中國的鄉村,時間如同從日曆上撕下的廢紙。之所以有著時間,是因著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標記,如同老人臉上的皺褶標刻的歲月。”

儘管在課堂上也經常教學生寫作時用一些修辭手法,帶他們品味各種優美的語句,但讀到這些書後,我還是被震驚了,震驚到忍不住連發了兩天朋友圈。在朋友圈裡,我是這樣評價的,“閻連科老師的文字的穿透力和表現力也太強了吧”,“閻連科老師的文字既給人一種陌生感,也給人一種熟悉感。熟悉感在於他所寫的內容,每個人都有著類似的經歷,陌生感在於,他的文字,他的修辭,是很少有人能寫出來的。”

閻連科老師的比喻常常讓我想到初讀錢鍾書《圍城》時的感覺。一些修辭設色,常常讓我像到李賀的詩句。後來讀到《炸裂志》的時候李賀的一些詩。之後,這本書就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讀,上課或與別人聊天時帶有推薦的談論,品析。

三、時代

語言之外,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另一點,在於其中所寫的那個時代。

書的第一部分,並未直入主題,寫到自己的父親,而是先寫了那個年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在閻連科老師的筆下變得鮮活,以往聽到的更多是宏大敘事,而閻老師的書中則個更多是個人命運。在把國家經歷個人化這一點上,閻老師的書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從第一部分《我的那年代》開始,閻老師便把國家經歷有機的納入到個人情感中,納入到個人化的散文敘述中。

作為一個90後,儘管無法切身感受那個年代,但透過閻老師用他的生花妙筆,用他的真實表達,讓我讀到了在歷史課本上讀不到的,更讓人讓人唏噓感嘆的經歷。

有求知如飢似渴卻又一書難求的讀書經歷;有熱愛讀書、學習成績優異的姐姐因為貧困而無法繼續讀書,犧牲自己而成全了弟弟的升學經歷;有高一時便不得不高中輟學,去做繁重的體力勞動的打工經歷;有恢復高考後,填報志願時對河南大學和北京大學都一無所知的高考經歷···凡此種種,都讓我感慨不已。閻老師的文字既讓我看到一個少年顫抖的心,更讓我看到一個顫抖村莊,顫抖的時代。

作為一個學歷史的學生,我讀過很多研究過去的書,也讀過很多回憶過去的文章,也聽過不少人討論過過去的事情。但以往所讀到的和所聽到的,要麼過於宏大,而不夠真實感人;要麼太侷限於自我經歷,而不夠堅實厚重。閻連科老師的書,毫無疑問是真實感人且堅實厚重的,他的文字,是帶有大慈悲的文字。

四、感動

上文提過,我把書中喜歡的段落,分享給了很多人。但有一個最該分享的人,我卻連一句也沒有分享——那個人就是我的父親。

後來,在手機上讀完電子書後,我下單了閻連科老師的兩本實體書。一本是《我與父輩》,我打算將這它送給我的父親,一個我過去虧欠最多的人;另一本也是《我與父輩》,我打算將他送給我父親的兒子,希望他這個過去不算孝順的兒子,可以在這本書的提醒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可以減少他對於父親的虧欠。

閻老師書中寫了父親以及大伯、四書等父輩,在此,為了避免劇透,書中的情節保持沉默,儘管這是一本散文。

我想說的是,書中的所寫的東西,每一篇都會讓我聯想到我的父輩以及我的爺爺。一方面,每個兒子都會有一些關於父親共同記憶,另一方面,農村出身也讓我對其中的很多事情都更加的感同身受。

躺在床上,天花板彷彿就是個巨大的熒幕,心裡的放映機無論如何也關不上,父親的身影,聲音,不斷的在腦海裡出現,像一股股巨大的潮水,衝擊我、淹沒我,讓我無處可逃。有些相似的經歷,會讓我想起和父親一起時的記憶;有些我沒有經歷過,但我父親大概做過的事情,我會根據書中的描述,結合自己父親的形象,腦補出父親做這些事時的樣子。

