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的內哥羅並不僅僅是一個小國,被稱為“巴爾幹的哥薩克”的門的內哥羅期初作為大國平衡和泛斯拉夫主義出現的國家,憑藉著不屈的意志在巴爾幹戰爭中展現了精彩的表現。門的內哥羅的軍隊戰鬥意志極高,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武器的落後和規模的微小所帶來的整體國防實力較差。

門的內哥羅在路上有三個鄰居,一個是伴隨著她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被承認(柏林會議)同時控制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並且對她一直虎視眈眈的奧匈帝國;另一個是南方有著領土爭端的阿爾巴尼亞,後者是在列強的調停下才從門的內哥羅手中收回部分領土的;第三個鄰國則是塞爾維亞,一個更像是孿生哥哥的國家,他們都是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的傑作,兩國也都希望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王國,不過很明顯,兩國君主都希望以自己為主導,所以兩國雖然常常需要報團取暖,但是卻並不是那麼的和善。

門的內哥羅國王尼古拉一世一直同塞爾維亞結盟,這也是保證門的內哥羅國防安全的一個重要的基本政策,因為起碼在塞爾維亞的安全時刻處於威脅之中時,門的內哥羅始終還只能是塞爾維亞團結,而非吞併的物件。

儘管很多人認為普林西普就是受到了塞爾維亞政府的指示,但無論怎麼說,戰爭還是無的開始了。作為塞爾維亞的盟國,門的內哥羅隨即參加了世界大戰,尼古拉一世可能也是希望透過這場戰鬥,讓自己從塞爾維亞方面博得更多的面子,以便讓“大塞爾維亞國”處於他或的統治,或者是僅僅二元統治,所以他寧願拒絕奧匈帝國許諾的只要保持中立,就把塞爾維亞的部分地區給他的條件。不過哪怕如此,在奧匈帝國取得塞爾維亞後,門的內哥羅還是無法存在下去的,這點我們和尼古拉一世都能考慮得到。

還是要說明一下的是,門的內哥羅是在8月6日才加入戰團的,比法俄明顯晚了不少,說明實際上奧匈帝國的許諾對於尼古拉二世而言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不過在塞爾維亞被完全擊潰之前,門的內哥羅這個小國,因為根本無法對奧匈帝國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威脅,所以奧匈帝國實際上還是將重點放在了塞爾維亞前線。儘管奧匈帝國組織了兩次對門的內哥羅的攻勢,但是門的內哥羅都成功的擊退了奧匈帝國。這同樣也讓門的內哥羅從一開始就沒有掌握對奧匈帝國的局域戰場優勢,一直沒有掌握戰局的主動權。而實際上,門的內哥羅的軍隊也是出於塞爾維亞將領的聯合指揮之下。

門的內哥羅真正的見識到戰爭的慘烈,就要等到1916年1月了。在德國、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的強大攻勢之下,塞爾維亞已經潰不成軍,為了儲存革命火種(劃去)參與軍隊,以便能夠有朝一日回到塞爾維亞進行君主制的反動統治(手動滑稽),塞爾維亞的殘餘部隊將會透過門的內哥羅和阿爾巴尼亞撤退,而這其中,因為門的內哥羅是參戰國,所以主要的撤退的壓力就承載在了門的內哥羅的身上。同時,門的內哥羅更沒有辦法抵抗同盟國軍隊,也要保證自己的撤軍。實際上,衝1915年的12月12日開始,就已經有兩國軍隊透過這裡,由協約國船隻開始運送到義大利了。門的內哥羅所要做的,和敦刻爾克大撤退很像,不僅要完成撤退任務,也要打出榮譽與尊嚴。

