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一部分哲學

一、哲學單項選擇題的應試技巧

2010年至2019年哲學單選題真題回顧

(一)2010年哲學單選題

2。 有一則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鬥爭中,勝利的總是溪水,不是因為力量,而是因為堅持。”“堅持就是勝利”的哲理在於( )

A。必然性透過偶然性開闢道路 B。肯定中包含著否定的因素

C。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 右邊這張照片反映出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融化,致使北極熊無處可去的場景,頗具震撼力。它給我們地球上的人類發出的警示是( )

A。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人與人之間一切社會關係的核心

B。生態失衡已成為自然界自身週期演化不可逆轉的趨勢

C。自然地理環境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決定力量

D。生態環境已日益成為人類反思自身活動的重要前提

(二)2011年哲學單選題

1。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在一次報告中以“一支粉筆多長為好”為例來講解他所倡導的優選法。對此,他解釋道:“每隻粉筆都要丟掉一段一定長的粉筆頭,單就這一點來說,愈長愈好。但太長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斷。每斷一次,必然浪費一個粉筆頭,反而不合適。因而就出現了粉筆多長合適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優選問題。”所謂優選問題,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

A。注重量的積累B。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

C。堅持適度原則D。全面考慮事物屬性的多樣性

2。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它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能集中體現人類社會物質性的是( )

A。社會形態 B。地理環境 C。人口因素 D。生產方式

(三)2012年哲學單選題

1。恩格斯說:“鷹比人看得遠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識別東西遠勝於鷹。狗比人具有銳敏得多的嗅覺,但是它連被人當作各種物的特定標誌的不同氣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別不出來。”人的感官的識別能力高於動物,除了人腦及感官發育得更加完善之外,還因為( )

A。人不僅有感覺還有思維B。人不僅有理性還有非理性

C。人不僅有直覺還有想象D。人不僅有生理機能還有心理活動

2。有這樣一道數學題:“90%×90%×90%×90%×90%=?”其答案是約59%,90分看似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然而,在一項環環相扣的連續不斷的工作中,如果每個環節都打點折扣,最終得出的成績就是不及格。這裡蘊含的辯證法哲理是( )

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變引起質變

C。必然性透過偶然性開闢道路D。可能和現實是相互轉化的

(四)2013年哲學單選題

1。有一副對聯,上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聯“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這形象地說明了運動和靜止是相互依存的。靜止是( )

A。運動的衡量尺度 B。運動的內在原因

C。運動的普遍狀態 D。運動的存在方式

2。一位機械工程專家講過這樣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勞動,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沒養過羊,怎麼認得羊草呢?但腦子一轉辦法就來了。他把羊牽出去,看羊吃什麼就割什麼。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這位專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識到,“羊吃草”與“割羊草”兩者之間存在著( )

A。主觀聯絡B。必然聯絡C。因果聯絡D。本質聯絡

(五)2014年哲學單選題

1。愛迪生髮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次試驗。有個年輕記者曾經問他為什麼遭遇這麼多次失敗。愛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愛迪生之所以說“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是因為他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 )

A。對事物規律的正確反映 B。整個實踐過程中的一部分

C。實踐中可以忽略不計的偶然挫折D。認識中所獲得的相對真理

2。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說,絕不會有人去組織一個“月食黨”以促進或阻止月食的到來,但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黨。這是因為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有所不同,它是( )

A。透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B。由多數人的意志決定的

C。比自然規律更易於認識的規律D。不具有重複性的客觀規律

(六)2015年哲學單選題

1。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語重心長地對年輕人說:“書本知識非常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電腦裡面種不出水稻來,只有在田裡才能種出水稻來。”這表明( )

A。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礎和來源

B。實踐水平的提高有賴於認識水平的提高

C。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D。由實踐到認識的第一次飛躍比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更重要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即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是( )

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C。社會意識各種形式各自具有其歷史繼承性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七)2016年哲學單選題

