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背景

晚期古希臘學派不同於古典希臘學派時期,他的區別在於他不再把自然界當成其研究物件,而是把人當成研究物件。

為什麼呢?

因為在古典希臘學派時期,城邦的地位是高於人的,

人是城邦的動物

也就是說,個人並沒有從城邦之中分離出來。都是隨著希臘化時期,社會轉變很快,工商業的發展,促使個人逐步從城邦中分離出來(類似於中國的百家爭鳴時期),如此一來,個人的風雨飄搖性,使得那時的哲學家要思考個人的位置,以及個人如何度過這一生?

在古典希臘時期,有兩個特點非常顯著,

1、非歷史主義,強調世界的永恆性。因為當時社會穩定,使得哲學家相信世界也是如此。

2、整體主義,強調整體,而忽視個別,強調整體的善,而忽視個體的善

但是,隨著城邦解體,個人的命運是變幻莫測的,個人是無助的。

2、晚期希臘哲學的一般特徵

晚期希臘哲學有三大流派,即斯多亞、伊壁鳩魯和懷疑論者,三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宇宙觀,但是共同之處在於他們強調倫理學才是他們學說的重心。

其次,他們是個人本位來建構他們的倫理學的,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恬靜無為。

最後他們認為,達到最高境界者是聖人,他們是與世無爭、隨順自然、內心是安寧和平靜的。

並且,他們的理論有著嚴密的論證、強調理性直觀在倫理學上的意義。

3、斯多亞學派

斯多亞學派的倫理學是建立在他的自然觀上的,他們認為,宇宙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運動的整體,個體從屬於這個整體之中。人與自然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自然有自己的執行規則,即邏各斯。這種邏各斯,他們認為是一種溫暖的氣息,他支配著宇宙的運轉。

宇宙和人有著內在的同構性。邏各斯支配著宇宙靈魂,也支配著個體的靈魂,所以說個體靈魂要服從於宇宙靈魂,人與自然是和諧一致的。

所以說,個體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順從自然,合乎自然生活是目的。

由於邏各斯是理性,是自然地支配法則,因此順從自然就是順從理性。

在他們看來,我們需要按照義務來生活,所謂義務就是合於自然。

而任何非理性、情慾的東西,都是不符合自然,也都是不能幹的,所以形成了禁慾主義的思想,對基督教影響很大。

4、伊壁鳩魯學派

伊壁鳩魯與斯多亞不同,他強調個體的本位。

首先,伊壁鳩魯認為,感性高於理性,只有感覺才是真實的,真理的存在,在於個體的感覺。

其次,他改造了原子論。

在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之中,原子的撞擊形成了旋渦,所以世界是必然性的,沒有自由。都是伊壁鳩魯認為,原子在虛空中垂直降落,並不會相互碰撞,但是原子會自發偏斜,可能就會出現碰撞。這樣一來,在原子論上,就出現了可能性,給予了自由。

個體性是唯一的實在性,個體的自由是可能的。

既然,個體是實在的,你們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判斷善惡的標準,唯一的無條件的善是快樂,反之為惡。

但是伊壁鳩魯認為,肉慾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有時我們需要忍受一時的痛苦來換取快樂,反之亦然。

因此,一個人要追求的快樂是心靈的愉悅,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安寧狀態。

5、懷疑論者

懷疑論者,是處於一種社會變化很快時期,導致的一種思潮。

他們認為,不給出一個給定的真理體系,也不對此做出否定的結論,而是處於存疑的狀態,他們的做法叫做懸置判斷。

比如他們提出所謂的懷疑論的十式,如,

1、觀點分歧。同一個現象,人們的看法往往不同,甚至對立,我們沒有標準判斷誰對誰錯

2、無窮後退。當有人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就需要進行論證。但是論證本身也需要論證,導致無窮後退

3、假設武斷。為了不讓論證無窮後退,就必須假定一個不證自明的前提,但是他是獨斷。

4、迴圈論證。當對那個不證自明的獨斷前提也要進行論證,就會形成迴圈論證

因此,不要對於一個觀點說對說錯。

但是懷疑論者,並不是在認識論上探討這個問題,而是在倫理學上。

他們既然,沒有對錯,那麼倫理學的命題也沒有真正的答案。

如,事物的本性是什麼?我們要採取什麼態度?我們能夠從這種態度中獲得什麼好處?

這些問題我們不知道答案。

所以說,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不動心。一個著名的故事是,

有一次在海上遇到風浪,別人都驚慌失措,他卻若無其事,指著船上一頭正在吃食的豬說,這才是這人應有的不動心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