奧匈帝國總參謀部也決定將門的內哥羅一併吞併,除此之外,總司令康拉德甚至希望佔領義大利控制的阿爾巴尼亞港口杜拉佐(Durazzo)和瓦羅納(Valona)。

1915年12月,奧匈帝國就著手準備門的內哥羅戰爭,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奧匈組建了兩支軍隊,希望透過兩面夾擊快速達成戰略目標。西部軍隊,由聖潘·薩科蒂將軍(stjepan sarkoti_)指揮,會同達爾馬提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的軍隊,向聚集在洛夫岑山要塞周圍的門的內哥羅軍隊主力發起進攻,同時在洛夫岑山西面的特萊比耶發起側翼進攻。東面的軍隊則由赫爾曼·維斯·馮·維斯什指揮,有著八個步兵師,他的主要目標是追捕撤退的門的內哥羅軍隊,減緩門的內哥羅軍隊的速度,牽制他們,以方便西部的進攻,另一方面,其中的第62和53步兵師也有著擊潰門的內哥羅右翼,拿下波德戈裡察的任務。

第62和53步兵師於1916年1月5日從東北部進入黑山,沿河流向普列耶夫利亞和畢傑洛-波爾傑前進,但是在莫傑科瓦克戰役中被黑山阻截。與此同時,奧地利第10和第18山地旅從諾維帕扎爾前進,1月10日佔領了貝拉市。第205和第9山地旅從普里蒂娜向西進發,佔領了維利卡。第57步兵師從普里茲倫前進。

其中,莫傑科瓦克戰役作為門的內哥羅少有的經典戰役值得一提。自1915年冬天以來,東線門的內哥羅軍隊在塞爾維亞戰場與奧匈帝國作戰了三個月。1916年1月,他們不得不抵抗發生在自己領土的入侵。由於惡劣的天氣和缺乏補給,門的內哥羅的軍隊受到削弱。1916年1月5日,他們接到命令,保護塞爾維亞軍隊經由阿爾巴尼亞撤退到科孚。但是很不幸,他們和赫爾曼·維斯什的奧匈軍隊撞了個滿懷。

戰鬥在1916年1月6日和7日達到高潮。在塞爾達伯爵的領導下,以克爾斯托·茲諾夫·波波維奇(Krsto Zrnov Popovi)為首的門的內哥羅軍對奧匈部隊造成了重大傷亡,並暫時停止了他們的前進。

門的內哥羅軍隊在莫吉科瓦克村周圍站穩了腳跟。奧匈部隊當天早些時候襲擊了門的內哥羅的陣地,同時對莫傑科瓦克進行了猛烈的炮擊。到中午,奧匈的兩次攻擊被都擊退,傷亡慘重。從那時起戰鬥繼續,直到奧匈部隊離開戰場,奧匈總共在這裡丟下2000多屍體。到當天結束時,門的內哥羅部隊已經擊退了奧匈部隊的多次攻擊,奪回了莫傑科瓦克及其周邊地區的控制權。大部分的戰鬥都是在齊膝深的雪中用刺刀和軍刀,透過白刃戰進行的。

1月7日,奧匈帝國對門的內哥羅陣地發動了第二次攻擊。攻擊再次失敗,雙方都損失慘重。儘管奧匈部隊擁有一支更強大、規模更大、裝備更好的軍隊,但奧匈部隊在7日放棄了在莫傑科瓦克的陣地,撤退了。

