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鈣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也是細胞訊號通路中的第二信使。

當膳食鈣攝入量不足時,迴圈鈣濃度受到甲狀旁腺激素 (PTH) 和維生素D的嚴格控制,但會損害骨骼

成人推薦的鈣膳食津貼 (美國RDA) 為 1,000 毫克/天—1,200 毫克/天。

骨骼是一種鈣的儲備,在膳食鈣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它來

維持正常的血清鈣

。因此,需要充足的(膳食)鈣,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生長期間的峰值骨量,並限制生命後期骨骼的逐漸礦物質流失,骨骼礦物質流失會致骨質疏鬆症、骨骼脆弱和骨折風險的增加。

尿液中高濃度的鈣和草酸鹽是腎臟中形成草酸鈣結石的主要危險因素。由於

膳食鈣的攝入量與結石的發生呈負相關

,因此認為充足的鈣攝入量可能會減少膳食草酸鹽的吸收,從而減少尿草酸鹽和腎結石的形成。

來自觀察性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的資料支援

補鈣降低孕婦高血壓和先兆子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鈣攝入量低的地區(即,鈣攝入量約為300至600毫克/天的低收入國家)的所有孕婦從懷孕第20周開始補充鈣。

前瞻性佇列研究報告稱,

較高的鈣攝入量與較低的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之間存在關聯

;然而,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鈣補充臨床試驗。

目前可用的資料表明,足夠的鈣攝入量可能在

體重調節

中發揮作用,並在

中度至重度經前症狀

的管理中具有治療益處。

充足的鈣攝入量對於維持健康的骨骼至關重要。鈣存在於多種食物中,

包括乳製品、豆類和羽衣甘藍類蔬菜

。然而,食物的含量和生物利用度各不相同,並且已知某些藥物會對鈣的吸收產生不利影響。

高鈣血癥是血液中鈣濃度異常高的一種情況,通常由惡性腫瘤或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然而,

使用大劑量補充鈣以及可吸收鹼會增加高鈣血癥的風險

,尤其是在絕經後婦女中。通常與胃腸道紊亂有關,如果不及時治療,

高鈣血癥可能是致命的

在一些(但不是全部)觀察性和干預性研究中, 高鈣攝入量——無論是來自乳製品還是來自補充劑——都與

前列腺癌

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

有關。然而,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當人們按照醫學研究所食品和營養委員會的建議每天攝入 1,000 至 1,200 毫克的鈣(飲食和補充劑相結合)時會產生這種有害影響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體內約 99% 的鈣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而另外 1% 存在於血液和軟組織中。血液和細胞周圍液體(細胞外液)中的鈣濃度必須保持在正常生理功能的狹窄濃度範圍內。鈣的生理功能對生存至關重要,當鈣攝入不足時,身體會刺激骨吸收(脫礦質)以維持正常的血鈣濃度。因此,

充足的鈣

攝入是維持健康骨骼的關鍵因素(1)。

功能

結構

鈣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結構元素。骨骼的礦物質成分主要由羥基磷灰石[

\ce{Ca10(PO4)6(OH)2}

]晶體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鈣、磷和氧。

骨骼是一種動態組織,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會被重塑。稱為

破骨細胞

的骨細胞透過

溶解或吸收

骨骼開始重塑過程。稱為

成骨細胞

的成骨細胞隨後

合成

新骨以替代被吸收的骨。

在正常生長期間,骨形成超過骨吸收。當骨吸收長期超過形成時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1)。

鈣穩態

細胞周圍的血液和體液中的鈣濃度受到嚴格控制,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甲狀旁腺會感覺到血鈣濃度的輕微下降(例如,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導致甲狀旁腺激素 (PTH) 的分泌增加。

在腎臟中,PTH 刺激維生素 D 轉化為其活性形式(1,25-二羥基維生素 D;骨化三醇),這會迅速減少尿鈣排洩但增加尿磷排洩。

PTH 的升高也會刺激骨吸收,導致骨礦物質(鈣和磷酸鹽)的釋放——這些作用也有助於恢復血清鈣濃度。

迴圈中 1,25-二羥基維生素 D 的增加也會觸發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與 PTH 一樣,1,25-二羥基維生素 D 透過啟用破骨細胞(骨吸收細胞)來刺激鈣從骨中釋放。

當血鈣升至正常水平時,甲狀旁腺停止分泌 PTH。

血鈣濃度的輕微增加會刺激甲狀腺產生和分泌肽類激素降鈣素。降鈣素抑制 PTH 分泌,減少骨吸收和腸道鈣吸收,增加尿鈣排洩(圖 1)。

最後,血鈣濃度的急劇變化似乎不會引起磷酸尿激素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23 (FGF-23) 的分泌,它是由成骨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在磷攝入量增加時產生的。參見關於磷的文章) (2)。

雖然這個複雜的系統允許快速和嚴格地控制血鈣濃度,但這樣做是

以犧牲骨骼為代價

的(1)。

微量元素——鈣

圖1

細胞訊號

鈣在介導

血管的收縮和放鬆(血管收縮和血管擴張)

、神經衝動傳遞、肌肉收縮和

胰島素

等激素的分泌方面起著作用(1)。可興奮的細胞,如骨骼肌和神經細胞,在其細胞膜上含有電壓依賴性的鈣離子通道,使鈣離子濃度快速變化。 在細胞內,這些鈣離子與啟用蛋白結合,這有助於從細胞內的內質網(ER)儲存囊中釋放大量的鈣離子。鈣與蛋白肌鈣蛋白的結合啟動了一系列的步驟,導致肌肉收縮。鈣與蛋白質鈣調蛋白的結合激活了分解肌糖原的酶,為肌肉收縮提供能量。行動完成後,鈣被泵出細胞外或進入ER,直到下一次啟用(3)。

蛋白質功能的調節

鈣是穩定許多蛋白質(包括酶)和最佳化其活性所必需的。

凝血級聯中七種“維生素 K 依賴性”凝血因子的啟用需要鈣離子的結合。術語“凝血級聯”是指一系列事件,每個事件都依賴於另一個透過凝塊形成止血的事件(參見關於維生素 K的文章)。

