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北宋初,趙匡胤如何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實現大一統?chen216332019-12-24 13:35:19

廢掉趙光義宋太祖多活10年也能解決大遼 在親情上趙匡胤是不如李世民的

如果回到北宋初,趙匡胤如何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實現大一統?流言2019-12-26 21:14:31

如果這裡討論的統一全國和宋太宗後來做到的統一程度一樣,那我覺得趙匡胤沒必要再為所謂的統一費心,反倒是要考慮一下支撐整個帝國的基石有什麼不足。因為趙匡胤死前統一條件基本已經具備,反倒是國家的基石還不夠牢固。

第一,是遷都。其實趙匡胤生前是有考慮遷都的,但是被宋太宗一句“在德不在險”又把遷都的事情放下了。不管趙匡胤因為什麼原因放棄遷都,在軍事層面來講,開封是不適宜做都城的,因為古代戰爭中地理因素在決定戰爭勝負時佔了很大比例。開封四周開闊,無險可守,是典型的四戰之地。尤其宋軍在騎兵弱於北方政權的情況下,野戰交鋒處於弱勢和被動一方。那麼在軍事技術層面,北方政權可以依託騎兵的機動性快速突進到開封城下,然後,再憑藉騎兵野戰強於步兵的特點困死開封城。靖康年間金兵就是這樣操作滅掉的北宋。

第二,趙匡胤在透過杯酒釋兵權之後收回高階將領的兵權,在國家軍事頂層架構裡,全國軍事的指揮權和決策權便歸宋朝皇帝一人所有。這種架構在趙匡胤使用時,還不會出太大問題,因為趙匡胤的地位是經過實戰一仗一仗打出來的,他是知兵事的。但是他的繼任者(不論是他的弟弟,還是他的兒子)的軍事素養是遠不及趙匡胤的,又因為科舉取士考察軍事知識的比例很少,再加上文重武輕的國策,最後就造成朝廷中樞知兵事的寥寥。

最後,就會形成盲人騎瞎馬(缺少國家層面的戰略進攻和戰略防守的策略),夜半臨深淵(都城開封地勢不利)的危險形式。於國家來講,此誠乃亡國之相也。

如果回到北宋初,趙匡胤如何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實現大一統?未央先生2019-12-28 08:51:45

哈哈哈。

這是個假設性的好問題。

宋太祖的戰略是“先南後北”。戰略執行的很順利,南方大部也如期平定。

按照這個節奏,再有幾年功夫,完全平定南方是水到渠成的事。

那麼,如此是否就可以收回燕雲地區呢?

從軍事上來說,後來趙光義的兩次伐遼失敗,是面鏡子。

雖說太宗的軍事素養遜色於太祖,但遼國的軍事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重要是,遼國的國力,也還處在上升期。

即便太祖親征,也未必能拿下。

可能的結果,是另一個《澶淵之盟》,只不過簽約地點換成燕雲某地而已。

宋、遼,長期對峙,從綜合國力上來說,是大機率事件。

關於兩宋,我在知乎上連載的新書,可能會給您一些更好的答案。

知乎使用者

節選:

(16)

東京府。一千年前,百萬人口的超級城市。

從皇帝到百官,從商旅到平民,從文人到兵士,從胡商到僧侶,東京府彙集了形形色色的人。

人們在這裡生長、在這裡讀書,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做官,在這裡遇見愛情,在這裡娶妻生子,在這裡發號施令、在這裡追求功名,在這裡觥籌交錯、在這裡尋歡作樂,在這裡體驗人生百態、這裡感受生死存亡。

一百多年的富足繁華、紙醉金迷,幾代人的人生際遇、如煙往事,都融化在了這座繁華、世俗、喧囂、平和、安逸、富足的城市裡。

東京府,已然走進現代文明的前夜。

雖然它承襲著過往城市的特點,保留了軍事堡壘的色彩,有著巍峨的城牆、環繞四周寬闊的護城河,城內軍營裡還駐紮著三十萬的禁軍以及他們的家屬。但在軍事堡壘之上,這更是一個繁盛燦爛的商業、文化中心。

作為跨越新千年的大宋朝,帝國的臣民們,尤其是在東京府的市民們,正深刻感受著時代變遷的洪流。

與他們的先祖相比,延綿數千年的生活傳統,正在迅速地土崩瓦解,屬於他們的新時代,一種從未有過的、充滿市井氣息的新生活正在撲面而來。

(17)

這是個偉大的鍍金時代。

我們只要做個簡單的比較,就會發現這種歷史鉅變,是多麼的劇烈;對於那個時代的人,背後又有著多麼不一樣的生活。

不妨看看北宋的東京和大唐的長安。

長安。

方正、規整、街道筆直如削,以直角交錯,將整個長安城精確地切割成108坊和東西兩市。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區,坊是坊、市是市,坊市之間有房牆相隔,界限明確、涇渭分明。

街道上是不準擺攤開店的,要做生意,只能到東、西兩市。還有嚴格的開閉市制度,中午開市,要擊鼓300聲以聚集商客,傍晚收市,擊鉦三百聲散去眾人。

城內官、民分居,秩序森然。實行宵禁,禁止市民夜行,違者要打二十板子。

長安以對稱為美。坊、市、街道、城牆均是嚴格的左右對稱。白居易形容長安“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十分傳神、形象。

長安,是帝國的強權者拿著圖紙,憑藉國家機器的暴力,以浩大的勞役人工堆砌、裁剪出來的,其巍峨、壯觀、遼闊,氣勢恢宏、整齊劃一,展示的是權力的力量和權貴的審美。

(18)

