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知情見證者2020-03-01 11:43:38

一部著作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文章更不可能。

認知療法並不能解決導致

認知歪曲

神經系統失調

的問題,尤其是在

早期創傷

的治療中,認知療法的效果微乎其微。

所有的人類經驗都是具身的,也就是說是“關於身體的”。我們的

想法受到感覺和情緒的指引。

為了處理早期創傷帶來的痛苦,一些人

與他們的身體連線中斷,生活在自己的思維中,他們看重思想和邏輯,而不是感覺和情緒;

(OCD的終極本質)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

非常籠統的說,強迫症狀是兩種相反力量衝突(無意識中)時妥協折中的結果,同時具有兩種相反的意義,交織摻雜在一起構成混合的症狀,在沒有足夠細密的覺察前,或許難以分辨。

一方面,症狀是在展現一些東西,就是被否認、抑制的力量在透過症狀往外表達——那些

違反自主主觀意志

出現的詞語、念頭、思維、影象、場景、或強迫行為之類——是某種動力促成造就的——情感或創傷(基本可以確定是幼年期的創傷體驗)。

但複雜的是這不是赤裸裸“明文”出現的,而是偽裝、加密過的,與本身的東西已經相差過於遙遠,幾乎難以理解其含義——後面真正的東西改頭換面出現,這個“防禦機制”有所涉及。有心理動力學常識的人對這方面容易有概念。但早期精神分析貌似沒有直截了當觸及到真正的東西,而是以演繹出來的理論將後面隱藏的真相,再彎彎繞繞將人帶偏,以弗洛伊德和克萊因為代表。

這種因被禁止而導致的強迫衝動、強迫意象(大腦出現的表象)、強迫意念(某些想法)為主,是一種

極其複雜的隱喻、暗喻

,比寓言、預言和偈語還難以明瞭。隔離的越深,越細碎、瑣碎、莫名其妙。

另一方面,就是截然相反,這類症狀是

以掩蓋為目的

的(1+1為什麼等於2,地球為什麼是圓的不是方的——鬼才TM知道)。就是這種性質的東西之所以存在,其目的是為了覆蓋遮掩後面

隱藏的東西

,意識的注意力和焦點被其左右,就不會碰觸到後面破碎的超乎機體負荷的(對任何人類都如此)艱難感受;或某些個體不能面對的“心理內容”——基於成長環境、教條信念之類的。後面這種就是有些事,有人能接受,而有人接受不了。前一種就是對人類物種來說,客觀上就是具有殺傷性的破壞性的暴力創傷事件。

總之,就是一種情感疏離、隔離、防禦,一面被禁錮的力量要衝出來、另一面又要將其遮掩,遮掩本身也是一種生存機制,因為某些創傷對個體具有超乎的殺傷力,危害個體存在。尤其是某種體驗在被環境激發出來時,對當時的年紀和心理資源是毀滅性的。比如“分裂性防禦機制”。這種狀況相關“解離”、“人格解體”,最極限的就是“多重人格”。

“窮思竭慮”通常都是帶有“掩蓋”後面真實資訊的性質,但有些沒完沒了的思維,其實是以一種複雜的方式將其後面的“心理內容”以

思維化

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你沒完沒了思考的東西與隱含的被否認的內容具有相關性,只是這個意識下的認知加工過程不為人知。

錯綜複雜的蜘蛛絲交織的“星羅棋佈”,比珍瓏棋局更難解。

簡單來說,就像下水道厚厚的井蓋和堤壩阻礙著“核反應堆”般的強大能量,如滔天洪水在機體內左衝右突,澎湃洶湧。感覺不到也不是不存在,只是凍結、僵化的更甚。

網際網路上充滿忽略、轉移注意力、為所當為的論調,而且很有市場,但如果果真如此簡單,就不會成為世界難題。而是這種問題存在的本質本身就是為了“迴避”某些“心理內容”(以情感為核心)為主,同樣色彩的相應的論調,容易吸引類似特質的人,深合吾意,一拍即合,非常易被接受,因為如此,正中下懷,如此,就不必去處理和麵對那些引致“症狀”表現的因緣。但多少人,三五年、七八年、十年二十年,是否真的躲過去了。不去理會,然後最終有一天風平浪靜、平復了?還是無非喊著忍受痛苦生活,多年後,還是原地打轉的接著痛苦而已,或是,麻木沒有感覺了而已。

一旦開啟這個屏障,也許那是烈火混雜寒冰,毒箭堆著鋼針、淤血裹著碎肉,血中的膿,肉中的毒、骨上的瘡!

