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論和本體論我們都有了初步的瞭解了。

宇宙論研究一切背後的場域,還有場域中的主導性秩序。本體論研究場域中的本體,這些本體的特性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好了,我們現在把宇宙論和本體論結合到一塊,在這兩個論域的縫隙中,就生成一個新的論域:空間性。

【哲學秘籍】空間性是什麼?

空間性:為什麼場域的主導性秩序之一是,它需要容納本體,給與本體存在的位置?

這個問題分為兩面:

1、為什麼場域要向存在者敞開?成為某種供本體存在的容器?

2、為什麼存在者會自降身價,寄人籬下,不得不在某種場域中才能存在?

場域為什麼必須空間化?存在者為什麼必須以“在空間內”的方式存在?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海德格爾以“在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In-der-Welt-sein)這個概念為線索,研究了主體化了的此在(this subjectivized being),也就是人,的不可避免的空間化存在方式。在這裡,空間性的關鍵在於“in”的關係。

早期的海德格爾繼承了德國觀念論傳統中的內在性原則,世界的空間化(敞開)方式被首先規定成了彼此內在化的關係,此在(主體)是整個世界顯現為一個空間的內在樞紐,起到一個居間調控的作用,這和觀念論、現象學的意識主導的本體論建基的路徑是一致的。

梅洛龐蒂則以“向世間存在”(being-to-the-world/Etre-au-monde)取代了“在世界中存在”,他用“au”(to the)取代了海德格爾那裡分離的介詞和冠詞(in-der),在這裡,“to the world”所代表的原初方向性就比海德格爾提倡的“in the world”的原初內在性,具備了本體論上的有限性,把world限定為一個動態的世界化的過程。

簡單說,早期海德格爾認為場域會空間化(向本體維度敞開)是因為有一個主體性的核心,在場域中建構起了一套空間化的樞紐、結構,這個結構是居中的,是公允的、沒有偏袒的,是核心性質的;而在梅洛龐蒂那裡,場域之所以會空間化,不是出於某種場域內稟的主體性核心,而是因為一種場域內部自己湧現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一種有所偏袒的、有所朝向的本體化力量,這個力量在梅洛龐蒂那裡就是比主體性更為原初的人的身體性。

打個比方來講,海德格爾認為原初場域(尚未被定義的“宇宙”)空間化的過程,就像人做夢一樣,人是處在夢境中心的核心,意識就好像後臺程式那樣,構造起了四周的夢境,也就好像一個升上天空的焰火突然炸開,於是周圍都被照亮一樣;梅洛龐蒂則認為,場域一開始就有一部分是活的身體,它傾向於場域中的某個方向,將這個方向優先同質化為和自己一樣的空間性的“世界”,就好像一根金手指,碰到什麼什麼也就變成和它一樣的金子了。

總結一下:

空間性的哲學問題,關心的是場域(最原初的、存在者尚未在其中存在的可能性的領域)如何向存在者敞開的問題,它如何成為一個居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場域,也就是空間。

早期海德格爾:以主體作為核心,居於中心,如同做夢一樣向周圍擴散出一個“世界”。

梅洛龐蒂:以身體作為起點,旁敲側擊,好像金手指點金一樣點出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