關於這場戰鬥的具體過程,人們有相當大的爭議,但門的內哥羅迫使一個數量上佔優勢的敵人撤退。這場戰鬥的目的是為了給塞爾維亞軍隊足夠的時間到達阿爾巴尼亞,讓他們撤退到科孚,但事實上,大多數塞爾維亞軍隊已經越過山脈到達海岸,並在斯庫塔裡和杜拉佐之間撤向了義大利。所以這無疑是門的內哥羅在戰略上的偉大勝利,同時,6500人的門的內哥羅軍隊所面臨的是20000名裝備精良的奧匈士兵,但僅僅付出了2500人的傷亡就迫使奧軍撤退,在戰術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另一場重要戰役則發生在西部的洛夫岑山。洛夫岑山是門的內哥羅軍隊的關鍵防禦陣地,門的內哥羅軍隊用大約三分之二的兵力防禦這裡。1914年8月8日,黑山高階司令部就決定開始對奧匈海軍基地卡塔羅——奧匈帝國在亞得里亞海最南端的基地發起進攻,它就在洛文山的邊界上,在那裡,門的內哥羅軍隊放置了幾組火炮,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這裡最終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堡壘。同一天,門的內哥羅大炮開始向奧匈帝國在卡塔羅的防禦工事開火,卡塔羅是由奧匈帝國將軍斯傑潘·薩科蒂駐守。然而,9月13日,奧匈帝國的增援部隊,三艘前無畏戰列艦:君主號、維恩號和布達佩斯號抵達這裡,這大大加強了奧匈軍隊的火力優勢。他們幾乎每天都要進行火炮對轟,奧匈帝國漸漸取得了這裡的優勢,開始主動進攻,儘管如此,門的內哥羅還是保護洛夫岑山堅持戰鬥了幾個星期,使這裡一直沒有被攻破。這裡的軍隊在這時不斷增多,防禦工事也開始大規模修築。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法國海軍也參加了戰鬥,他們認為奪下卡塔羅對於扼制義大利大有裨益。於是他們在9月18日至19日在格雷羅的指揮下投入了戰鬥。10月19日,法國大炮向奧匈陣地開火,奧匈守軍力漸不支要求增援,10月21日,海軍上將安東·豪斯派遣了現代半無畏戰艦拉德茨基號加入了戰鬥,他有著四門30。5釐米口徑的大炮和四門24釐米口徑的大炮,這使得戰鬥的天平再一次傾斜向奧匈一方。奧匈帝國海軍的水上飛機一直忙於拍照和繪製精確的位置圖,10月22日16時27分,所有戰艦都向這些位置開火。拉德茨基號對山上的大炮和防禦工事上進行了多次精準打擊,10月24日,法國12釐米口徑的火炮中有一門被完全擊毀。10月26日,拉德茨基號在日出前開火,使法國和門的內哥羅人措手不及,大量的彈藥和防禦工事在猛烈的轟炸中被摧毀,其中包括另一支法國12釐米口徑的火炮。

第二天,拉德茨基號在靠近海岸的地方重新定位,並進一步炸燬了門的內哥羅的陣地。到11月,法國高階司令部決定放棄其奪取卡特羅的行動,拉德茨基號在安全後,於12月16日返回母港普拉。

1916年1月8日,奧匈軍隊對門的內哥羅發動了一次新的攻擊,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那一次。這一次進攻以大規模的炮擊開始,這也是奧匈的一貫伎倆。隨後奧匈軍隊對門的內哥羅陣地發動了進攻。戰列艦布達佩斯號再次被用來協助部隊對抗洛夫岑山上的炮臺的新防禦工事,效果拔群,以至於在1月10日,奧匈帝國軍隊就順利擊敗了佔整個門的內哥羅軍隊三分之二的守軍,佔領了山口和附近的高地。兩次對山上的猛烈炮擊,對破壞山上守軍計程車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到1月11日,洛夫岑山已落入奧匈軍隊手中。

與此同時,費爾德曼領導下的兩個獨立旅向尼基挺進,並威宣稱從東北切斷門的內哥羅軍隊的後路。然而,費爾德曼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朝著尼基方向只前進了10公里。

在1月18日門的內哥羅撤軍之前,門的內哥羅軍隊繼續控制著貝拉-安德里耶維奇-莫傑科瓦克-塔拉河的河道。

不過與此同時,雖然波德戈裡察還沒有淪陷,但是奧匈已經佔領了,首都塞蒂涅(1月13日,佩涅(1月10日)等重要城市。

一些歷史學家指出,在戰爭期間,尼古拉一世國王已經在投降談判中,一些部隊已經投降了,但更多的人認為,尼古拉斯國王直到1月12日才同意談判。然而,到1月25日,整個門的內哥羅軍隊才放下武器。