上班累成狗,更多沒得寫,也難寫,還找罵。相關的治療,只要方向沒搞反,基本認知技術、情緒技術、正念、動力學、軀體治療都有益,這個浩如煙海,沒得寫。基本就是覺察、揭開背後隱藏的“癥結”,在你能頂的住的情況下,否則會有二次創傷,或沖垮人格導致更大崩潰。

去觸及那隱藏在血肉中的生命痕跡,直到你開了“天眼”,洞察“內在”。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

我們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持續批評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嚴厲父母的孩子自我關懷程度都比較低,在成年的時候更容易焦慮和抑鬱。

孩子通常會內化父母的評價,這會貫穿到他們之後的生活。

我們交流的不僅僅是說話的內容,我們的聲調同樣也非常重要。即使是一個還沒有學會說話的嬰兒,也能夠無意識地記錄父母說話聲調中的情緒含義——愛、害怕、生氣,等等。如果你的聲調傳遞的是一種負面的資訊,即使你說的內容是中性的,你的孩子一樣可以感受到沮喪和不滿。這可能會

觸發憤怒和防禦性的反

應。

給兒童造成創傷的不是性事件本身,而是父母的性格病態。由於父母無法提供必要的條件,由於父母自身的問題和焦慮的干擾作用,破壞了孩子長大成人的精密工程。相反,

孩子的注意力過早地轉向了生存、轉向了父母的需要、轉向了自我扭曲以適應外部世界。

作為嬰兒,我們的所有基本需求都需要養育者幫助滿足:當我們獲得餵養、擁抱、輕搖和撫慰,當我們不舒適的尿布被換掉,當我們覺得熱或冷時……所有這些原始需求都需要“他人”來滿足。當沒有獲得滿足,我們抗議,高調發出刺耳的尖叫,大哭大叫,並揮舞我們的四肢。更進一步,如果我們的需求總是無法持續、及時地獲得滿足,

痛苦的感覺變得如此強烈難耐,以至於抽離成了嬰兒的唯一選項。這是嬰兒僅剩的應對方式。

當我們逐漸成長成熟,因為害怕來自父母的懲罰,我們學會主動壓抑我們的本能衝動和需求。我們能夠暗暗地感覺到它們微妙的不贊成和不舒服,於是我們轉頭避開這些不認同,並進一步

關閉了新生的覺察

小孩子們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會保護自己,他們的父母有能力,並且永遠是對的。如果父親或母親發怒了,孩子就會以為一定是自己的錯,因為其他的可能性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孩子就會壓抑自己的感受,將感受內化而不是表達出來。同樣,對於不被容許表達出憤怒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憤怒被父母所扭曲(就像飛去來器一樣,憤怒最後又回過頭來傷害自己),並導致愧疚、抑鬱、長期的憤怒等等負面的結果。

當我們埋葬感受時,我們似乎看到它們又活了:它們可以以軀體症狀、被動攻擊行為、難以剋制的衝動和其他的不適應行為的形式出現。——《正念心理治療師的必備技能》

走近和重新整合那些因為痛苦而被推到意識之外的情感、衝動、想象和記憶。懷著意願和尊重接近所有的體驗,允許所有的體驗如其所是,全然地與體驗共處。整合之前分裂或否認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想法、情緒、和不能被家人或外界認可的衝動,或發生時太痛苦而不能被完全體驗的創傷性事件的記憶。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村上樹樹8252020-03-04 18:48:24

謝邀。

不好意思,我今天才空了來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你不要著急,我也是高三的時候突然患強迫症的,但是也沒有怎麼影響學習。所以你先放下強迫症會嚴重影響學習的焦慮(如果有的話)。

我現在強迫症已經基本痊癒了(就是說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一整天幾乎沒有,偶爾有一點出現了,稍加調整就過去了),所以我以我的經驗來回答下你的問題:

首先回答下是否需要吃藥的問題。

其實正如你所知的,任何精神上(意識上)的狀態都有其生理基礎。因為畢竟這些想法、念頭(以及導致的行為)都是在大腦中產生、傳遞、分析、判斷的。但由於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以及人類目前對大腦的研究尚未徹底搞清楚(離徹底搞清楚還很遠),所以儘管知道有生理基礎,但是尚不能準確地知道究竟是那個生理因素直接導致了強迫症。

目前已經研究知道的是,強迫症的產生與神經元對“5-羥色胺”的再攝取有關。因此據此開發了一系列藥物,包括最早的三環類抗抑鬱藥和後期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這些其實你都可以不去管它。你目前需要知道的是以下幾點:

