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探春、惜春,講的是南明史。各位看官是否還記得我前面說的,四春其實是影射大明王朝前後四個政權的結局,如今元春已講完,其餘三種待我一一解來。

迎春,判詞“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明末有一人特別符合這判詞,南明弘光帝。朱福八於崇禎十六年封為福王,就藩洛陽,福王一系,為當時帝室近支,順位程式非常靠前。據說朱福八這人是比較老實的,與迎春這“二木頭”也頗為符合。

大明北方淪陷後,朱福八跑到江南,當時崇禎煤山上吊的訊息也傳了過來,南京一套班子馬上另立朝廷,當時可立的朱明宗室眾多,朱福八在江北諸鎮的兵權支援下,登上皇位。

但是江北諸鎮一幫子軍閥,如黃得功、

劉良佐

之輩,以天子恩人自居,欺虐南京小朝廷,南明

弘光朝

僅存一年,弘光帝被俘斬首於

菜市口

。紅樓痛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弘光朝存世一年,迎春嫁與中山狼也剛好一載,便都煙消雲散了。孫紹祖,這惡狼在書中不就是武夫麼。

山河飄搖之際,南明弘光帝的即位,為當時的大明江南半壁打了一針強心針,是為“迎春”,大明臣民們依舊懷著對故國的深切期望。

探春,判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探春影射南明隆武政權,弘光之後,隆武於福建福州登基稱帝,領導抗清大業。史載兵敗被殺,但野史上也說他在福建上船跑到了海外,大概東南亞一帶,即使到了康熙朝時期,“

隆武帝

”和“朱三太子”們一樣,還時不時冒出來,可見其號召力。隆武帝如非末世,算的上是一個有為君王,可惜天傾難覆。

探春書中是個有能為的,結局卻是遠嫁他方,去國千里,隆武恰恰在民間反清志士中也是被描繪為出走海外,正是影射了隆武政權。

最後一位惜春,影射的是永曆政權。

有很多人解讀香菱影射永曆,這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在這裡我再講詳細一點。

癸酉本中,香菱被夏金桂用牛筋線勒死,永曆則是在昆明蓖子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於是不是吳三桂親自動的手,查不到資料,我也不知道。

注意以上二人的死法,都是勒死的,而明時弓弦通常由牛筋線製作,兇器也一致。

再有,夏金桂這個名字,夏者,華夏也,金者,滿清也,偏偏名字最後還綴個“桂”字。這明明就是暗諷吳三桂先事明,再事清,蛇鼠兩端反覆無常。夏金桂影射的就是吳三桂,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說,香菱之死對應永曆之死是完全沒問題的,由於二者對應特徵太明顯,香菱判詞也就不再解析了,明擺著的事,多說無益。

但是,

為何我又講惜春是影射永曆政權呢。

因為香菱影射的是永曆這個人,而惜春指代的是永曆政權,

這二者是不同的。

先看惜春判詞: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惜春此人,在探索過程中曾久久的困擾過我,她究竟是誰,為何她的結局如此與眾不同?所以本文會對惜春濃墨重彩一番。

一切還得從判詞中找尋,她的判詞須得細細研讀。

“勘破三春景不長”,這句沒什麼好說的,講的很直白,大明朝廷、弘光朝、隆武朝的光景都長不了。

“緇衣頓改昔年妝”,這句有點意思了,漢家衣冠不是亂穿,什麼階層穿什麼服飾自有規制,穿黑衣明代是很忌諱的,而緇衣特指黑色的僧衣,講個案例,朱老四第一謀士姚廣孝,是個和尚,俗稱“黑衣宰相”,因為他平常穿的就是緇衣。

這句說明什麼呢,說明惜春後來信了佛!