1。《百喻經》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給他加了點鹽。菜里加鹽以後,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鮮美,是因為有了鹽。加一點點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後,他把一把鹽放進嘴裡,結果又苦又鹹。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 )

A。持續的量變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B。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

C。不可能透過一些現象而去認識某個事物的本質

D。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時時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2。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倒過來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於‘由自’,‘由自’即是隨心所欲”。這兩種關於自由的觀點( )

A。前者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後者是唯意志論的觀點

B。前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後者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C。前者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後者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D。前者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後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八)2017年哲學單選題

1。某地區進入供暖季後常常出現霧霾,而一旦出現大風天氣或等到春暖花開後,霧霾就會散去或減少。從該地區較長時間的資料變化看,經過人們努力治霾,汙染物排放總量在持續走低;但在某些時段,環境空氣質量汙染指數會迅速攀升,甚至“爆表”。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凸顯了大氣汙染防治的一個特點:天幫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與“天幫忙”之間的關係對我們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之間辯證關係的啟示是( )

A。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B。人類有意識的思想活動是掌握客觀規律的根本前提

C。認識活動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的基礎

D。尚未認識的外在自然規律對人的實踐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有人認為,既然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外部世界的反映,那麼人腦裡的“鬼”、“神”意識就是對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實存在的反映。這種觀念的錯誤在於( )

A。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B。把意識看成是物質的產物

C。認為意識是對存在的直觀反映D。混淆了人類意識自然演化的階段

(九)2018年哲學單選題

2。“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白馬非馬”這一命題的錯誤在於( )

A。模糊了事物本質和現象之間的聯絡 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個性之間的聯絡

C。混淆了事物內容和形式之間的區別 D。顛倒了事物形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

注意:(1993文。15)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公孫龍提出的“白馬非馬”的命題,其錯誤是割裂了事物的( )

A。一般和個別的關係 B。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C。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D。普遍和特殊的關係 E。抽象和具體的關係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關於( )

A。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B。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原理

C。人民群眾的活動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原理

D。總體的人在總體的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原理

(十)2019年哲學單選題

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橘逾淮為枳”說明了( )

A.任何具體事物都是普遍聯絡之網上的一個網結

B.事物的普遍聯絡是透過中介來實現的

C.事物的發展變化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D.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一個過程

3.馬克思指出,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該時代的意識為依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釋。這裡的“物質生活的矛盾”從根本上說是( )

A.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現存衝突

B.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現存衝突

C.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現存衝突

D.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現存衝突

結論:

二、哲學多項選擇題的應試技巧

2014年至2019年哲學多選題回顧

(一)2014年哲學多選題

17。長江的年齡有多大?這裡說的長江“年齡”,是指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東海的“貫通東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說上游的沉積物從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順延而下能到達下游,這就表明長江貫通了,這就是物源示蹤。我國科學家採用這一方法,研究長江中下游盆地沉積物的來源,從而判別長江上游的物質何時到達下游,間接指示了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限。他們經過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間距今2 300多萬年。這一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顯示出( )

A。時間和空間是透過物質運動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B。時間和空間是標示物質運動的觀念形式

C。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物質運動是永恆的

D。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8。作家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講道,奶奶告訴他的故事與通常的說法不同:一般人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一顆星星;而奶奶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會升到天空,變成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了。於是他“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對我們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的啟示有( )

A。傑出個人決定歷史發展的走向 B。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

C。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D。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二)2015年哲學多選題

17。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是土壤形成的五大關鍵成土因素。母質是土壤形成物質基礎的初始無機養分的最初來源。氣候導致礦物的風化和合成,有機質的形成和積累,土壤中物質的遷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是促進土壤發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質在地表進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質在接受光、熱、水等條件方面發生差異。時間是闡明土壤形成發展的歷史動態過程,母質、氣候、生物和地形等對成土過程的作用隨著時間延續而加強。土壤的生產過程說明( )

