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剛剛收到工作offer,明年即將前往澳洲八大之一的附屬醫院開始新一年的生活,趁熱打鐵寫寫這一輪找工作的經歷。

這已然是來澳四年裡第五次找工作了,換工作的頻率要放在國內也是別具一格了。然而在澳洲這個頻率也還算正常。因為在沒有進入專科培訓之前,工作都是一年一找。

每年的6-7月是全澳各州集中招聘下一年住院醫的季節,也是各位低年資醫生和HR異常繁忙的季節。維多利亞州大多數醫院招聘的截至時間是7月底,我從6月份開始準備找工作——為什麼提前那麼多,因為寫Cover Letter是一件很費血的事情,而且各個醫院會有不同的Selection Criteria,需要有針對性的準備。從第一次找工作開始我就註冊了各大公立醫院的網申系統,一旦有新職位出現便會收到自動傳送的郵件,在此也把這個方法推薦給在苦苦尋覓工作機會的同行。

今年招聘季,我根據自己的年資(PGY3)和發展方向申請了4個醫院的5個職位。這和第一年找工作比起來,範圍已經縮小不少了。第一年真算得上是海投了,向4個州好多家醫院提出了申請,最終只獲得一個面試機會。。。網申過程大同小異:線上填寫個人資料,上傳簡歷和Cover Letter,提名2-3名推薦人。看似簡單,其中也是有些很讓人心累的部分,比如說推薦人。每個職位就算只需要2個推薦人,5份工作也是需要10人/次了。我大概一共找了5個人,然後排列組合,不想讓單個推薦人負擔太重——總歸覺得這是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外麻煩他人。。。通常申請人在網申系統填寫推薦人資料後,系統會自動給推薦人發郵件和表格。做的比較好的系統還會在收到推薦人的回覆後告知申請人,這樣就不用總在擔心了。也有一家醫院要求申請人把推薦表格寄送給推薦人並確保他們傳真回醫院,這個就比較費事一點。所以在跟推薦人聯絡的時候一定要溝通好,所幸大部分boss人都很好,不會刻意刁難。

結束網申之後,便是等待。通常來說無論是否進入面試都會收到醫院的通知。第一年收拒信都收得麻木了。這次收到了兩封拒信,用語一如既往地客氣——很感謝您對此職位有意向,但我們收到了很多很多申請云云。你以為我收到了3個面試通知?其實並沒有……直到9月中旬,其他三份申請完全了無音訊。於是我向三家醫院的HR分別寫了郵件詢問,結果也很有意思:第一家表示我們的面試已經結束,很抱歉你沒能進入面試;第二家沒有回覆,但在第二天發了面試通知;第三家至今沒有任何回覆。我興高采烈地和第二家醫院確認我接受面試,並開始著手訂機票前往墨爾本。此時發現當家裡有個小拖油瓶時我已經不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面試了。我得當天往返,還得給小拖油瓶找到當天的去處(託兒所並非隨時能去),還得確保隊友當天不是特別忙能夠接送……我很糾結是電面呢還是飛一趟呢。在分別給隊友和託兒所打電話之後,我給醫院的HR打電話詢問是否能更改面試時間。對方非常友善地表示當然可以,而且主動提出電面,還一個勁地勸我“你坐一個多小時飛機往返就為了20分鐘的面試,其實不是很值得”,“面試形式並不會影響最終是否錄用”。最終,我選擇了電面。現在想來也挺好,免去了旅途勞頓,也不用擔心儀容儀表,穿個拖鞋席地而坐就面試去了。

面試不長,簡短的互相問候之後是4個問題,形式基本是“用你親身經歷的事例說明XXX/用具體事例說明遇到XX情況時你是如何處理的”,而不是“如果發生這個你怎麼處理”——乾巴巴的理論知識結合了具體事例才顯得有血有肉起來。回答問題之後面試官也給了我提問的時間,我略微問了輪轉的安排,這次面試就結束了。

經過三週的等待,在我就快要按捺不住再次聯絡HR的時候,瞄到了收件箱裡的工作offer,算是給了這個招聘季一個交待。巧合的是,四年前初到澳洲,我參觀的第一個招聘會便是在這家醫院。如今,我也有幸將成為其中的一員,非常期待正式加入這個號稱很caring的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