營養相互作用

維生素D

維生素 D 是最佳鈣吸收所必需的(參見關於維生素 D的文章)。其他幾種營養素(和非營養素)會影響身體對鈣的保留,並可能影響鈣的營養狀況。

膳食鈉是尿鈣流失的主要決定因素(1)。

高鈉攝入會導致尿液中鈣的流失增加,這可能是由於鈉和鈣之間競爭腎臟重吸收或鈉對甲狀旁腺激素 (PTH) 分泌的影響

已發現腎臟排洩的鈉(2。5 克氯化鈉;NaCl 鹽)每增加 1 克 ,就會將大約 26。3 毫克 (mg) 的鈣吸​​入尿液(1)。

一項針對青春期女孩的研究報告稱,與黑人女孩相比,高鹽飲食對白人尿鈉和鈣排洩的影響更大,這表明

種族之間存在差異(

4)。

在成年女性中,如果所有鈣流失都來自骨骼,那麼每天攝入的每多克鈉預計會導致每年 1% 的額外骨質流失。

一些橫斷面和干預研究表明,高鈉攝入量對骨骼健康是有害的,特別是在老年婦女中(5)。

一項對絕經後婦女的兩年縱向研究發現,尿鈉排洩量(鈉攝入量增加的指標)的增加與髖部骨礦物質密度(BMD)的下降有關(6)。

另一項對40名絕經後婦女的研究發現,堅持6個月的低鈉飲食(2克/天)與鈉的排洩、鈣的排洩和I型膠原蛋白的氨基末端肽(一種骨吸收的生物標誌物)的顯著減少有關。

然而,這些關聯只在基線尿鈉排洩量升高的婦女中觀察到(7)。

最後,在一項針對60名絕經後婦女的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中,發現

補充檸檬酸鉀

可以防止因食用高鈉飲食(≥5,000毫克/天的元素鈉)而引起的鈣排洩增加,持續四周(8)。

蛋白質

增加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入量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以及尿液中鈣的排洩(9)。

蛋白質的RDA是成年女性46克/天,成年男性56克/天;然而,在美國,蛋白質的平均攝入量往往更高(成年女性約70克/天,成年男性超過100克/天)(10)。

最初認為,高蛋白飲食可能導致負鈣平衡(當尿液和糞便中的鈣排洩量之和大於鈣攝入量時),從而增加骨質流失(11)。

然而,大多數觀察性研究報告稱,在兒童、成人和老年受試者中,蛋白質攝入量與骨礦物質密度之間沒有關聯或正相關(回顧於12)。在健康人中,整體的鈣平衡似乎不會因為高膳食蛋白質的攝入而改變(13),目前的證據表明,在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不會對骨密度或骨折風險產生不利影響(14)。

磷通常存在於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往往會增加尿液中鈣的排洩。

已發現

低鈣磷比(Ca:P≤0.5)的飲食會增加甲狀旁腺激素(PTH)的分泌和尿鈣的排洩

(15,16)。同時,

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和糞便排洩也受到攝入食物的鈣磷比的影響

事實上,在腸腔內,鈣鹽可以與磷結合形成複合物,在糞便中排洩出來。這構成了使用鈣鹽作為磷粘合劑的基礎,以降低腎功能不全者對磷的吸收(17)。

從可樂軟飲料(含磷酸高)和食品新增劑(含磷酸鹽高)中增加磷的攝入量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不利影響(18)。

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美國的膳食磷水平對骨骼健康有不利影響。然而,用大量的含磷軟飲料代替牛奶或其他來源的膳食鈣,可能對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骨骼健康構成嚴重的風險(見磷的文章)。

咖啡因

在兩項隨機對照試驗中,暴露於濃度≤400 毫克/天的咖啡因會導致尿鈣含量增加(19, 20)。然而,與安慰劑 相比,400 毫克/天的咖啡因攝入量並沒有顯著改變絕經前婦女 24 小時內的尿鈣排洩(21)。最近對 14 項研究的系統評價得出結論,每日攝入 ≤ 400 毫克咖啡因

不太可能

干擾鈣穩態、對骨礦物質密度產生負面影響、或增加攝入足夠鈣的個體骨質疏鬆症和骨折的風險(22)。

鈣不足

低血鈣水平(低鈣血癥)通常意味著甲狀旁腺功能異常,因為骨骼為維持正常血鈣水平提供了大量鈣儲備,尤其是在膳食鈣攝入量低的情況下。

血鈣濃度異常低的其他原因包括慢性腎功能衰竭、維生素 D缺乏和嚴重酒精中毒時經常觀察到的低血鎂水平。鎂缺乏會損害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激素 (PTH) 並降低破骨細胞對 PTH 的反應。因此,需要補充鎂來糾正血清鎂濃度低的人的低鈣血癥(參見關於鎂)。

成長中的個體長期低鈣攝入量可能會阻止達到最佳峰值骨量。一旦達到峰值骨量,鈣攝入量不足可能會加速骨質流失並最終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展(參見疾病預防)(1)。

美國RDA和中國RDA

2011 年,醫學研究所食品與營養委員會 (FNB) 釋出了基於最佳化骨骼健康的鈣攝入量更新建議(9)。按生命階段和性別列出了鈣的推薦膳食攝入量 ( RDA ) 。

微量元素——鈣

疾病預防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骨骼病症,其中骨質量和強度受到損害,導致增加的風險的斷裂。持續髖部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嚴重的後果之一。近三分之一患有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的人在骨折後一年內進入療養院,四分之一的人在經歷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23)。儘管是絕經後女性的常見診斷,但骨質疏鬆症也影響 4%-6% 的 50 歲以上男性(24)。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營養只是促成其發展和進展的一個因素(25)。增加患骨質疏鬆症風險的其他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年齡增加、女性、雌激素缺乏、吸菸、大量飲酒(每天三杯或更多酒)、代謝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和使用某些藥物(例如,皮質類固醇和抗驚厥藥)(26)。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易感性與一個人的峰值骨量和達到峰值骨量後的骨質流失率有關。達到成年身高後,骨骼會繼續積累骨骼,直到生命的第三個十年。遺傳因素對峰值骨量有很大影響,但生活方式因素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的策略包括達到最大峰值骨量和減少晚年骨質流失。許多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飲食(尤其是鈣和蛋白質的攝入量)和身體活動,都適合採取旨在最大化峰值骨量和限制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的干預措施(27)。

體育鍛煉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素,與許多健康益處相關,並且可能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性骨折。有證據表明,

生命早期的體育活動有助於達到更高的峰值骨量

(27)。此外,在有足夠的鈣和維生素 D 供應(來自飲食來源和/或陽光照射)的情況下終生參加體育活動可能對減緩晚年骨質流失的速度有一定的影響(28)。當前的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指南包括對所有 50 歲及以上的絕經後女性和男性進行定期肌肉強化和負重運動的建議(29)。 雖然減少骨質流失的益處可能有限,但肌肉強化運動,包括重量訓練和其他抗阻運動(例如瑜伽和普拉提)和負重運動(例如步行、慢跑和爬樓梯),可能會提高力量,姿勢、平衡和協調,從而有助於降低跌倒的風險(29)。一份已發表的鈣試驗彙編表明,只有在更年期晚期的女性每天攝入

超過 1,000 毫克的鈣

時,才能實現增加體力活動對骨骼的有益作用(綜述於28)。

導致骨質疏鬆症(前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症的

骨礦物質密度(BMD)