A.事物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B.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發展總是呈現出線性上升的態勢 D.事物的產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18。平衡是事物發展的一種狀態,小到體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雜技中的騎車走鋼絲、獨輪車表演、直升機在空中的懸停,大到人類的生存、地球的運轉、天體的執行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種狀態,世間的萬事萬物,之所以能不停的運動、發展、前進,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為人們的“大智慧”,就要( )

A.精確把握事物的度

B.準確掌握辯證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善於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

D.全面理解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係

19。馬克思主義從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中理解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認為( )

A.傑出人物能夠改變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

B.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C.傑出人物會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對社會程序發生影響

D.傑出人物歷史作用的形成和發揮與其服務人民群眾的意願密不可分

(三)2016年哲學多選題

17。顯微攝影是一門使用照相機拍攝顯微鏡下一般用肉眼無法看清的標本的技術。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細沙,在顯微鏡下,卻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瑩剔透像寶石,有的金黃酥脆像餅乾。即使是司空見慣的柴米油鹽,在顯微鏡下也會展現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另一面。顯微鏡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

A。任何事物都具有無限多樣的屬性

B。事物的本質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改變

C。人們可以透過製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D。人們能夠透過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達到對世界整體的把握

18。唐朝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兩句詩蘊涵著時間一維性的哲理。下列詩句中蘊涵相同哲理的是( )

A。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B。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C。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D。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四)2017年哲學多選題

17.生物學史,可以說是顯微鏡的發展史。17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使用誕生不久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發現了植物細胞,開啟了近現代生物學的大門。此後,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質量不斷提升,人類對細胞的認知也隨之深刻和全面。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利用X射線晶體學發現了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人類的觀察極限從亞細胞結構推向了分子結構。我國科學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背後,也站著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冷凍電子顯微鏡。顯微鏡在生物科學發現中的作用表明( )

A.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B.實踐的主體和客體正是依靠中介系統才能夠相互作用

C.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與實踐條件的進步有著直接的關係

D.實踐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者的有機統一構成實踐的基本結構

18.唯物史觀在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前提下,高度重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人物是一定歷史事件的主要倡導者、組織領導者或思想理論、科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關於歷史人物歷史作用的正確認識是( )

A.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作用都是積極的

B.歷史人物會因其智慧、性格等因素對社會程序發生影響

C.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人物往往能夠首先發現或提出歷史程序中新的歷史任務

D.歷史人物不論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都不能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程序和總方向

(五)2018年哲學多選題

17。2017年6月,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量子糾纏”就是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他粒子。“量子糾纏”現象雖然未被完全認知,但它仍然能夠說明( )

A。物質世界聯絡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B。事物聯絡的主觀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聯絡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D。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18。社會形態的更替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但這並不否定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並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和選擇性主要體現在( )

A。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範圍和可能性空間

B。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是主體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C。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D。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由每一個參與歷史活動的個人的主觀意志所決定

(六)2019年哲學多選題

17.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運用計算機模擬系統建立多源資訊融合的互動式三維動態實景以及動作模擬的技術,可以給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互動性的互動體驗。虛擬現實技術所構造的虛擬環境說明( )

A.物理世界不再具有客觀實在性

B.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樣性

C.資訊是獨立於物質和意識的第三種存在狀態

D.人們可以透過實踐創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現實狀態

18.基因編輯是應對遺傳性疾病的一種潛在治療辦法,但其技術運用極具爭議,這不僅是因為基因的變化會傳給後代並最終有可能影響整個基因庫,而且更重要的是基因編輯會產生長遠而深刻的社會影響,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倫理、法律和安全難題。正因如此,許多國家對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制定了相應的倫理、法律規範。人類嚴格控制基因編輯行為的原因在於( )

A.人的實踐活動要遵循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

B.基因編輯技術可能突破人類的倫理道德底線

C.科學技術有時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

D.人的實踐活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結論:

第三部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五章

資本主義的本質及規律

第六章

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考點89 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

勞動生產率水平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越多,生產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勞動生產率指的是勞動者生產使用價值的效率。它的高低可以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來測量,也可以用單位商品中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測量。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

