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

的電影,從《站臺》《

小武

》開始,一直陷入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怪圈。

一方面是賈樟柯電影本身的粗糲和現實,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某些原因,國內的影迷們想在大螢幕上接觸他的電影,頗為困難。

賈樟柯的《

天註定

》,我記得是在火車上看的。見了御用女主角

趙濤

出場——飾演的人物是

鄧玉嬌

,湖北恩施巴東的一個洗腳女孩,因自衛而不慎殺了侵犯她的男人——看到她走過熟悉的野山關公路,心情激盪。

可這個女孩的故事,卻讓賈樟柯講得彆扭、刻意,現實的沉重變成了電影裡的獵奇。

若是,我沒有記錯的話,當時有影評人頗為不客氣地評論賈樟柯,說他的電影是在堆積符號,以滿足西方對中國的獵奇。

山河故人

》卻是我近年來頗為喜歡的一部電影。敘述還是熟悉的賈樟柯的風格,鏡頭依然對準的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只不過相對於《天註定》的血腥與傳奇,《山河故人》顯然內斂、沉穩。趙濤也沒有在《天註定》裡的違和與彆扭,飾演了一名令人為之拍案的母親。

山河還在,故人已渺。三十年的歲月流轉,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時代,單單這個詞彙,就足夠沉重。

在《山河故人》裡,賈樟柯的鏡頭回到了他熟悉的

山西汾陽

。他用對昨天的緬懷、今天的記錄、明天的猜想,來敘述或者凸顯自己對時代的理解。

在第一個章節裡,世紀末的舞蹈、三個年輕人的戀情,自然是彰顯了時代的噴薄與活力。樑子、張晉生、濤兒三人開車出遊,在迪斯科舞廳裡跳舞、嚮往新世紀的歌詞……這些不正是年輕人的活力嗎?

三個年輕人的狀態,近似於經典電影《

獵鹿人

》裡的狀態:

少年不知愁滋味,天真,對未來茫然又充滿了希望與好奇。

當濤兒選擇張晉生之時,樑子是何其傲骨,寧願選擇遠走他鄉,亦不受“嗟來之食“。樑子扔掉自己家裡的鑰匙,自然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然而,現實總是事與願違。觀眾希望樑子上演的逆襲大戲並未上演,到了2015年,樑子卻已經是病魔纏身,面容哀慼。他攜妻帶子,像只喪家狗一般回到了汾陽老家。這是現實的悲哀。

而情敵張晉生卻因為手握資源,混得越來越大。這是現實的邏輯,也是

馬太效應

的表現。

賈樟柯並未指明樑子患上什麼病,但一直在煤礦裡工作的他,估計是得了塵肺——這是賈樟柯的野心,在故事注入現實的血液。

在“今天“這段故事裡,死亡總是如影隨形。濤兒的老父親因要去給戰友祝壽,在火車站候車室裡安然逝世。

坐在一旁的老和尚,為之誦經。若是對時事有關注的觀眾,定然能發現賈樟柯的素材,取材於新聞。為死者唸經的和尚,這條新聞,曾經在微博上感動了無數網友。家庭破碎、老父仙逝、好友樑子

惡病

纏身,濤兒在”今天“的生活,著實是令人感傷。就連與兒子的旅行,也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在對“明天的猜想”中,賈樟柯更顯得悲觀,敘述視角也轉變為張到樂。他處於異國他鄉,與母親骨肉分離,與父親張晉生矛盾重重。不但如此,他就連語言也已經遺忘——一直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張到樂,為何不懂中國話呢?這是個迷。

在課堂上,老師問張到樂的母親是誰,張到樂卻故作輕鬆地說自己沒有母親,是名

試管嬰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張到樂是在潛意識裡排斥和拒絕自己的身份。他與父親的關係的緊張,和與

張艾嘉

飾演的老師一同旅行,其實都在為了尋找自己已經迷失了的身份。

張到樂和老師的旅行,不管交通工具怎麼變,都是綠皮車之旅的翻版。只不過,兩者的主題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漫長的告別之旅,一是漫長的尋找自我之旅。

身份的迷失是現代文學的一大主題。如

莫迪阿諾

的《

暗店街

》,以偵探故事的形式,去尋找失去的自我。張到樂也是這樣,但仍有重重矛盾無法解決:

老師既是他的母親,又是他的戀人。

身份的悖論無法解決,所以他在

旅行社

裡會對小妹的一句話而異常憤怒。觀眾所期待的濤兒、張到樂母子重逢的場面,開始變得遙遠與渺茫。故鄉也變得面目模糊,讓人難以辨認。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的一聲輕輕的嘆息。電影以熱鬧的群舞開始,終於濤兒在雪地裡翩然獨舞。或許,這正是生命裡的常態。

杜甫有一首詩,叫做《

贈衛八處士

》,我特別喜歡。講的是老杜突然見到二十年不見的老朋友。“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這是多麼熱鬧又感人的場面。

濤兒在雪地獨舞,不是為了沉重的時代,也不是為了故鄉,而是為了自己,為了生命之美。

縱然山河故人俱不在,生命之舞仍翩然。

山河故人俱不在,時間去哪兒了?

山河故人俱不在,時間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