東京,則是另外一幅景象。

唐末時,開封不過是個郡所在的治所,舊城牆每邊不足三公里,既不筆直、也不對稱,歪歪斜斜。後來,五代在此建都,城的規模逐漸擴大,加修了外城牆,但依然不對稱、不筆直。

就連皇宮大內,也不再是想當然地位於城市的中心,而是偏於一隅。城市裡面的街道,既沒有中軸線,也沒有嚴格的左右對稱,不再追求平直,而是縱橫交錯,斜街、深巷隨處可見。

更重要的是,歷經千年的坊市制,不知何時已經土崩瓦解。市民可以臨街開市,在自家院牆上鑿洞開門做生意。街道上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千年如一的宵禁令也不見蹤影,還有了夜市。從此,城市的夜晚亮了起來,也喧囂了起來。

沒有宵禁、沒有坊市,生意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日暮之後,燈火闌珊、夜市繁華。人們或三五成群、或成雙成對,或飲酒作樂、或瓦肆聽曲,通宵達旦、盡情儘性。夜市未散、早市已開,完美地無縫對接。

東京,作為帝都,不再高高在上,不再莊重威嚴。這是個花花世界,還是座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19)

論人口,長安和東京都是百萬人口。論面積,長安方圓一百多平方公里,而東京則不足其一半。東京的人口密度更大,街道也更擁擠、更喧鬧、更嘈雜。但毫無疑問,更富有生氣,生活的氣息。

與長安不同,東京的高門大戶們,沒有了獨處一隅的特權。城內官民、商民雜居,豪門大戶的高牆外,就是升斗小民的居所。彼此互不干擾,各得其所。

在城牆之外,汴水之濱,也自發地形成了許多小市鎮,漸與城內連成一片、暢行無阻。既然連成片了,就不好天天早上關城門、晚上關城門了,麻煩不說,還不友好,索性就一直開著吧。這麼說,東京又是個城門大開的城市。

長安,因權力而生。

東京,因商業而興。

長安,是皇權肆無忌憚的展示;

東京,則體現了皇權的剋制和隱忍。

長安,高貴,讓人高不可攀。

東京,質樸,充滿生活氣息。

長安令人敬畏。

東京讓人親近。

(20)

東京的繁華,因水而生。

當初太祖定都,曾在長安、洛陽、開封之間猶豫不定。

歷經戰亂,關中貧瘠,已無法供養帝都。若定都長安,浩繁用度,都要從外地運輸。而陸運的昂貴成本,帝國根本無法承受。

故太祖雖中意長安形勝,也無可奈何。

最終,開封因水勝出。

開封,雖無地利,卻有水便。

發達的水運系統,是開封最大的優勢。人、財、物,透過漕運,可以方便、快捷地在帝國的首都匯聚。

僅穿城而過的就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

汴河,是東京最重要的黃金水道。

它由西向東斜斜地穿過城區,是城內外連線大運河的水道,將東京與繁盛的揚州、杭州等地相連,進而連線海外。

登上東京城樓,極目遠眺。汴河上千帆相連、遮天蔽日。來自南方、還有海外各國的日用百貨、珍奇異物,隨著汴河水源源不斷地被運進東京城。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胡商和胡姬們。

有來就有往。美輪美奐的宋瓷、蜀錦,還有大宋的文明、自由、繁榮,也隨著商船的來回穿梭,被遠遠地播送至海外異邦,再吸引著更多的人蜂擁而至。

(21)

宋人愛水,尤其喜歡臨河開店。

沿汴河兩岸,碼頭林立、人煙聚集,商鋪、酒樓、茶肆、瓦舍勾欄應有盡有。就連城裡、城外那些橫跨汴河的橋上,也因為位置絕佳,成為商家必爭之地。行人商客、小販腳伕往來橋上,或流連汴河風光、或徘徊街市百貨,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宋人愛鬧,尤愛夜幕時分。

入夜後,汴河兩岸店家戶戶亮燈、萬家燈火,亮若白晝。只見青紅瓦肆、勾欄脂香、百戲雜陳,人群川流不止、人聲鼎沸不息,繁華景象更甚於日間。

宋人愛吃,尤其中意各種小吃美食。

大的有酒樓、飯莊,有檔次、有面子,可以端坐店中,享受饕鬄美食。小的有街邊小店,經營各種南北風味小吃,米麵粉餅、個個不少,煎煮烹炸、樣樣都有,還物美價廉、童叟無欺。還有各種穿街走巷的小販,自家手工製作的私房小食,價格更低,味道可能更絕。當然,還有胡姬把酒的美食店,品嚐異邦大餐之餘,再聽幾首胡曲、跳幾圈胡舞,領略胡姬的萬千風韻。

哈哈,東京府也是個吃貨之城。

如果回到北宋初,趙匡胤如何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實現大一統?慈航渡者2020-02-15 00:34:39

很簡單,殺了他弟弟。以當時的北宋軍隊戰鬥力,再加上趙匡胤的文韜武略,如果不是被他弟弟害死,拿回燕雲十六州指日可待。

如果回到北宋初,趙匡胤如何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實現大一統?火龍果2021-09-13 15:12:33

建立北宋的那一刻起,葷素搭配,戒酒或至少每天不能超過3兩酒,注意每天鍛鍊。保持健康。

976年開始,河北方向經營塘泊榆塞,開發好河北之前的鹽鹼地,使軍糧運輸距離進一步縮短,同時惠及軍民。西北方向儘快剿滅定難李氏,奪回定難區域。打通以後大規模進購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