1。(1994理。4)投入某種物質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量不變,如果勞動生產率提高,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之間,兩者的變化表現為

A。商品數量增加,價值量不變 B。商品數量不變,價值量增大

C。商品數量增加,價值量減少 D。商品數量增加,價值量增大

2。(2008。21)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當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時會使AB

A。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價值量增加

C。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 D。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提高

二、考點95 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1。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是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現在人類進入了21世紀,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情況,必須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具體表現在

A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

B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

C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係的認識

D抽象勞動是形成商品的價值的唯一源泉

2。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就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前進。當前,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正確的是

A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等腦力勞動作為一般勞動在價值創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B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等腦力勞動作為更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要大大高於簡單勞動

C科學技術本身可以創造價值

D科學技術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三、考點101 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1。(2009。22)勞動力是任何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值的構成包括

A。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B。勞動者在必要時間內創造的價值

C。勞動者繁育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D。培養和訓練勞動者所需要的費用

2。(2010。4)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

A。資本家購買的是勞動力的價值

B。勞動力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C。貨幣所有者購買的勞動力能夠帶來剩餘價值

D。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能夠在消費過程中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四、考點102 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含義和本質(高頻考點★)

所有制與所有權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絡。所有制是所有權的基礎,所有制的性質和特點只能從現實的生產關係的實際運動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從所有權出發去認識。所有制決定所有權,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它反映著經濟關係的意志關係。這種意志關係或者法的關係的性質在根本上是由這種經濟關係本身決定的。

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的)法的關係,是一種反映著經濟關係的意志關係。這種法的關係或意志關係的內容是由這種經濟關係本身決定的。”

與以往的剝削制度不同,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不是完全佔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於勞動者完全的人身自由基礎上的“平等”關係。正因為如此,資本家只能透過購買工人的勞動力的方式,將出賣了勞動力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並取得剩餘價值。在這裡,生產資料和貨幣採取了資本的形式,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成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是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係。

資本家憑藉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僱傭工人從事勞動,無償佔有僱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係由此具有了剝削與被剝削的對抗性質,因此,資本主義所有制是僱傭勞動賴以存在的基礎,是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剝削與被剝削關係的體現。

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

五、考點106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剩餘價值率

1。(2013。4)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每次投資所獲得的利潤為15萬元,假定其預付資本的有機構成為4∶1,那麼該資本家每次投資所實現的剩餘價值率為B

A。50% B。75% C。100% D。125%

2。(2016。3)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創辦企業從事生產,60萬元用於固定資本、以購買機器裝置等,40萬元用於流動資本、以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其中購買勞動力支付了10萬元)。一輪生產結束後,該企業的總資本達到了120萬元。那麼,該企業的剩餘價值率為D

A。20% B。50% C。100% D。200%

六、考點107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

資本家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在必要勞動時間既定的條件下,工作日越長,剩餘勞動時間越長,剩餘價值率越高。除了延長勞動時間外,資本家還用提高工人勞動強度的方法來增加剩餘價值。

提高勞動強度,是讓工人在同樣的時間內消耗更多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這與延長工作日並沒有本質區別。

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

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是透過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實現的。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

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關鍵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關鍵是降低勞動力價值;降低勞動力價值的關鍵是降低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而降低這些生活資料價值的關鍵是提高這些生活資料的生產部門以及其他相關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因此,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由於生產技術以手工勞動為基礎,資本主義增加生產主要靠增加勞動量來實現,因此,資本家主要依靠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來提高剝削程度。隨著生產技術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工人階級反抗資本家延長工作日的鬥爭力量的增強,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作用日益突出了。所以,

絕對剩餘價值是相對剩餘價值的起點。

超額剩餘價值指個別資本家採用新技術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所產生的差額。

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透過眾多個別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實現的。

追逐超額剩餘價值乃是個別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眾多個別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則是單位商品價值的降低,從而使超額剩餘價值最終消失。