1、什麼時候需要服藥治療:

在很嚴重地影響你的正常生活的時候。也就是說強迫症導致你根本無法正常生活了。(當然,“嚴重”程度是比較主觀性的,自己判斷)

2、服藥對治療強迫症是否有效:

是的,有一定療效。服藥後確實可以把症狀控制下來,控制在自己基本可控的範圍內。對正常生活的影響也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

3、服藥是否可以根治強迫症:

不能。基本沒有透過吃藥就徹底治療好的。強迫症是一種很頑固的疾病,吃藥控制在可控範圍內之後,還必須改變認知及性格,逐漸的才能完全好轉。

4、服藥的利弊:

利當然是能夠把症狀控制下來。弊主要是表現在其副作用上:常見的有嗜睡(或者失眠)、抗膽鹼反應(頭暈、口乾、便秘等)、性功能下降等。因藥物不同以及各人的耐受度和敏感度不同,上述副作用對不同的人表現不同(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早期主要是嗜睡。其他的基本都沒有多大影響)

5、服藥的效果強弱:

抗抑鬱和強迫症的藥物種類比較多,但是

個體性差異很大

。也就是說某種藥對某個人很有效,但是對另外一個人可能完全無效。另外

劑量也很關鍵

,可能在某個劑量下完全無效,但是增至某個劑量後就有效了。因此,即使是醫生,治療手段也無非是

換藥

(這種藥不行就換另外一種藥)和(或)

調整劑量

(先由小劑量服用起,觀察2個星期,如果沒效就調大劑量,再無效就再調大)。

6、服藥要服用多久

:精神類的藥物一般不會立即起效,要4-7天才起效(因人而異,有的還要長一些),這是一點。第二是如果服用某種藥物有效後,最好服用一段較長時間(比如半年),把病情穩定下來。病情穩定下來後,如果很穩定,再考慮停藥。停藥的時候一定要

逐漸減小劑量

,比如以前每天吃5顆(假設),那麼減少成每天吃4顆半,這樣吃2個星期,然後病情仍然穩定,就再減少半顆,每天吃4顆。。。。這樣逐漸減量。必須逐漸減量的原因

一是停藥會產生一定的停藥反應,

比如噁心、頭暈等等(因藥物的種類不同因而不同,通常三環類藥物的停藥反應比較大),因此慢慢減小劑量身體有個適應過程,停藥反應不那麼強烈。

二是一旦發現病情又有反覆,要馬上把藥量恢復上去

。停藥如果太快造成病情反覆了,一般來說會恢復到比以前更嚴重的情況。所以停藥一定要謹慎,同時一般醫生建議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和50歲以上的人不要停藥(雖然終身服用,但是像很多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都要終生服藥,所以沒有什麼,只要能控制住病情)。

參考閱讀:強迫症、抑鬱症等的停藥反應大嗎? - 村上樹樹825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zhihu。com/p/15

4366362

根據你的情況,我個人建議你如果不是太嚴重的話先不要驟然服藥治療,等心理調節實在調節不過來,對生活產生嚴重影響了再去服藥治療(當然這得根據你自己判斷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但是如果你確實覺得像你描述的渾身不舒服,已經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了,那麼我覺得你可以去服藥試試,就從三環類的鹽酸氯米帕明服用起,服用最多一週就會有明顯的控制症狀的效果,你就會覺得舒服得多。(當然最好還是去看醫生開藥)

如果要服藥的話,也不要自己去亂開藥來吃。最好到正規的三甲醫院,去掛精神科(注意不是“神經內科”——神經科相當於人的硬體出了問題(比如某根神經痛),精神科相當於人的軟體出了問題(思想意識上))的號,找專家評估後給你開藥。同時如前所述,醫生最初給你開藥的時候也是抱著先“試”的態度,先用某種常用藥從小劑量試起,如果有效則罷,如果無效或效果不好

一定要定期複診

,告訴醫生情況,醫生會給你考慮調整劑量或者換藥。所以最好是一兩個月就到同一個醫生那兒去複診一次。

關於服藥的問題先回答到這裡。當然我知道你其實重點不在這。我先提交回答,明天有空的時候接著更。

2020。3。5

你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你覺得如果去注意到身體的某個部位了(通常是突然無意識的注意到了或者是你正在寫作業,突然想“誒,我注意到身體了麼。。。”這樣又一下子注意到了),你就會覺得那個部位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就是覺得那個部位沒“擺好”(但實際上怎麼擺都達不到覺得“擺好”了那個狀態)。但是不“擺好”心頭就很不舒服,心頭一直處於“懸起”的一種狀態。所以也不能專心去學習什麼的。於是你就一直在那兒換姿勢擺好,也許某些時候,你會突然覺得“啊,擺好了!”,這下心裡就安了,於是就接著做作業。但是過不了多久,又會突然覺得另外一個部位沒擺好,於是又重複剛才那個過程。而且更多的情況是擺了很久也擺不好,所以就一直陷在裡面,一直襬,都不能正常聽課寫作業了。