的逐漸喪失通常由髖部和腰椎的雙能X射線吸收儀(DEXA)來評估(30)。一些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評估了補充鈣質對保護BMD和預防50歲及以上男性和女性骨折風險的效果。一項對15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包括1533名年齡大於50歲的男性和女性,發現增加飲食來源的鈣攝入(即牛奶、奶粉、乳製品或羥基磷灰石製劑),一年後髖部(+0。6%)和全身(+1。0%)的BMD增加了0。6%-1%,兩年後腰椎(+0。7%)、股骨頸(+1。8%)、全髖(+1。5%)和全身(+0。9%)的部位增加了0。7%-1。8%(31)。對12257名成人(大於50歲)的5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所有骨骼部位(腰椎、股骨頸、全髖關節、前臂)的BMD在一年後增加0。7%-1。4%,在兩年後補充鈣,單獨或與維生素D聯合使用時增加0。8%-1。5%(31)。這種適度的增加可能有助於限制絕經後BMD的平均流失率,但不太可能轉化為有意義的骨折風險降低。一項對20項報告總骨折風險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補充鈣劑或不補充維生素D的風險降低11%(32)。然而,當分析侷限於偏倚風險最低的最大的試驗時,並沒有效果。此外,沒有發現補鈣能減少髖部、椎體和前臂骨折的風險(32)。由於雌性激素停用會明顯影響腸道對鈣的吸收和腎臟對鈣的重吸收,鈣的需求水平可能取決於絕經後婦女是否接受激素替代治療(28)。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對11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進行了薈萃分析,其中包括52,915名老年人(其中69%是絕經後婦女),並報告說,補充維生素D(

300-1,000 IU/天

)和鈣(500-1,200毫克/天)長達七年,可使任何新骨折的風險降低12%(33)。

不含鈣的維生素D沒有明顯的效果(33)

。最近由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委託進行的一項最新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老年人補充鈣和維生素D後,總骨折的風險減少15%(8項研究),髖部骨折的風險減少30%(6項研究)(34)。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所有中年男性和女性的飲食中應包括足夠的鈣(1,000-1,200毫克/天)和維生素D(800-1,000 IU/天)的攝入(35)。

補充維生素D在強化骨骼和預防老年人骨折方面的作用和功效仍然是有爭議的話題。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即1,25-二羥基維生素D,透過促進腸道內鈣結合蛋白的合成,刺激鈣的吸收。雖然任何數量的維生素D都不能彌補總鈣攝入量的不足,但維生素D不足(定義為25-羥基維生素D的迴圈濃度低於20納克/毫升[50毫摩爾/升])可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增加(9,36)。相反,在總鈣攝入量充足(1,400 IU/天)的絕經後婦女(57-90歲)中,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濃度從20納克/毫升到66納克/毫升,對鈣的吸收幾乎沒有影響(在這個範圍內只增加6%)(37)。在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中,發現對絕經後婦女(平均年齡77。2歲)補充1,000 IU/天的維生素D一年後,迴圈中的25-羥基維生素D濃度比基線明顯增加34%,但在總鈣攝入量高(膳食加補充鈣相當於平均2,100毫克/天)的情況下,未能促進鈣的吸收(38)。這項研究還報告說,在安慰劑和維生素D治療的婦女之間,髖部和全身的BMD測量沒有明顯差異。此外,七個隨機對照試驗的彙總分析,包括65,517名生活在社群或機構中的老年人,發現維生素D(400-800 IU/天)只有在與鈣(1,000毫克/天)相結合時才能減少任何骨折的風險(39)。有趣的是,最近三項薈萃分析(33,40,41)中的一系列試驗結果表明,與社群居民相比,補充維生素D和鈣對預防機構中的老年人骨折可能有更大的好處,而這些老年人的維生素D缺乏和骨折的風險也在增加(42,43)。

腎結石

在工業化國家,約有6%的女性和15%的男性在其一生中會有腎結石。大多數腎結石是由草酸鈣或磷酸鈣組成。尿液中鈣含量異常高的受試者(高鈣尿症)患腎結石的風險更高(這一過程稱為腎結石)(44)。尿液中草酸鹽水平高是形成草酸鈣結石的另一個風險因素。大多數有腎結石和/或特發性高鈣尿症病史的受試者,其腸道對鈣的吸收增加(45)。雖然最初建議這些患者限制飲食中的鈣攝入量,

但一些前瞻性佇列研究報告了較低的飲食總鈣攝入量與發生腎結石的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

(46-48)。三個大型佇列的前瞻性分析,包括總共30,762名男性和195,865名女性,總共跟蹤了56年,表明在乳製品或非乳製品來源的膳食鈣攝入量最高與最低五分位數的個體中,腎結石的風險顯著降低(49)。此外,一項為期五年的隨機干預研究,招募了120名患有特發性高鈣尿症的男性(平均年齡45歲),報告說那些被分配到低鈣飲食(大約400毫克/天)的人,與那些正常到高鈣(1200毫克/天)、低動物蛋白、低鹽飲食的人相比,腎結石復發的風險高出51%(50)。

增加膳食鈣可能降低腎結石發病風險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對 5,452 名絕經後婦女進行的橫斷面分析報告了總鈣攝入量和腸道鈣吸收之間的反比關係(45)。此外,補充鈣攝入量較高和鈣吸收較低的女性報告腎結石病史的可能性較小(45)。

隨食物攝入足夠的鈣可能會透過形成不溶性草酸鈣鹽來減少膳食草酸鹽和尿草酸鹽的吸收

(51, 52)。最近的一項小型干預研究在 10 名未形成結石的年輕人中觀察到,在推薦的膳食鈣水平存在的情況下,攝入大量草酸並不會增加草酸鈣結石發生的風險(53)。

然而,一項在 36,282 名絕經後婦女中進行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報告稱,補充鈣(1,000 毫克/天)和維生素 D(400 國際單位/天)的組合與自我報告的發生率顯著增加有關。在七年的治療期內腎結石。可能需要更多的對照試驗來確定補充鈣質是否會影響腎結石風險(54)。然而,對主要報告骨相關結果的觀察性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未能發現補鈣對結石發病率的影響(55)。

與補鈣相關的潛在腎結石風險可能取決於補鈣是與含草酸鹽的食物同時攝入還是單獨食用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骨質疏鬆症治療藥物(例如,雙膦酸鹽)而不是鈣補充劑是否會影響結石發生的風險(56)。

目前的資料表明,提供足夠膳食鈣和低水平動物蛋白、草酸鹽和鈉的飲食可能有助於預防特發性高鈣尿症患者的結石復發(57-59)。

妊娠高血壓疾病

妊娠引起的高血壓疾病,包括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和子癇,使大約10%的妊娠發生併發症,是對孕婦及其後代的主要健康風險(60)。妊娠高血壓被定義為通常在懷孕20周後出現的異常高血壓。子癇前期的特點是胎盤灌注不良和全身性炎症,可能涉及幾個器官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腎臟、肝臟和血液系統(61)。除了妊娠高血壓外,子癇前期還與嚴重腫脹(水腫)的發生和尿液中出現蛋白質(蛋白尿)有關。子癇是指與子癇前期綜合徵有關的癲癇發作,是導致產婦和圍產期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子癇前期的病例有發展為子癇的高風險,但四分之一的子癇婦女最初並沒有表現出子癇前期的症狀。子癇前期的風險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高齡產婦、第一次懷孕、多次懷孕(如雙胞胎或三胞胎)、肥胖、糖尿病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61)。雖然子癇前期的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但營養,特別是鈣代謝似乎起了作用。流行病學研究的資料表明,懷孕期間的鈣攝入量與子癇前期的發病率之間存在反比關係(回顧於62)。當迴圈中的維生素D濃度低和/或飲食中的鈣攝入不足時,鈣代謝受損可能會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的風險。