超額剩餘價值雖然在個別資本家那裡消失,卻使整個資本家普遍地獲得了相對剩餘價值。

1。 (1991。11)資本家競相改進技術的直接動因是B

A。降低勞動力價值 B。追逐超額剩餘價值

C。獲取絕對剩餘價值D。獲取相對剩餘價值

2。(1999文。5)某資本家經營的企業透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商品花費的時間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少10%,由此形成商品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那部分是A

A。超額剩餘價值 B。絕對剩餘價值 C。相對剩餘價值 D。剩餘價值

3。(2002文。6)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餘價值是D

A。單個資本家採用先進技術降低商品個別價值的結果

B。單個資本家壓低勞動力價值縮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的結果

C。資本家延長工人勞動時間增加工人剩餘勞動時間的結果

D。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

七、考點116 產業資本運動的基本前提條件(高頻考點★★)

產業資本迴圈順利進行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

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

空間上同時並存,

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必須按照一定比例同時並存於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式中。

二是

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

時間上繼起,

也就是說,產業資本迴圈的三種職能必須保持時間上的依次連續性。

產業資本的連續迴圈是流透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種迴圈形式的統一。

八、考點119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

1。(1992。12)資本主義工資之所以掩蓋了剝削,是由於它

A。表現為勞動的價格 B。是勞動力的價值

C。是勞動者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D。是勞動力的價格或價值的轉化形態

2。(2000理。6)在揭示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上,首先要區分

A。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B。勞動和勞動力

C。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D。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3。(2012。3)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僱傭工人進行勞動並支付相應的工資。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

A。工人所獲得的資本家的預付資本B。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C。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D。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

九、考點123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2009。21) “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

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因素。”馬克思的這一論述表明,資本主義信用制度

A。已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

B。促進了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的形成

C。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矛盾發展和解體要素的形成

D。既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加深了商品經濟執行中的矛盾

2。(2011。19)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很多西方人感嘆這一經濟危機,從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判斷和精闢分析,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科學分析的深刻性主要是

A。指明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

B。提示造成相對過剩的制度原因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C。指出經濟危機的深層根源是人性的貪婪

D。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擺脫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

3。(2016。19)馬克思說:“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始終是:群眾貧窮和群眾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立,資本主義生產卻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這段論述表明BCD

A。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B。經濟危機的發生根本上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C。資本積累與無限擴大生產也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

D。經濟危機的發生與群眾的貧窮及其消費能力受到限制有關

十、考點126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侷限性

1。(2010。19)有一則寓言講到:狐狸把魚湯盛在平底的盤子裡,請仙鶴來和它一起“平等地”喝魚湯,結果仙鶴一點也沒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這則寓言給人們的啟示是,儘管資產階級宣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A。法律名義上的平等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

B。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

C。它的實質是將勞資之間經濟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這種平等的權利是建立在財產不平等基礎之上的權利

特別注意: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本質

上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為資產階級專政服務的。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僱傭勞動為基礎的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所有制是僱傭勞動賴以存在的基礎,是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剝削與被剝削關係的體現,這就是

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

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佔統治地位的、反映了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種思想理論和觀念的總和。

十一、考點14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1.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

首先,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其次,

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鬥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

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最後,

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1。(2014。4)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並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正確分析這些新變化發生的原因,有利於我們科學而全面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生的根本推動力量是

A。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鬥爭 B。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C。改良主義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的影響

2.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

首先,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

為適應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必然要求調整和變革舊的生產關係,新的適應生產社會化要求的生產關係必然將不斷出現和發展。

其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

從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生產資料私有制仍然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

並沒有改變,

改變的只是獲取剩餘價值的方式和方法。社會福利制度緩和了資本主義分配關係的矛盾,但

並沒有改變

導致財富佔有兩極分化的制度基礎。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雖然重視對經濟的協調,

但仍然難以防止和克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這一切表明,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並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的基本論斷的科學性。