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你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森田療法。

但是你對森田療法有個誤解(這是大多數人的誤解),導致你實施無效。你認為森田療法就是要“順其自然”,而你對順其自然的理解就是等它這樣,不管它,這樣就是順其自然。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而且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森田療法是八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所謂

順其自然

,是說你把那些強迫性的思維認為是正常的。

這個正常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它的內容;一個是它的出現

。比如說,有些人的想法很“可怕”,他會出現突然想從樓上跳下去的想法,或者在街上看見一個美女突然想去親她甚至強暴她,還有的甚至看見自己的親人產生邪惡的想法等等,千奇百怪。當出現這種想法的時候,往往會嚇一大跳,認為自己怎麼是這麼可怕這麼邪惡的人,於是給自己造成很嚴重的心理負擔。也有的人會冒出來一些毫無意義的想法,比如人為什麼要分男女?鼻子為什麼必須要長在眼睛下面?等等。但是他又覺得自己為什麼會去關注這些毫無意義的問題?為什麼別人都不會這樣?另外還有強迫性聯想,比如看到數字14就想到“要死”,以至於後來看到關於4的數字就很害怕等等。這就是對於想法的“內容”的不接納。而首次出現這種想法後,帶有強迫性特質的人就會很害怕這種想法再次出現,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再去想這些無謂的事情。但越是這樣,那些想法就越會出現,而出現了他又會覺得“怎麼我又去想了。。。”,就這樣逐漸陷入了強迫症的泥沼。這就是對想法的“出現”的不接納。

對於想法的“出現”,你要認識到:

人的念頭其實是不受我們自己主觀上的控制的。除了少數時間我們在主動運用我們的大腦思考問題(比如我們在解題、在思考一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

絕大多數時候思維都是無意識的“自動“出現的

。也就是那些想法會自己跑進腦袋裡來,而且無法控制。因此它就像天上的雲朵一樣,會自己飄來。所以我們管不了它出現還是不出現(不能人為主觀控制)。

對於想法的“內容”,你要分清“想法”和“你”不是一回事

。想法只是想法,不是你。你不是你的想法。想法的內容是一回事,不代表你就是這樣的人,更不代表你會去實施這些想法。想法就像天上的雲朵,而你是雲朵後面的藍天,這兩個是不同的。

森田療法的“順其自然”就是這個意思

:想法自己會出現,不受我們主觀控制。所以不管是想的什麼,想法怎麼出現,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不管是強迫症的人,還是不是強迫症的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區別只是在於強迫症的人會去糾結它)。所以不要有“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想法?”“為什麼別人沒有這些想法?”“為什麼我會產生這麼可怕這麼無聊的想法”這種焦慮,因為這是再正常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順其自然”只是要去除這層焦慮。

但是去除這層焦慮並不是說強迫症狀就消失了,更不等於順其自然就是你一直在那兒任它想任它做

,必須實施後面四個字:為所當為。這才是關鍵。

關於森田療法的具體詳解,

我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很詳細,在此不再贅述,

可參考下面這個回答:

如何理解森田療法中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 村上樹樹825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理解森田療法中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如果你真的按照森田療法去實施,會是很有效的,而且可以最終根治。

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就是當開始犯了強迫症的時候,儘管你去儘量專注做別的事情,但是心頭還是很難受。所以老是想返回去重新去思考那個強迫性問題或者去做那個強迫性行為(潛意識裡認為能夠把它想清楚或者弄舒服)。

如果你想真正要克服強迫症的話,就一定不能陷入強迫症的陷阱。第一,當你開始犯的時候,

一定要意識到自己是在犯強迫症了

。要告訴自己,我現在這個是強迫症,非正常狀態,必須馬上抽離。第二,

帶著不舒服馬上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儘管心裡很不舒服,而且腦袋裡有個聲音說“就去想一下,想好了就對了。。。。”等等,但是都不要去理會它。一定不要去管它,只是專心去做你在做的事情。要堅定這個決心,最後不就它就會消失。

