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對於鑫叔的印象,是完全基於李問的故事產生的。現實中的鑫叔,是不是這樣非常有待商榷(鑫叔的真正面目,只在結尾李問和鑫叔住在阮文隔壁後的那一剎那,鑫叔的那句:你永遠做不了主角。這完全推翻了李問和鑫叔的關係(李問敘述中,鑫叔和他都是技術派,兩人惺惺相惜。但真實的鑫叔,卻在初期一直戳李問軟肋))。因而,真正的鑫叔是否真如李問所言那麼守規矩,就很那說了。

因而從故事來說,我們難以辨別:鑫叔是否和馬主教有交涉。很可能,只是鑫叔一次行為漏洞

2、這個故事結構的確非常荒唐,但這也是創作這個電影的本質。因為李問的故事毫無疑問充滿了謊言,但真正完美的謊言,多半就是無人可以認證的真相。當我們假設李問的諸多謊言中,存在真相,畫家吳復生真的存在就是周潤發。不可以麼?

電影的敘事存在一個很有趣的2個特徵。1個是:完全自閉的邏輯內容。李問的敘述不是無懈可擊的,但李問的敘述在他自己的邏輯內是自洽的。迴圈自證的邏輯。因而在故事本身,李問即便漏洞百出,也無人可以論證(至少在他收押的時間內極難破解,除了周潤發的外形);第二個:大量情報不對稱。故事的解構,就是李問在敘述。但李問是敘述給警方的。對於警方,存在完全不對稱(警察堅信李問不是畫家,警察對於畫家以及組織的理解僅限於:搶劫油墨、金三角火併、內部火併和鑫叔子女死亡(鑫叔子女問題還是李問說了才有的))。

站在這2個電影內在邏輯觀看時,你就會發現:李問無論怎麼描寫,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你在電影時間內,甚至是現在你也找不出任何漏洞。甚至於繼續對他的內容再改編,依然在電影時間內沒有大漏洞。

所以,我在說一句:將發哥的角色全程代入,然後你在金三角事件後再剝離。你看看這個故事的敘述有問題麼?

3、一樣的道理,我們所掌握的資訊完全不對稱。只有李問的謊言和最後階段的真實。這種情況下,你完全可以任意遐想。甚至包括現在發了一些刪減片段

4、同樣是資訊不對稱。我給你個建議,你可以看下“劍魚行動”。不對稱資訊造就的“謊言”,對於矇在鼓裡的人,即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