第三句“可憐繡戶侯門女”,沒什麼可多說的,字面意思理解就好,可憐一位豪門的好女兒。

重點在第四句:獨臥青燈古佛旁。

表面看來,就是講惜春出家當了尼姑,這也符合惜春書中結局。

但更深層來看,此句大有玄機。

大家讀紅樓,一旦遇到重要詩句或人名中出現“朱、明、金、清”等幾個字或者同音字,一定要多讀幾遍,通常這些字都是有代指。

這裡便出現了一個“青”字,通清,滿清。

獨臥青燈什麼意思呢?九州中原大地上,在那清廷之側,也就剩下一個獨苗是歸屬殘明的了。

那惜春究竟影射哪個南明政權呢?這個不難找,存世最長的那個政權就是。

鄭氏臺灣!

鄭成功有永曆朝有關係嗎?有!國姓爺先是歸屬於隆武朝,後來隆武失敗,鄭氏臺灣便遙尊

永曆帝

為正統,奉南明永曆朝為正朔。

所以,永曆帝之後,繼承南明法統的便是鄭氏臺灣,一直到清康熙統一臺灣為止。

鄭成功是信佛的,臺灣今日之佛教昌盛,便是鄭成功傳入臺灣的,這一點在臺灣史料記載中比比皆是。

那鄭氏臺灣,南明的實際存續者,漢家衣冠的唯一留存之地,奉大明正朔在滿清身側,靜靜獨臥了二十二年。

這才是真正的“獨臥青燈古佛旁”。

惜春指代誰,已是不言而喻。

以上所言,正是

秦可卿

託夢時所言“

三春過後朱方盡”

,三春即指代

朱明王朝

的最後三個政權,“三春”去後,再無朱姓江山,“

各自須尋各自門”,

而各地各路的宗室和士大夫們,也就只好是各尋出路了。

回顧前面元春判詞中,作者與批者一遇到“三春”這個詞,就悲從中來,至此疑竇解開,

朱耷兄弟和創作者們都是明朝遺民,心中懷念故國,南明三個政權寄託了他們無數希望,最終依然煙消雲散,怎能不痛徹心扉。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說紅樓第一回第一首詩,刻在石頭背後的: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脂批側批:書之本旨!

紅樓全書一直在講通靈寶玉,本是女媧補天留下的一塊頑石,在世間流浪一圈後,最終回到青梗峰,依舊是塊頑石。文中前後呼應,實為妙筆。

朱耷身為朱明皇族宗室,年輕時怕是也做過反清復明的大夢,到得後來,眼看著皇族的兄弟叔侄們創立的南明政權一一失敗,便真正醒悟過來,這清,反不了了,明,也回不去了,無奈而又痛苦的寫下卷首這句:

無材可去補蒼天!

煌煌鉅著,就此開始,朱耷之不幸,我等之何幸。

看到這裡,諸位還認為“江寧織造府曹公子”能寫出紅樓這樣的書麼?就算曹寅本人,何曾經歷過本文所講之國破家亡之痛,何曾見過自家兄弟姐妹一一死於屠刀之下,又何曾能有白骨如山激起的“補天”之志?曹家滿清包衣,終究只是個“心中有辮子”的奴才罷了。

只有朱耷,朱元璋十世孫,大明皇族,才是初稿作者,也是脂硯齋,也是石兄,也是玉兄,是二分之一的賈寶玉,還是“鼻如懸膽兩眉長,目似明星有寶光”的癩頭和尚,大約還是N分之一的曹雪芹。

本次更新就到這裡吧,附浮休道人詩一首,以示我對先賢們的敬意。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總算要進入釵黛的環節了,對於

金陵十二釵

,作者君將在本專欄中一一解析,此為莊嚴的承諾,絕不太監。

俞平伯

大師提出“釵黛合一”概念以來,究竟什麼是“釵黛合一”?為何脂硯齋說“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黛玉、寶釵如此截然不同的兩人,怎麼會是同一人呢?

請看下節:

山河破碎風飄絮,黛釵人物原型解讀上篇!

(特別提醒:本專欄中不少內容為開創性學術觀點,轉載、引用本專欄中內容或觀點,務必由創作者本人直接同意,並註明轉載引用內容出處,版權保護,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