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決心。這個其實說穿了是一種行為療法。頭幾次可能症狀從出現到消失有一段時間,但是隨著你堅持,這個時間間隔會越來越小。因為腦袋和身體已經逐漸習慣了這種行為模式,最終就會成為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今天就更到這吧。關於性格的重塑等其他問題,明天空了再更。

2020。3。6

要根治強迫症,其實最終是要改變自己的人格特質,進行性格重塑。

如果真正改變了這個,強迫症就自然會逐漸消失了(因為你已經不在乎你曾經在乎的那些東東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強迫症的人一般來說具有

過度追求完美、做事謹小慎微、喜歡條理性(井井有條、按部就班)、注重細節、考慮因素多(經常糾結)、自尊心強、比較敏感

的人格特質。

這種人格特徵的形成很小一部分是先天的(遺傳因素),絕大部分是後天形成的,而且

跟父母的管教方式及其相關

因為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慢慢的才形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以及事情應該怎麼做等等這些是非對錯的觀念。而這些觀念最初基本上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一方面孩子會觀察父母的行為方式,從中學習對錯(看父母是怎麼處理事情的);另一方面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也會讓孩子這樣做那樣做,不要這樣做或者不要那樣做,這樣逐漸就在孩子心中固化下了做事的方式以及對事情對錯的判斷,而且這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父母本身具有(部分)強迫性人格的性格特徵,那麼他也就會無意識中地要求孩子也這麼做,逐漸地孩子也就會形成這種性格特徵。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吃飯前必須洗手,哪怕一次不洗手都不行,而且反覆給孩子強調手上有很多細菌,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甚至為了讓孩子養成洗手的習慣,嚇孩子說會死啊什麼的)等等。這樣孩子長大後就很可能形成潔癖(因為他從小就認為手上很髒,而且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還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在學習上絕對不要犯錯誤,如果出現計算粗心造成的錯誤這種情況就會很嚴厲地進行責備,這樣長期以來孩子就會逐漸形成做任何事都非常仔細、非常怕出錯的心理,而且泛化到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還有的父母對要求孩子要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得很整潔,東西要擺放得整整齊齊,即使明後天不上學,晚上睡覺前也要把做完的作業和書整齊地收拾到書包裡等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對東西擺放的整齊度、環境的整潔度等非常在意,而且逐漸泛化到其他方面。

以上只是簡單地舉了幾個例子,其他還有很多。總的來說,強迫症人格的人,父母一般來說都比較嚴厲,對孩子要求比較高,不允許孩子犯錯。而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話,也就會逐漸形成做事仔細、怕出錯、條理性好、謹小慎微、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徵。

其實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只是個度的問題。而強迫症的人就是在追求完美、做事謹慎、考慮事情上過度了,所以要從這個入手來改變性格特徵。

其實說實話,有強迫症的人本人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這些性格特徵,他們其實一清二楚,畢竟現在的資料隨處可找,又很豐富。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去改變。想改變,但變不了,找不到辦法。所以對於很多回答強迫症患者問題的答主的那種“你太愛追求完美了”、“你的執念太重”、“要放下執著”、“凡事抱著平常心”等等這種回答,我個人覺得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這種大道理太籠統了,不具有可操作性。強迫症的人不是不知道他們愛追求完美,放不下,只是他們需要反問你一句HOW?怎麼才能放下?怎麼才能不執著?你得給出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具體實施的方案才行。

從我個人的經驗出發,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嘗試著改變自己的性格特徵:

總的來說,要改變強迫性性格特徵,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性格最終變得大而化之,大大咧咧,不再那麼敏感,那麼斤斤計較。

這需要貫徹在日常生活中,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一點一點的轉變。具體來說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1、接納自己有強迫症這個事實,不賦予它意義,也不抱怨

。其實凡事皆有因緣,既然強迫症找上你了,那證明它跟你有緣。與其抗拒(不想自己有強迫症),不如接納它,也就是允許它(因為反正抗拒也沒用)。承認自己有強迫症,但這並不代表什麼(不賦予它意義),而且凡事皆有好壞兩面,上天真的是公平的,他給你這樣就不會給你那樣,反過來他不給你那樣他就會給你這樣。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徵雖然讓你患上了強迫症,但是一般來說這種追求完美的特質會讓你學習成績比較好,做事比較仔細,這是它好的一面。所以接納它,不要去抱怨。