年輕孕婦因維生素D缺乏導致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PTH水平高)與產婦血壓高和子癇前期風險增加有關(63)。研究還發現,與充足至高鈣攝入量(≥1,000毫克/天)相比,維生素D充足的婦女在懷孕期間鈣攝入量低(<480毫克/天)時,PTH濃度升高的風險增加(64)。此外,維生素D缺乏可能透過不適當地啟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而引發高血壓(見關於維生素D的文章)。

鈣對預防子癇前期的潛在有益作用已經在一些隨機、安慰劑對照的研究中得到調查。最近對15,730名孕婦進行的13項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從懷孕20周左右(最晚懷孕34周)開始補充至少1,000毫克/天(大部分是1,500-2,000毫克/天)的鈣,與高血壓、子癇前期和早產的風險顯著減少有關(62)。在有先兆子癇高風險的孕婦(5項試驗;587名婦女)或飲食中鈣攝入量低的孕婦(8項試驗;10,678名婦女)中,風險降低的幅度更大。另一項針對高危婦女的9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表明,較低劑量的鈣質補充(≤800毫克/天),單獨或聯合治療(即維生素D、亞油酸或抗氧化劑),也可以使子癇前期的風險降低62%(65)。然而,基於對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回顧,這些試驗大多使用高劑量的鈣補充劑,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建議,從懷孕第20周開始,所有鈣攝入量低的地區(即低收入國家,攝入量約為300-600毫克/天)的孕婦都要服用1。5-2克(1,500-2,000毫克)/天的元素鈣(66)。

因為過量的補鈣可能是有害的(見安全性),所以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超過目前IOM的建議(19-50歲的孕婦每天1000毫克)的補鈣是否能給高危的子癇前期婦女帶來更大的好處。最後,補充鈣質對蛋白尿沒有影響(僅在兩個試驗中報告),這表明從懷孕中期開始補充鈣質可能太晚,不能反對子癇前期的產生(67,68)。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鈣與子癇前期(CAP)試驗——正在進行,以評估從懷孕前開始到懷孕20周,每天補充500毫克的鈣對高危婦女子癇前期風險的影響(69, 70)。

大腸癌

大腸癌(CRC)是最常見的胃腸道癌症,是美國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71)。癌症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造成的,但這兩類因素對個人的癌症風險的影響程度有很大差異。在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遺傳性非息肉病結直腸癌(HNPCC)的人中,CRC的原因幾乎完全是遺傳的,而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飲食習慣、菸草使用和體育活動,極大地影響了零星(非遺傳性)CRC的風險。

前瞻性佇列研究一直報告乳製品食品消費和CRC風險之間存在反向關係。細胞培養和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表明,乳製品中的主要營養素——鈣在預防CRC方面的作用是合理的(72)。在多中心的歐洲癌症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中,對477,122人進行了平均11年的跟蹤調查,記錄了4,513個CRC病例(73)。牛奶、乳酪和酸奶的攝入量與癌症風險成反比。乳製品總攝入量的最高與最低五分位數(≥490克/天與<134克/天)與CRC風險降低23%有關。同樣,乳製品食品中鈣攝入量最高的五分之一與最低的五分之一(≥839毫克/天與<308毫克/天)的人患CRC的風險也降低了25%。前瞻性護士健康研究II(NHS II)對41,403名婦女(納入時年齡為26-46歲)進行了16年的隨訪,記錄了2,273例結直腸腺瘤(癌前息肉)的診斷。對前瞻性佇列的分析發現,與攝入量等於或低於500毫克/天的婦女相比,總鈣攝入量為1001-1250毫克/天的婦女患晚期腺瘤(即更可能成為惡性的腺瘤)的風險降低了76%(74)。此外,利用8項前瞻性研究(11,005個CRC病例)的資料進行的劑量反應分析估計,每天總鈣攝入量增加300毫克與CRC風險降低5%有關(75)。在所考察的研究中,每日鈣的總攝入量從333到2229毫克不等。此外,六項前瞻性研究(920,837名參與者中的8,839名CRC病例)的劑量反應分析顯示,總鈣量每增加300毫克/天,高危腺瘤的機率就降低11%(75)。

然而,對7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沒有證據表明補鈣(≥500毫克/天)在45個月的中位時間內對總癌症風險和CRC風險有影響(76)。此外,對 “婦女健康倡議 ”安慰劑對照試驗的重新分析未能顯示絕經後婦女在補充維生素D(400 IU/天)和鈣(1,000毫克/天)7年後的CRC風險有所下降(77)。最後,四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結果表明,在有腺瘤病史的受試者中,補鈣(1,200-2,000毫克/天)可在三至五年內將腺瘤復發的風險降低13%(78)。目前,尚不清楚補鈣對預防CRC是否有益。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試驗,主要評估長期補鈣對腺瘤和/或CRC發病率的影響。

鉛毒性

長期接觸鉛的兒童,即使是少量的,也更有可能出現學習障礙、行為問題和低智商。在懷孕和哺乳期接觸鉛的婦女的嬰兒可能會出現生長和神經系統發育的缺陷。在成年人中,鉛中毒可能導致腎臟損傷和高血壓。儘管美國已經停止在油漆產品、汽油和食品罐中使用鉛,但鉛中毒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地區的兒童(79)。

2012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將血鉛濃度的參考值定為每分升5微克(mg/dL),以確定有風險的兒童(80)。然而,沒有已知的血鉛濃度,低於這個濃度的兒童是100%安全的。一項對城市社群300多名兒童的早期研究發現,49%的1至8歲兒童的血鉛水平超過了10毫克/分升的閾值,表明鉛暴露過量。在這項研究中,只有59%的1-3歲兒童和41%的4-8歲兒童的鈣攝入量符合推薦水平(81)。

充足的鈣攝入量至少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對鉛中毒起到保護作用

。眾所周知,

增加飲食中的鈣攝入量可以減少胃腸道對鉛的吸收

。鉛一旦進入人體,往往會在骨骼中積累,在那裡可能會停留20年以上。

充足的鈣攝入也能防止鉛在骨質脫礦過程中從骨骼中移動

。一項關於懷孕期間鉛的迴圈濃度的研究發現,懷孕後半期鈣攝入不足的婦女更有可能出現血鉛水平升高,這可能是因為骨質脫礦增加,導致累積的鉛釋放到血液中(82)。孕婦血液中的鉛很容易透過胎盤運輸,導致胎兒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非常脆弱的時候接觸鉛。在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中,670名孕婦(妊娠期≤14周)的平均膳食鈣攝入量為900毫克/天,在整個妊娠期每天補充1200毫克的鈣,可使母體血液中的鉛濃度降低8%-14%(83)。早期的試驗報告顯示,補充鈣的哺乳期母親的血液和乳汁中的母體鉛濃度也有類似的降低(84,85)。在絕經後的婦女中,已知可減少骨質脫礦的因素,包括雌激素替代療法和體育活動,都與血鉛水平成反比(86)。