有小時候坐在父親的後座一塊出去吃飯的情景;有跟在父親的身後,幫忙澆地的情景;有父親在工地汗流浹背的場景;有考試考的不好,父親在家裡教育我的場景;有因為在學校闖禍,父親到學校給老師道歉的場景;有和父親冷戰時,父親默默抽菸時的場景;有考入大學後,父親喝醉後,還嘴裡不住的嘟囔,交待我如何如何的場景···

這一幕幕都會讓我忍不住眼角溼潤,繼而下意識地閉緊眼睛,繼而在黑夜中靜靜感受到滾燙的淚水從眼角流出經由臉頰滑落到枕邊。這時候,腦海裡還會依稀響起高中時班主任對我說的一句話,“只有一天你為人父了,才會懂你父親的苦心。”透過這本書,我想我又多理解了一部分父親的苦心。

關於父親,關於感動,暫時寫到這裡。在寫作上,閻老師又一個讓我佩服的點就是他能夠把個人的記憶和經驗發酵、轉化為文學中最獨特也是最廣泛的意義。個人記憶,個人經歷是有限的,高超的文學書寫,則可以讓它們變得無限。這是我將來要努力向閻老師學習的又一個方面。

五、哲思

除了感情外,這本書在對父輩生活的回憶中,包含著很多作者對人生的哲思和感悟,關於生活、關於死亡、關於命運、關於親情····但我今天太困了,所以就不寫了,以後有時間也不會補了。

希望這些哲思,可以成為大家讀書中的驚喜。

六、尾聲

閻連科老師如此評價《我與父輩》這本書:“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它是一顆鑽石,和書的厚重相比,所有的獎項都顯得太輕了。”

在後記《心與土地》中,閻老師談及寫作時如是說道:“你所要去做的、能夠去做的,就是把你的心交給那土地。《我與父輩》的寫作,正是把心交給土地——而不是交給你筆下創造的人物、語言敘述和技巧的一次努力嘗試。······我需要一次不帶任何嘗試的寫作和迴歸,從走得很遠很遠的絕峰迴到踏踏實實、紮紮實實的土地上,讓寫作中的張揚、狂歡有意識的壓抑的情感,一是一、二是二地回到土地的純淨和質樸中,把敘述中的技巧、技術從寫作中剔除到一乾二淨,窮窮白白,除了心和土地外其餘什麼也沒有。”

這兩句話,給了我寫作的動力,同時也給了我不揣淺陋去做一個真實表達者的勇氣。如果說我的自然生命是父母賦予的,我的學術生命是錢鍾書先生引領,那麼我的文學創作生命便是《我與父輩》這本書啟用的。希望我將來也可以寫出一本自覺厚重的作品。

七、蛇足

這一部分名為蛇足,取意於”畫蛇添足”,因為這部分嚴格來說和《我與父輩》的讀後感無關,屬於多餘的話。

但是,人總是喜歡傾訴的,又不是考場作文,多說兩句,少說兩句又何妨呢?

我要說的第一件事是關於本文的題目,“長太息以掩涕兮”,是我實在想不到題目,又不想用“《我與父輩》讀後感”做題目時抬頭瀏覽過辦公室貼的所有名人名言後,從中選擇的一句。選完之後,才發現非常的切題。

第二件事,是關於感謝。首先感謝卓哥,能提供一個如此難得的機緣;其次感謝,劍平,把他的電腦借我寫作;最後,感謝旭雅工位上的花,凌晨未眠,伴著我寫作。

第三件事,在父親節的尾巴,祝福父親在遙遠的故鄉今夜好夢,一生安康。

我想說的,暫時就這些,其他想說的,睡醒再說。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栗子的精神食糧2021-08-18 09:22:26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作為中國最具爭議的作家,閻連科在國內外都獲得許多獎。

他被譽為

“荒誕現實主義大師”

,擅長虛構各種超現實的荒誕故事,情節荒誕但有滑稽色彩。

不過,在《我與父輩》這本書中,閻連科坦誠地交代出自己,這在中國當代文壇上是極為難得的。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閻連科的坦誠與王小波的真異曲同工,讓我一下子就愛上了!