2、對於強迫性思維或習慣,自己去發現它好的一面,從而扭轉自己的認知

。比如說我侄兒初中的時候,也有點強迫性思維。那個時候老師寫黑板,下課之後就會把剛才用粉筆寫的擦掉,以便下一堂課的老師講課。但是往往不可能擦得那麼幹淨,有個別的地方還是有粉筆的痕跡。這個對於一般的人來說根本不是問題,甚至根本就不會注意到。但我侄兒就覺得必須全部擦乾淨才行,如果有一些白色的痕跡留在黑板上,他心裡就很不舒服。他也意識到他自己這個是一種強迫症(過度追求完美)。為了改變它,他就自己想辦法。有一天他忽然想:那些留在黑板上的白色點點,可以把它們想象成雪花,就像雪花落在黑色的地面上一樣,其實還多好看的……就在那一瞬間,他就不再覺得那些白點點弄得心頭不舒服了。

所以其實你可以自己去想辦法,去想它好的一面。比如說你看到桌子上擺的書沒有擺整齊,你可以對自己說,“其實這樣也不難看,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而且你自己可以去發掘它的正面意義,比如說你可以對自己說,這樣不太整齊,那些書的封面露出來不同的顏色,還多好看的,五顏六色的,如果擺整齊就看不到了。。。。。等等。總之可以自己想辦法賦予它正面的意義,這樣來糾正自己的看法。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改變你的認知。

3、從日常生活細節中改變自己追求完美的習慣。首先你要觀察自己的哪些習慣具有追求完美的特質。

這些習慣不一定跟你現在的強迫症症狀一樣,但正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造成了你今天的強迫症。比如說我吧,我喜歡在週末的時候收拾屋子。但是我的習慣是一收拾就得把家裡全部地方收拾完。這樣一方面弄得很累,另一方面看到這裡也是亂的那兒也很髒心裡就特別不爽,很容易生氣。後來我意識到這是一種追求完美的傾向,我注意到我們單位的保潔阿姨隨時拿個抹布,看見髒的地方就抹,也整得很乾淨,我就想那我也試著每次打掃一點,看這樣行不行呢?於是我就真的週末打掃的時候打掃累了就不打掃了,儘管還有兩個屋子沒打掃完,也強迫自己明天再打掃。後來發現這樣分開來打掃挺好的,而且屋子也保持得很清潔。這樣經過幾次後我就真的一次打掃一部分也不覺得有什麼了。

再比如說,網上有個免費的論壇,可以下載一些無損的音訊。一方面我看見有什麼好的資源就都去下載下來存在雲盤上,另一方面對於我喜歡的歌星,只要下載了幾張專輯,我就想把其他的全部下載齊。後來某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其實下載的這些音樂我根本沒聽多少,最多聽了20%不到,但是我還是想去把所有的都下載下來,越多越好——其實這就是一種沒有必要的追求完美的性格導致的。我意識到這一點後,就開始刻意不去下載(儘管我覺得那些資源很好),除非我真的想聽。最開始還是覺得有點可惜,但是我對自己強調,下載了不聽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種追求完美的情節,而且這種情節會導致強迫症。經過一段時間,我現在就很隨意了,完全沒有想去把看到的好資源都下載下來的衝動了。

所以其實習慣是可以慢慢改變的。關鍵是

首先你要意識到自己有哪些不切實際的過分追求完美的習慣

,然後再一點一點地糾正它,追求完美的情節就會越來越弱,最終恢復到平衡水平。

2020。3。8

4、把所有事都看得不那麼嚴重,都是小事。

注意是“所有事”,包括學習、工作。強迫症最初的形成都是因為害怕某些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學生害怕自己的強迫性思維會造成成績下降、高考失敗。而之所以把這些事情看得很嚴重,其實也跟我們的教育制度很有關係。老師和家長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日復一日。而具備強迫性人格特質的學生又往往是屬於那種很聽話、很自律、做事認真仔細的那種,所以一方面他就聽進去了,認為學習成績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他就變得更加謹慎細緻,因為考試要得高分就必須儘量不出錯。如果老師和家長對他的偶爾出錯(比如粗心造成考試丟分)態度不寬容,嚴加責備的話,他就會更加自責,導致形成更加謹慎、規矩、做事仔細、反覆檢查衡量的性格特徵。這樣就容易形成強迫症。

