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學生甲給博導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展現了自己的學術思想。一週後,博導給他回信了。信件的內容大概是:歡迎聯絡和報考,但是競爭性較強,要做好準備。考博學生認為此信表達了婉拒的意思,感到心灰意冷。我說:“即使是婉拒,也很正常,不必垂頭喪氣。適合你考的博導還很多呢!”我接著說,關鍵這封信並不是婉拒的意思,而是初步肯定了你的學術思想水平。他感到迷惑不解。我說,請聽我娓娓道來。

第一,從博導的

來信語氣

看。她是初步賞識你的。不能因為她說出了競爭較為激烈這一事實,而否定了她對你的賞識。她說出考博的真相,是便於你考博的。

第二,從博導的

學術要求

看。聯絡博導的學生是有一些的,但是能向博導呈現出學術思想的,至多佔一半。而在這一半中,你是符合博導的基本要求的。

第三,從博導的

心理狀態

看。你現在只是簡單地給博導寫信,博導並不瞭解你。她擔心你同樣給別的博導寫信了,於是她要進一步瞭解你。即你是不是真地想考她的博士。任何博導,都希望獲得考博學生的尊重。在她看來,這份尊重越是獨一無二(特別是

學術思想

方面),則越是彌足可貴的。這和我之前提出的選擇博導的“

匹配度

”(compatibility)概念,完全一致。

他聽罷我的解釋,立即同意了我的看法。

我喜歡研究各類學術問題。為什麼我和他對同一封回信,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學術問題。聯想到我將考博學術能力由簡單到複雜分為五種——資料收集(蒐集)能力、知識理解能力、語言文字能力、哲學邏輯能力、大專業觀能力,這個問題顯屬“知識理解能力”。而面對同樣的知識或問題,為什麼我和他的理解,相差懸殊?這不僅僅在於經驗多寡,而本質在於“知識理解能力”是

負載著

(lade)“大專業觀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