疾病治療

超重和肥胖

在一些橫斷面研究中,

通常與乳製品消費相關的高膳食鈣攝入量與體重和中心性肥胖呈反比關係

(在87中回顧)。對一些前瞻性佇列研究的橫斷面基線資料分析,沒有設計和動力來研究鈣攝入或乳製品消費對肥胖或身體脂肪的影響,結果並不一致(87)。然而,對18項橫斷面和前瞻性研究的薈萃分析預測,隨著鈣攝入量從400毫克/天增加到1200毫克/天,身體質量指數(體重的相對測量;BMI)將減少1。1公斤/平方米(87)。在一項安慰劑對照的干預研究中,32名肥胖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能量限制方案(500千卡/天的赤字),為期24周,(1)標準飲食提供400到500毫克/天的膳食鈣和安慰劑(“低鈣 ”飲食),(2)標準飲食和800毫克/天的補充鈣(“高鈣 ”飲食),或(3)高乳製品飲食提供1200毫克/天的膳食鈣和安慰劑(88)。限制能量的飲食使所有三組的體重和脂肪明顯下降。然而,與標準飲食相比,高鈣飲食的體重和脂肪損失明顯減少,與高鈣和低鈣飲食相比,高乳製品飲食進一步減少。這些結果表明,

雖然鈣的攝入可能在體重調節中起作用,但額外的好處可能歸因於乳製品的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如蛋白質、脂肪酸和支鏈氨基酸。

然而,人們已經提出了幾種機制來解釋鈣對體重的潛在影響(在87號檔案中回顧)。最被引用的機制是基於對agouti小鼠模型的研究,

顯示低鈣攝入量透過增加迴圈的甲狀旁腺激素(PTH)和維生素D,可以刺激脂肪細胞(脂肪細胞)的脂肪積累(脂肪生成)

(89)。相反,

較高的鈣攝入量可能會減少脂肪的儲存,刺激脂質的分解(溶脂),並推動脂肪的氧化

。最近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估計,高鈣(1300毫克/天)與低鈣(488毫克/天)攝入至少七天,脂肪氧化增加了11%(90)。然而,在10個低鈣消耗的超重或肥胖者中進行的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交叉試驗報告說,補充800毫克/天的鈣5周後,未能改變參與脂肪代謝的關鍵因素的表達(91)。此外,雖然該模型表明維生素D在脂肪生成(脂肪儲存)中的作用,但人類研究表明,

維生素D的缺乏——而不是充足——往往與肥胖有關,在限制熱量的情況下,補充維生素D可能有效地降低體重

(92,93)。另一個機制表明,

高鈣飲食可能限制飲食中脂肪在腸道的吸收,並增加糞便中脂肪的排洩

。事實上,在胃腸道中,鈣可能將飲食中的脂肪截留成不溶性的脂肪酸鈣皂,然後被排出體外(94)。此外,儘管證據非常有限,但也有人提出,鈣可能參與調節食慾和能量攝入(95)。

到目前為止,關於鈣對體重變化的影響還沒有共識。一項對2441名參與者(中位年齡41。4歲)的29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補鈣僅在使用能量限制飲食的短期研究(<1年)中與體重和脂肪減少有關(96)。另一項對41項隨機對照試驗(4802名參與者)的薈萃分析發現,從補充劑或乳製品食品中增加鈣的攝入量超過12周,對體重和身體成分幾乎沒有影響(97)。最後,對33項隨機對照試驗(4,733名參與者)的薈萃分析發現,補充鈣(來自食物或補充劑)超過12周對體重變化沒有整體影響。然而,進一步的亞組分析顯示,兒童和青少年(平均-0。26公斤)、成人(平均-0。91公斤)和體重指數正常的人(平均-0。53公斤)的體重有所下降。在絕經後的婦女或超重/肥胖的人中,補充鈣質並沒有導致體重下降(98)。目前,有必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檢查鈣的攝入對脂肪代謝的影響,以及它在限制熱量或不限制熱量的情況下對體重管理的潛在好處(99)。

經前期綜合症 (PMS)

PMS是指一組症狀,包括但不限於疲勞、易怒、情緒化/抑鬱、液體瀦留和乳房脹痛,在排卵後的某個時間(週期中期)開始,隨著月經的到來(每月一次)而消退(100)。3%-8%的育齡婦女患有嚴重的PMS,稱為 “經前抑鬱症”(PMDD)。PMDD干擾正常功能,影響日常活動和關係(101)。

在早期的報告中,低膳食鈣攝入量與經前期綜合徵有關,而且補充鈣質已被證明可以減少症狀的嚴重性(102)。護士健康研究II(NHS II)中的一項巢狀病例對照研究發現,與那些處於最低五分位數(中位數為529毫克/天)的婦女相比,處於膳食(但不是補充)鈣攝入量最高五分位數(中位數為1,283毫克/天)的婦女患經前期綜合徵的風險要低30%。同樣,脫脂或低脂牛奶攝入量最高與最低的五分之一的婦女(≥4份/天與≤1份/周)患經前期綜合症的風險降低了46%(103)。在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466名有中度至重度經前症狀的婦女,在三個月經週期內補充鈣(1,200毫克/天)與總症狀評分減少48%有關,而安慰劑組則減少30%(104)。在早期的雙盲、安慰劑對照、交叉試驗中,每天服用1000毫克的鈣,也有類似的積極效果(105,106)。最近的小型隨機對照試驗也報告說,補充鈣(400-500毫克/天)三週至三個月後,輕度至中度PMS的婦女症狀的嚴重性和/或頻率會降低(107-110)。目前的資料表明,每天從食物和/或補充劑中攝取的鈣可能對被診斷為經前期綜合症或PMDD的婦女有治療作用(111,112)。

高血壓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對鈣攝入量和血壓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對全球不同人群進行的23項大型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每天每消耗100毫克的鈣,收縮壓就會降低0。34毫米汞柱(mm Hg),每消耗100毫克的鈣,舒張壓就會降低0。15毫米汞柱(113)。在DASH(阻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研究中,549人被隨機分配到三種飲食中的一種,為期8周。(1)低水果、蔬菜和乳製品的對照飲食;(2)富含水果(約5份/天)和蔬菜(約3份/天)的飲食;以及(3)富含水果和蔬菜以及低脂肪乳製品(約3份/天)的混合飲食(114)。綜合飲食比對照組和富含水果/蔬菜的飲食增加了約800毫克的鈣/天,總共約1200毫克的鈣/天。總的來說,組合飲食的收縮壓降低幅度大於水果/蔬菜飲食或對照飲食。在被診斷為高血壓的參與者中,與對照組飲食相比,組合飲食使收縮壓降低11。4毫米汞柱,舒張壓降低5。5毫米汞柱,而與對照組飲食相比,水果/蔬菜飲食的收縮壓降低7。2毫米汞柱,舒張壓降低2。8毫米汞柱(115)。這項研究表明,在推薦水平(1,000-1,200毫克/天)的鈣攝入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治療中度高血壓(116)。