01、

在《我與父輩》中,閻連科將筆觸轉向了家鄉與父輩,講述了父親、大伯、四叔的坎坷一生,把人們帶到上個世紀那個充滿貧窮和飢餓的年代。

就是知青下鄉的年代。

但是,《我與父輩》與知青筆下的知青故事有所不同。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因為,那時閻連科也不是知青, 而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小孩。

透過鄉下小孩的視覺,來看知青這批群體,歷史就不同了。

在孩童閻連科的眼裡,他看到了不公平。

城裡來的知青們可以不幹勞累的農活,還能吃到家裡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食物。

男知青侮辱了村裡的女孩,逃走了,沒有人追責。而村裡的農民因為企圖強姦女知青,被槍斃了。

兩種不同身份,兩個不同的結局。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這種城裡人與鄉下人的區別對待,在孩童閻連科的心底埋下種子。

他隱約知道了這個世界的殘酷法則。

他不想一輩子活在農村,不想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

後來,閻連科選擇了走出家鄉,走出農村,奔赴大城市。

閻連科對知青下鄉的回憶,完全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

#FormatImgID_9##FormatImgID_10#

因為,我讀過太多知青寫得歷史,原來不是所有知青都是王小波、阿城、錢鍾書、楊絳。

而知青們遭受的痛苦與祖祖輩輩種地的農民比起來,似乎也不算什麼。

因為知青們見過生活的美好,對生活還有盼頭。而農民只是在過貧窮與飢餓的日子。

02、

在《我與父輩》中,閻連科因為四叔的過世,趕回老家奔喪。

但是,閻連科首先寫的並不是四叔,而是父輩中最早過世的父親。

在閻連科娓娓道來的敘述中,我們逐漸明白他的心結,閻連科始終對父親的英年早逝心感愧疚。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父親因哮喘病過世。閻連科非常愧疚自己沒能夠花10元錢讓父親生前在家看《少林寺》。

更愧疚的是,閻連科心裡閃過父親去世對家庭是一種解脫。

二十多年後,閻連科還是耿耿於懷。

閻連科能夠正視自己面對父親死亡的邪惡想法,拷問自己的靈魂, 這種行就很坦蕩。

#FormatImgID_13##FormatImgID_14#

中國人對於自己的事兒總是喜歡藏著噎著,只有在批判別人時才不會手下留情。

而閻連科在審視自己的時候很犀利,有反思,亦有自責。

對於自己選擇參軍的行為。閻連科甚至在書中坦誠,

“與其說我是參軍入伍,不如說我是逃離土地;與其說我是逃離土地,不如說我是背叛家庭;與其說我是背叛家庭,不如說我是棄絕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和家庭承擔的心債和情務。”

既坦誠又真誠。確實很打動人。

03、

閻連科的父輩是我父親的父輩了。

不過,我依舊能在書中找到了我所經歷的痕跡。

他寫得太真實了!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我出生在不太富裕的小鎮。家裡地少,鎮上很多人都外出打工。

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以前有點像三叔與大伯的結合體,小時候父親就外出打工,只在逢年過節時回來,會穿著整齊的帶回來許多新鮮玩意。

在讀《我與父輩》時我會想,當年父親是不是也在外面打著不體面的工,就為了體體面面的回家呢?

現在我們一家人都在城市生活,但是父親對家鄉心有牽掛,總想著再過幾年就回老家養老。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但是,會不會最後像三叔那樣融入不到農村生活裡去呢?當然,現在的小鎮和以前早就大不相同了。也許我不需要擔心。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能夠在短短几十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多人有機會把日子過成生活。

我們要感謝國家,感謝生活在和平年代。

如何評價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閻連科的作品《我與父輩》?

寫在最後:

很多人都反感和平時代還寫苦難的日子。

只要作品好。憶苦思甜,是美德。

閻連科在《我與父輩》這本書中坦誠的敘述,坦誠的交代出自己,我認為值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