所以在首次出現一些無意義的強迫性的想法的時候,一般性格大大咧咧的人雖然當時可能覺得奇怪或緊張,但很快就會忘了,又恢復到常態。但是強迫症人格特質的學生,就很容易擔心因為自己的這些強迫性思維影響學習,進而導致考試失敗等,造成非常緊張,擔心那些念頭會再次出現。正式因為這種“擔心”,才導致了他特別關注那些強迫性思維,而越是怕它出現它就越是會出現(因為你沒法讓自己“不去想”某個事情,因為你這樣想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在想了,而且念頭的出現也不受你主觀的控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念頭一出現的時候就特緊張,而且想它儘快消失(當然它不會),而念頭不消失就會導致心裡很不舒服很煩躁,這樣成績肯定受影響,而成績下降後就更害怕那些念頭的出現。。。。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強迫症。

還有一種情況是對錢看得特別重。有一些家庭條件本身不太好的,或者中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無意識的談論家裡的經濟不富裕,以及會教育孩子不努力學習的話就會過得很苦,而且在平時生活中也要求孩子勤儉節約。這本身沒有什麼錯,但是有強迫症性格特質的孩子就會把這個問題看得比較嚴重,而且會從點點滴滴上去注意節約。比如買任何一樣東西(包括幾塊錢的東西)都要貨比三家;去到家裡另外一個房間,即使只要幾分鐘,也會把原來那個房間的燈關掉;洗東西的時候隨時注意把水龍頭關掉等等。這些本身也沒什麼不對,但是如果過度了就不好,而且會強化孩子那種謹小慎微、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極致的性格,容易患上強迫症。

還有其他很多例子,這裡不再一一列舉。但是透過上述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正是因為強迫症人格特質的人把事情的後果(比如成績、考試、貧窮等)看得很嚴重

,才會導致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避免這種後果,同時如果偶爾出現會導致這種後果出現的強迫性思維,他們就會很緊張很難擺脫,最終形成強迫症。

神經症的人,通常不會根據客觀實際會造成的後果去判斷嚴重程度,他們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去判斷,而且往往會誇大

。所以導致在他們心中事情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會比實際上的要大得多,這樣就會更加引起他們的緊張和不安,強迫症就更不容易好。

所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任何事情都看得不那麼嚴重,真的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小事

。這是真的,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你把任何事情(包括學習、工作、愛情等等等等)都看得不那麼嚴重,都是小事一樁,這不是說你就不去做這些事了,也不是說你就做不好了,

而是說你是帶著一種輕鬆的心情去做

,即使沒做好,盡了力就行了,不會過於自責和難過,也會很快就重新恢復正常。

因此

強迫症人格的人,要根本治癒強迫症的話,一定要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要那麼嚴肅認真的看待每一件事,把什麼事情都看成小事,都不會帶來什麼嚴重的後果,整個人生旅途就當是一個Game,是個好玩兒的過程。

這樣的話,自己的生活也會輕鬆很多。而且你也可以去觀察周圍的這種人,他們雖然不那麼嚴肅認真的生活,但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過得很差,反而過得很好。所以說“

幸福不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能力”。

——-(分割線)————-

20200402

下面就知友諮詢的一些共通性的問題做一個統一答覆:

Q:強迫症的症狀會不會反覆?

A

:會的。一般來說,強迫症症狀有反覆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說你可能採用藥物治療或者森田療法一段時間後,症狀有明顯的下降。但也許某一天或者某段時間,你發現症狀又多起來了,這就是反覆。首先不要有心理負擔——反覆很正常也很常見;但是反覆後你還是要繼續服藥和/或用行為療法(森田療法)去控制和治療,又把它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就好了。

強迫症的症狀一般來說不會是一個線性的過程,比如從最開始很嚴重,然後逐漸減輕,最後就沒有了。中間肯定有起伏波動,因為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你的情緒狀況,生活壓力狀況,以至於生理上的狀況等等。所以有反覆是很正常的,但是一般來說不會頻率很高。只要繼續服藥和/或實施行為療法,又把它控制在可控範圍內就好了。

Q:為什麼患強迫症的很多都是學生?

A

:其實這是由於中國這種應試教育的體制造成的。一方面,學習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包括老師的以及家長的),這樣使孩子的精神經常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另一方面,由於要追求好成績,因此就必須養成非常仔細、嚴謹、做事情慎之又慎、不允許自己出錯的習慣,逐漸就固化到性格里了。

這在學習上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很多孩子養成了這種習慣後,逐漸就泛化到生活上的方方面面了,認為對待生活也是應該這樣的。從而最終形成了強迫症。所以一定要把學習和生活分開。在生活上大而化之一些。

Q:把什麼事情都看成小事是不是過於絕對了?