然而,兩個大型的系統回顧和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研究了與安慰劑相比,補充鈣對正常人或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的影響(117,118)。兩項分析都沒有報道補充鈣質對正常血壓受試者的血壓有任何顯著影響。在高血壓患者中,收縮壓有小幅但明顯的下降,但舒張壓沒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隨機對照試驗中,鈣的補充量從400到2200毫克/天不等,其中1000到1500毫克/天是比較常見的劑量。最近對485名血壓升高者的13項隨機對照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發現補鈣後,收縮壓明顯下降2。5毫米汞柱,但舒張壓沒有變化(119)。鈣對血壓的適度影響需要在更大的、高質量的、對照良好的試驗中得到證實,然後才能提出有關高血壓管理的建議。最後,關於絕經後婦女高鈣攝入(飲食和補充)的影響的文獻綜述發現,血壓沒有降低,或有輕微的暫時性降低(120)。

食物來源

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資料分析發現,37。7%未補充鈣的成年人(年齡,≥19歲)和19。6%服用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的成年人鈣攝入量不足(定義為攝入量低於估計平均需求量[EAR])(121)。乳製品食品提供了美國飲食中75%的鈣。然而,通常在骨量發展高峰的最關鍵時期,青少年往往用軟飲料代替牛奶(122)。乳製品代表了豐富和可吸收的鈣源,但某些蔬菜和穀物也提供鈣。

然而,必須考慮到鈣的生物利用率。甘藍科富含鈣的植物(西蘭花、大白菜、捲心菜、芥末和蘿蔔菜)中的鈣含量與牛奶中的鈣一樣具有生物利用率;然而,其他植物性食物含有抑制鈣吸收的成分。草酸,也被稱為草酸鹽,是最有力的鈣吸收抑制劑,在菠菜和大黃中含量較高,在紅薯和幹豆中含量較低。植酸對鈣吸收的抑制作用比草酸鹽小。酵母擁有一種酶(植酸酶),可以在發酵過程中分解穀物中的植酸,降低麵包和其他發酵食品的植酸含量。只有濃縮的植酸鹽來源,如麥麩或幹豆,才會大大降低鈣的吸收(123)。

其他飲食成分可能會影響鈣的吸收(見營養素相互作用)。

補充劑

大多數專家建議儘可能多地從食物中獲取鈣,因為食物中的鈣與其他重要的營養物質一起,幫助身體利用鈣。然而,對於那些難以從食物中攝取足夠鈣質的人來說,可能需要補充鈣劑(124)。沒有一種複合維生素/礦物質片劑含有100%的推薦日鈣值,因為它太笨重了,所產生的藥片會太大,難以吞嚥。在美國上市的所有補充劑都必須貼上 “補充劑事實 ”標籤,列出補充劑的鈣含量為元素鈣。用作補充劑的鈣製劑包括碳酸鈣、檸檬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和葡萄糖酸鈣。要確定哪種鈣製劑在你的補充劑中,你可能需要看一下成分表。碳酸鈣通常是最經濟的鈣補充劑。為了使吸收最大化,每次服用不超過500毫克的元素鈣。大多數鈣補充劑應在飯後服用,儘管檸檬酸鈣和檸檬酸鈣蘋果酸鹽可以隨時服用。檸檬酸鈣是缺乏胃酸(失水症)或使用限制胃酸分泌藥物(H2阻斷劑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的人首選的鈣製劑(回顧125)。

鈣補充劑中的鉛

幾十年前,人們對從天然來源(牡蠣殼、骨粉、白雲石)獲得的鈣補充劑中的鉛含量表示關注(126)。1993年,調查人員發現在他們測試的70種不同製劑中,大部分都有可測量的鉛含量(127)。從那時起,製造商已經將鈣補充劑中的鉛含量減少到低於0。5微克(mg)/1,000毫克元素鈣(128)。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為特定的年齡和性別群體制定了臨時的鉛總耐受量(PTTI)(129)。由於鉛是如此廣泛和持久,沒有人能夠保證完全無鉛的食物或補充劑。一項研究發現21種補充劑中的8種含有可測量的鉛,其含量平均為1至2毫克/1,000毫克元素鈣,低於7。5毫克/1,000毫克元素鈣的耐受限度(130)。最近對324種標明用於兒童或婦女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的調查發現,

大多數補充劑會導致鉛暴露

,範圍為PTTI的1%-4%(131)。

鈣能抑制腸道對鉛的吸收,充足的鈣攝入對鉛中毒有保護作用,所以鈣補充劑中的微量鉛可能比鈣攝入不足造成的過量鉛暴露風險要小。雖然目前大多數鈣源相對安全,但要尋找經獨立測試(如美國藥典,ConsumerLab。com)批准或認證的補充劑(125),遵循標籤說明,並避免大劑量補充鈣(≥1,500毫克/天)。

安全

毒性

惡性腫瘤和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是導致血液中鈣濃度升高(高鈣血癥)的最常見原因(132)。

高鈣血癥與過度食用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鈣沒有關係

。高鈣血癥最初被報道與食用大量的

鈣補充劑和抗酸劑

有關,特別是在用大量的牛奶、碳酸鈣(抗酸劑)和碳酸氫鈉(可吸收鹼)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年代。這種情況被稱為鈣鹼綜合徵(以前被稱為牛奶-鹼綜合徵),與鈣的補充量從1。5到16。5克/天,持續2天到30年有關。由於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法的發展,以及由於非處方鈣補充劑的廣泛使用,這種綜合徵的人口統計學發生了變化,現在風險更大的是絕經後婦女、孕婦、移植受體、暴食症患者和透析患者,而不是患有消化性潰瘍的男性(回顧於133)。補充鈣(0。6克/天-2克/天,持續2-5年)與較高的胃腸道不良事件風險有關,如便秘、痙攣、腹脹、疼痛、腹瀉(134)。輕度高鈣血癥可能沒有症狀,或可能導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秘、腹痛、疲勞、尿頻(多尿症)和高血壓(132)。更嚴重的高鈣血癥可能導致混亂、譫妄、昏迷,如果不治療,可能會死亡(1)。

2011年,美國醫學研究院食品與營養委員會更新了鈣的耐受性攝入上限(UL)(9)。表3列出了各年齡組的UL值。

儘管尿鈣異常升高(高鈣尿症)的個體形成腎結石的風險會增加,但這種情況通常與鈣的攝入量無關,而是與腸道中鈣的吸收增加或腎臟排洩增加有關(9)。總體而言,增加膳食鈣攝入量與腎結石風險降低有關(參見腎結石)。人們還擔心攝入大量鈣會導致前列腺癌和血管疾病的風險。

高鈣攝入量會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嗎?