就按照普遍的說法來說吧。休戰的談判始於1月13。當被告知奧匈帝國的和平條款時,尼古拉一世起初拒絕簽署停戰協定,他前往阿爾巴尼亞,並於1月19日從那裡前往義大利。在那裡,他向軍隊發出命令,要求軍隊繼續戰鬥,最終與塞爾維亞人一起撤退到阿爾巴尼亞。但是那些留在門的內哥羅的政府部長們向武裝部隊釋出了一份宣告,要求他們交出所有武器並簽署停戰協議,將保證門的內哥羅從慘烈的戰爭中恢復和平。

3月1日,威克託·馮·韋伯努(Viktor Weber Edler von Webenau)建立了一個臨時軍事政府,1917年7月10日海因裡希·克拉姆·馬丁尼(Heinrich Clam Martinic)取代了他,直到戰爭結束。

接下來的幾周裡,第三支奧匈軍隊佔領了黑山的其餘地區,並且入侵了阿爾巴尼亞,在2月底佔領了斯庫塔裡,最後佔領了杜拉佐。(塞爾維亞軍隊的撤離已於2月10日完成。)

雷納上校談到門的內哥羅的表現時說:“門的內哥羅士兵的勇氣在戰爭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門的內哥羅士兵赤手空拳地攻擊敵人的刺刀。在莫傑科瓦克地區,擁有原始武器的人數眾多的小型軍隊在數天內阻止了擁有現代武器的奧匈帝國軍隊。”

——————————————圖片頁——————————————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門的內哥羅王國的旗幟,但是我還是覺得金邊紅旗好看一點。雖然缺少相關史料,我還是懷疑尼古拉之所以支援這一面旗幟,或許和這面旗幟所顯示出的“大塞爾維亞”有關,畢竟紅藍白更有塞爾維亞味道。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門的內哥羅國王尼古拉一世陛下,一臉桀驁不馴或許最能夠體現這位“鐵膽國王”的性格。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戰爭之前的門的內哥羅王國地圖,和現在相比海岸線明顯少了不少,採蒂涅也被標記為首都,而不是現在的波德戈裡察(雖然現在採蒂涅也是一個首都)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戰鬥的形勢圖,奧匈帝國大兵壓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巴爾海港。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1914年10月駐紮在洛夫岑山上的門的內哥羅部隊。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如今的洛夫岑山,不知道為何山頂寸草不生啊。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莫傑科瓦克戰役的形勢圖。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克爾斯托·茲諾夫·波波維奇,莫傑科瓦克戰役中的門的內哥羅英雄。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雅克·武科蒂,曾經在1905-1907年、1911-1912年和1913-1915年三度擔任門的內哥羅王國國防部長,在1913-1915年擔任門的內哥羅首相,他也是門的內哥羅東部軍隊的負責人,莫傑科瓦克戰役中的英雄,在後續的戰役中被俘,作為俘虜在匈牙利度過了隨後的戰爭歲月。戰爭結束後,他作為南斯拉夫的將領,直到1927年逝世。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斯蒂芬·薩科蒂·馮·洛夫·恩男爵,長久以來一直在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附近活躍,同時也是洛夫岑山戰役的奧軍指揮官。

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

我和你吻別,在巴爾港的夜~在從巴爾港撤離到義大利時,一名塞爾維亞軍人和門的內哥羅軍人深情熱吻,也許這正是“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成功體現。

——————————————後記——————————————

第一次在知乎寫文章,老有一種明珠投暗的感覺。一戰中的門的內哥羅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你在百度上能找到的最好最全最詳細的關於門的內哥羅在一戰中表現的文章了,一個周過去了,三個贊同,一條評論。怎麼說呢,作為一個高中生,想申請專欄也申請不了,可以說知乎對於新玩家來說,還是很不友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