十二、考點144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的矛盾與衝突(高頻考點★★★★)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它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造成了一系列災難性後果。

在這場危機的影響下,西方國家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民生等方面都出現了各種問題。

第一,經濟發展“失調”。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採取各種措施應對危機,雖暫時避免了金融秩序崩潰,但對推動經濟復甦效果有限,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

具體表現為:一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失衡。

近年來,西方國家金融領域過度膨脹,金融業以高於實體經濟增長率數倍的速度擴張,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實體經濟呈現空心化的發展趨勢。產業空心化嚴重削弱了西方國家應對危機、實現內生增長的能力。

二是福利風險增加。

福利制度是西方增進民眾政治認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在福利制度發達的國家,一些中下層民眾拿的救濟金甚至比正常工作收入還高,因而失去了工作意願和動力。隨著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福利制度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福利風險不斷增加。

三是債務負擔沉重。

西方國家長期形成的借債消費習慣和高支出的福利制度,以及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採取的救市措施,使得政府債務負擔積重難返。鉅額政府債務又埋下了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隱患。

第二,政治體制“失靈”。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標榜民主並不遺餘力地向外輸出民主,但近年來移植西式民主的國家陷入動盪,西方國家本身也出現了某些治理危機,暴露出西式民主的弊端和侷限。

一是西式選舉往往難以選賢。

西方選舉制度對政治人物的考察往往主要不是著眼於治國能力,而是選舉能力,以博得選民好感並能勝選為標準。這樣,能說會道但卻不一定有實際經驗的人往往容易當選。

二是政黨利益可能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西方國家的政治運作基本以政黨為載體,執政黨和反對黨經常實現角色互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鐘擺效應成為常態。隨著政黨博弈愈演愈烈,政客為取悅輿論或特定選民,往往特立獨行容易走極端,導致缺乏理性和包容的“否決政治”盛行,從而加劇政治極化和朝野矛盾。

三是“民主陷阱”會阻礙國家治理。

主要表現為政府決策的短視化,以及少部分人的利益或非理性的民意,以民主的名義綁架社會公益,阻礙國家治理和建設。一些既提振經濟又改善民主的重大專案,因為少數居民極力阻撓導致專案一拖再拖甚至胎死腹中的事情屢見不鮮。

四是傳統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精英政治在歐美國家權力結構中發揮主導作用,並逐漸形成兩黨輪流執政的格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長期萎靡不振,貧富差距擴大,民眾不滿情緒上漲,歐美主流的政治精英在競選中提不出吸引選民的主張,在執政中也開不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化挑戰的改革良方。大眾政治與精英政治的對立日趨嚴重,民粹主義思潮的泛起使西方精英政治陷入困境。

第三,社會融合機制“失效”。

近年來,西方社會不斷出現不同群體、階層的矛盾與衝突,甚至社會動盪。

一是社會極端思潮抬頭。

一些歐洲國家出現右翼政黨“登堂入室”的勢頭。譬如2009年英國極右翼的不列顛民族黨首次獲得歐洲議會議席。2012年希臘極右翼的金色黎明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大量議席。這些右翼勢力甚至公開採取暴力手段,恐嚇、打擊外來移民。

二是社會流動性退化。

主要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產階層萎縮,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健康流動“凝固化”。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滑向貧困線。

三是社會矛盾激化。

西方社會“群體性事件”增多,2011年美國爆發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不僅參與人數多、持續時間長,並且由紐約迅速蔓延到美國各大主要城市,彙集了各個職業群體和年齡階段的人。“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實質就是西方普通民眾看不到希望,要抗爭求變。這類群體性和惡性事件是與淤積難解的社會問題相聯絡的。

以上種種情況顯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亂象。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和根源,歸根結底還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正因為如此,西方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對資本主義制度和價值觀的質疑。

第四部分科學社會主義:第七章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八章

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及其最終實現

此部分見石磊微博和微信公眾號(9月18日18:40所發內容)科學社會主義經典總結必背12題,考場上必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