前列腺癌是全世界男性中第二常見的癌症(135)。一些觀察性研究都提出擔心,高的乳製品攝入量增加有關風險的前列腺癌(136-138) 。

在前列腺癌高發國家冰島進行的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對2268名男性進行了近25年的跟蹤調查)分析發現,青少年時期飲用牛奶(至少每天一次)與日後患前列腺癌之間存在正相關(139)。美國的另一項大型前瞻性佇列研究對21,660名男醫生進行了28年的跟蹤調查,發現與偶爾飲用牛奶的人相比,每天攝入脫脂或低脂牛奶至少237毫升(8盎司)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更高(140)。患低級別早期前列腺癌的風險與脫脂牛奶的攝入量較高有關,而患致命性前列腺癌的風險則與經常飲用全脂牛奶有關(140)。在一個由3,918名被診斷為前列腺癌的男性保健人員組成的佇列中,在7。6年的中位隨訪期間,有229人死於前列腺癌,69人發展為轉移性前列腺癌(141)。研究發現,高(>4份/周)與低(≤3份/月)全脂牛奶攝入量的男性,其前列腺癌死亡風險增加。然而,與前列腺癌相關的死亡風險的增加與脫脂和低脂牛奶、全脂牛奶、低脂乳製品、全脂乳製品或全脂乳製品的消費無關(141)。最近對32項前瞻性佇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總乳製品(15項研究)、全脂牛奶(15項研究)、全脂牛奶(6項研究)、低脂牛奶(5項研究)、乳酪(11項研究)和乳製品鈣(7項研究)的高攝入量與低攝入量相比,患前列腺癌的風險略有增加,但很明顯(142)。然而,非乳製品的鈣(4項研究)和補充劑的鈣(8項研究)沒有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此外,高乳製品的攝入量與致命的前列腺癌沒有關係(142)。

有一些證據表明,牛奶消費可能導致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GF-I)的迴圈濃度升高,這是一種已知的調節細胞增殖的蛋白質(143)。在最近一項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中,迴圈IGF-I濃度與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呈正相關(144)。牛奶中的IGF-I,以及乳製品蛋白和鈣,可能有助於增加牛奶消費者的迴圈IGF-I(143)。在大型的EPIC研究中,研究了142,520名男性的乳製品消費與癌症的關係,發現在乳製品食品中蛋白質和鈣的攝入量最高的五分之一與最低的五分之一中,前列腺癌的風險明顯較高(145)。鈣攝入量與前列腺癌之間潛在關係的另一個機制是,高水平的膳食鈣可能會降低1,25-二羥基維生素D的迴圈濃度,即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從而抑制維生素D介導的細胞分化(146)。然而,迄今為止的研究沒有提供什麼證據表明,維生素D狀態可以改變乳製品鈣與前列腺癌發病和進展風險之間的關係(147-149)。

在一項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中,672名健康男性(平均年齡為61。8歲)被隨機安排每天補充鈣(1,200毫克),為期四年。雖然在10。3年的隨訪中沒有關於前列腺癌風險增加的報道,但在治療開始後兩年到治療結束後兩年的時間內,補鈣導致風險顯著降低(150)。在2009年發表的一份文獻綜述中,美國醫療保健研究和質量機構指出,並非所有的流行病學研究都發現鈣攝入量與前列腺癌之間存在關聯(151)。該綜述報告說,在11項觀察性研究中,有6項未能發現前列腺癌和鈣攝入之間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正相關。然而,在五項研究中,發現每天攝入921至2000毫克的鈣與每天攝入455至1000毫克的鈣相比,與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151)。各項研究之間的不一致表明,前列腺癌的風險因素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同時也反映出評估自由生活者的鈣攝入量的影響的困難。例如,發現乳製品和/或鈣攝入量較高的個體更有可能從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更有可能尋求醫療關注,這可能會減輕與前列腺癌風險的關聯的統計學意義(152)。在鈣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得到澄清之前,男性每天總共攝入1000至1200毫克的鈣(飲食和補充劑相結合)是合理的,這是美國醫學研究所食品和營養委員會的建議(見RDA)(9)。

補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嗎?

一些觀察性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已經提出了關於鈣補充劑對心血管風險的潛在不利影響的擔憂。對Kuopio骨質疏鬆症風險因素和預防(OSTPRE)前瞻性研究的資料分析發現,在10555名芬蘭婦女(52-62歲)中,使用

鈣補充劑

的人與不使用補充劑的人相比,在平均6。75年的隨訪期間,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高出14%(153)。對歐洲癌症和營養前瞻性調查佇列(EPIC-Heidelberg)的23980名參與者(35-64歲)的前瞻性研究觀察到,在平均隨訪11年後,補充鈣的攝入與心肌梗死(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呈正相關,但與中風或心血管疾病(CVD)相關的死亡風險無關(154)。然而,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飲食與健康研究中,219,059名男性使用鈣補充劑(≥400毫克/天與0毫克/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但在169,170名女性中沒有。研究還發現,男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總的(飲食加補充)鈣攝入量為1500毫克/天及以上時明顯較高(155)。

此外,兩項最初旨在評估鈣對骨骼健康影響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的二級分析也表明,每天補充1,000毫克鈣的參與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持續時間為5至7年(156,157)。在對1,471名健康的絕經後婦女(年齡≥55歲)進行的奧克蘭鈣研究中,補鈣導致心肌梗死和複合心血管終點的風險增加,包括心肌梗死、中風或猝死(156)。在婦女健康倡議/鈣-維生素D補充劑研究(WHI/CaD研究)中,對36282名健康的絕經後婦女隨機接受鈣(1000毫克/天)和維生素D(400 IU/天)組合或安慰劑的資料進行了分析,最初報告了與安慰劑相比,鈣(和維生素D)對任何心血管終點沒有不良影響(158)。在五年的研究中,對16,718名沒有服用個人鈣補充劑(方案外)的婦女的資料進行了重新分析(157)。儘管對所採取的方法提出了批評(134,159),但調查者估計,與接受安慰劑的婦女相比,補充鈣和維生素D的婦女臨床心肌梗死或中風的風險增加16%,心肌梗死的風險增加21%(157)。然而,在另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鈣攝入量骨折結果(CAIFOS)研究中,在老年婦女(中位年齡75。1歲)中,連續5年每天補充1200毫克的鈣,並沒有發現增加血管疾病或相關死亡的風險(160)。WHI/CaD資料的再分析也沒有顯示鈣劑治療會增加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風險(156)。另外,在CAIFOS試驗的治療期結束後,經過4。5年的額外隨訪,研究者報告說,與安慰劑相比,補充鈣劑的心衰相關死亡病例較少(160)。在另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的鈣和/或維生素D3試驗(RECORD試驗)中,評估每天1,000毫克的鈣(單獨或與800 IU/天的維生素D一起使用)的效果,報告在5,292名70歲及以上的參與者中,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率沒有明顯增加(161)。最近對第三次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 III)的橫斷面分析評估了18,714名無心臟病史的成年人的鈣攝入量和心血管死亡率之間的關係。沒有證據表明男性或女性的膳食鈣攝入量、補充鈣攝入量或總鈣攝入量與心血管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162)。

一些前瞻性研究報告了血液中高鈣濃度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增加之間的正相關關係(163,164)。由於補充鈣對迴圈鈣濃度的影響可能比膳食鈣更大(見毒性),有人推測,使用鈣補充劑可能透過提高血清鈣濃度來促進血管鈣化——這是動脈粥樣硬化負擔的代用標誌,也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風險因素。在奧克蘭鈣研究的1471名老年婦女和另一項兩年內每天補充鈣(600毫克或1200毫克)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中,發現血清鈣濃度與腹主動脈鈣化或冠狀動脈鈣化呈正相關(165)。然而,補鈣對男性或女性的血管鈣化分數的測量沒有影響。弗雷明漢後代研究的1201名參與者的資料也被用來評估鈣攝入和血管鈣化之間的關係。同樣,沒有發現男性或女性的冠狀動脈鈣化評分與總的、膳食或補充鈣的攝入量之間的關係(166)。儘管如此,在美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研究(MESA)中,對6814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10年的跟蹤調查,與總鈣攝入量較高的補充劑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相比,總鈣攝入量最低(約306毫克/天的飲食鈣和約91毫克/天的補充鈣)的補充劑使用者發生冠狀動脈鈣化的風險最大(167)。最後,CAIFOS試驗中的1103名參與者在補充三年後也進行了頸動脈壁動脈硬化病變的評估(168)。與安慰劑相比,補鈣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沒有影響。然而,頸動脈粥樣硬化(但不是CIMT)在總鈣(飲食和補充劑)攝入量最高與最低三分位數的婦女中(≥1,795毫克/天與<1,010毫克/天)明顯減少(168)。

最近對18項隨機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包括總共63,563名絕經後婦女,發現沒有證據表明補充鈣(≥500毫克/天)至少一年會增加冠狀動脈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169)。由於這些臨床試驗資料僅限於對次要終點的分析,因此對薈萃分析的解釋應謹慎。在得出明確的結論之前,需要進行旨在研究鈣補充劑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作為主要結果的研究。基於對包括4項隨機對照試驗、1項巢狀病例對照研究和26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在內的最新文獻回顧(170),美國國家骨質疏鬆基金會(NOF)和美國預防心臟病學會(ASPC)認為,從心血管健康的角度看,

當總鈣攝入量不超過UL時,一般健康人使用補鈣是安全的

(171)。NOF和ASPC支援使用鈣補充劑來糾正飲食中鈣攝入量的不足,並滿足當前的建議(171)。

藥物相互作用

與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一起服用鈣劑會增加患高鈣血癥的風險,因為腎臟對鈣的重吸收增加。大劑量的補鈣可能會增加服用地高辛(Lanoxin)治療心力衰竭的人出現心律異常的可能性(172)。鈣在靜脈注射時可能會降低鈣通道阻斷劑的療效(173)。然而,飲食和口服補鈣似乎並不影響鈣通道阻斷劑的作用(174)。鈣可能會減少四環素、喹諾酮類抗生素、雙磷酸鹽、索他洛爾(一種β受體阻滯劑)和左旋甲狀腺素的吸收;因此,建議將這些藥物和富含鈣的食物或補充劑的劑量在補鈣前兩小時或補鈣後四至六小時分開(175)。補鈣可以降低血液中dolutegravir(Tivicay)、elvitegravir(Vitekta)和raltegravir(Isentress)這三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濃度,因此建議病人在補鈣前兩小時或補鈣後服用(175)。靜脈注射頭孢類抗生素頭孢曲松(rocephine)後48小時內不應該靜脈注射鈣劑,因為頭孢曲松-鈣鹽沉澱會在肺部和腎臟形成,成為死亡的原因(175)。使用H2阻斷劑(如西咪替丁)和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可能會減少碳酸鈣和磷酸鈣的吸收(在176,177中回顧),而鋰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高鈣血癥的風險(175)。在治療銀屑病的過程中,區域性使用鈣泊三醇(一種維生素D類似物),如果患者服用鈣補充劑,就會有發生高鈣血癥的風險。

鈣-營養素相互作用

鈣的存在會減少非血紅素來源(即大多數補充劑和肉類以外的食物來源)的鐵吸收

。然而,補鈣長達12周的時間並沒有發現改變鐵的營養狀況,這可能是由於鐵吸收的補償性增加(1)。服用鐵劑的人應該與富含鈣的食物或補充劑間隔兩小時服用,以使鐵的吸收最大化。儘管高鈣攝入量與鋅的吸收或鋅的營養狀況降低沒有關係,但在10名男性和女性的早期研究中發現,一餐中攝入600毫克的鈣會使該餐中的鋅的吸收減少一半(見鋅一文)(178)。在一項交叉研究中發現,補充鈣(500毫克碳酸鈣)可以阻止10個健康成人對番茄醬中番茄紅素(一種非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的吸收(179)。

萊納斯鮑林學院推薦(針對美國人)

Linus Pauling 研究所支援醫學研究所食品和營養委員會制定的推薦膳食津貼 ( RDA )。遵循這些建議應該提供足夠的鈣來促進骨骼健康,還可以降低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

兒童和青少年(9-18 歲)

為了促進達到最大峰值骨量,兒童和青少年的鈣攝入總量(飲食加補充劑)應為 1,300 毫克/天。

成人(女性:19-50 歲;男性:19-70 歲)

達到成年身高後,骨骼會繼續積累骨骼,直到生命的第三個十年達到峰值骨量。為了促進達到最大峰值骨量並儘量減少生命後期的骨質流失,成年女性(50 歲及以下)和成年男性(70 歲及以下)應攝入總量(飲食加補充劑)1,000毫克/天的鈣。

老年女性(>50 歲)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骨質流失,絕經後婦女應攝入總量(飲食加補充劑)1,200 毫克/天的鈣。每天服用至少含有 10 μg (400 IU) 維生素 D 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將有助於確保鈣的充分吸收(參見關於維生素 D的文章)。

老年男性(>70 歲)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骨質流失,老年男性應攝入總計 1,200 毫克/天的鈣(飲食加補充劑)。每天服用至少含有 10 μg (400 IU) 維生素 D 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將有助於確保鈣的充分吸收(參見關於維生素 D的文章)。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懷孕和哺乳期的青少年(<19 歲)應攝入總共 1,300 毫克/天的鈣,而懷孕和哺乳期的成人(≥19 歲)應攝入總共 1,000 毫克/天的鈣。

原文和擴充套件閱讀

參考的研究請去原文查詢:

https://

lpi。oregonstate。edu/mic

/minerals/calcium

更多相關閱讀:

Calcium and Disease

帕格泥泥:Ray Peat: 孕酮、雌激素、二氧化碳、細胞內鈣和場——從組織的角度看待衰老和癌症

帕格泥泥:Ray Peat:脫髮、鈣和骨質疏鬆症

帕格泥泥:Ray Peat: 磷酸鹽和鈣代謝——無機磷酸鹽是所有代謝的核心

宜家鯊魚8:Ray Peat鈣磷比

宜家鯊魚8:Ray Peat談鈣/高血壓/PTH/碳水/骨骼

宜家鯊魚8:Ray Peat “Phosphate, activation, and aging”磷酸鹽-TOXIC

帕格泥泥:Danny Roddy:維生素D——生物能量的奇蹟還是厄運的仲裁者?

帕格泥泥:Ray Peat: 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