A:

理論上來說是有點絕對。但是因為強迫症的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什麼小事都看得過重,所以相當於比如過右了,現在需要向左邊使勁拉,都不一定拉得到中間,就更不需要變成極左了。這正像中醫的辨證治療一樣,你現在熱重,就要全部用清熱藥。如果你寒氣重,就要給你用大熱的藥。退一萬步說,即使最後你發現從過右變得過左了,你再來調整也無妨。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過右的問題。所以相當於抓住主要矛盾。另外,從更高層次來說,你真的把任何事都當成小事是絕對對的。這只是說你不那麼認真嚴肅地看待它,不“執著”它,不非要它成為什麼樣子。但這並不妨礙你盡力去實現它。但是盡力了實現不了你也覺得沒啥。也就是你真正享受的是那個過程,而不是那個結果。

20200403

Q:想吃藥,但是害怕副作用怎麼辦?

A:

首先,其實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包括你把感冒藥的說明書拿出來看,都會有一大堆副作用;其次,藥物說明書中的副作用只是按機率統計的,也就是說只是一個統計規律,比如很常見的、常見的、少見的、偶見的、罕見的等等。但並不是說這麼多副作用都會在你身上出現;第三,我們之所以要吃藥,更多地是看中它的“正作用”。因為你身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已經不能調節到正常了,所以才需要依靠藥物來解決。比如發燒了,如果你因為藥物有副作用不吃藥或者輸液,但是身體自身又不能把溫度降下來,那麼只有最後被燒死。再比如失眠,如果連續幾天幾夜都睡不著覺,其實對身體的傷害遠遠大於吃安定的副作用。強迫症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症狀已經很嚴重了,基本上處於一種神經緊張,情緒煩躁、焦慮的狀態,其實這種情況對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甚至遠大於服藥帶來的副作用(養生重在養心,如果心不平靜,煩躁不安,對身體損害是很大的);第四,儘管服藥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加強鍛鍊、規律作息、飲食有度等其他方式來增強體質,以抵消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因此,總的來說,如果強迫症狀已經很嚴重了,那麼服藥的好處遠遠大於副作用帶來的傷害。

——-(分割線)————-

20200409

Q:強迫症是精神上的疾病,吃藥真的能改變思維嗎?

A:

其實任何精神上的東西(思想和情緒)都有其生理基礎。比如說從中醫上來說,肝主怒,腎主恐,肝火旺就容易生氣,腎不好就容易害怕等等,總之五臟六腑分別對應了一種情緒。而在西醫看來,人的思想(意識)其實就是腦部幾億個神經元互相產生的微弱電磁波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然還有很多化學物質的作用。所以就西醫來說,改變這些化學物質以及電磁波傳導的各種因素等,就能改變人的思維。經過多年的研究,西醫發現強迫症患者對“去甲腎上腺素(一種神經遞質)的再攝取”與正常人不同。因此抗抑鬱類藥物就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的。這些藥物既然能夠上市,應該是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有效率達到一定比例才行的。而且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服用了抗抑鬱藥(抗強迫藥)之後,強迫症狀確實緩解了很多,就是發作的頻率下降了很多。所以至少我認為是有效的。

Q:有幾天我忘記吃藥了,結果也沒有發現症狀加重。是不是證明這個藥物對我無效?

A:

由於服用抗抑鬱和抗強迫症的藥一段時間(比如幾天)後,藥物在人體血液中達到穩定的濃度,這個時候才產生最有療效的作用。如果偶爾一兩天忘記服藥了,這個時候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緩慢下降(根據藥物半衰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會馬上降低到0,因此感覺上強迫症狀並不會馬上加重,這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連續停藥幾天,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下降為0了,就會導致症狀反覆,一般情況下會更嚴重。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停藥,即使要停也要很緩慢地逐步停藥,讓身體有個充分的適應過程。

Q:採用森田療法去轉移注意力,算不算一種逃避?

A:

這要看你怎麼看,你可以看做是一種治療方法,也可以看做是一種逃避。所謂逃避,所指的就是不去正面對抗它,這就算逃避。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人無法去正面對抗的。比如你發燒了,你說吃藥算不算一種逃避呢?如果不逃避,正面對抗,不吃藥,你的機體免疫力已經被破壞了,陰陽已經打破了,恢復不了了,那麼你正面對抗就只有越來越嚴重甚至死亡。所以就得藉助外力。再比如,下大雨了,你打傘算一種逃避嗎?如果不“逃避”,那麼你就只能淋得渾身溼透最終大病一場。所以其實轉移注意力就是一種治療方法而已,只不過不是藥物治療,是行為治療,不是逃避,而是積極地採取有效的方法去對付它。

——————(分割線)——————

Q:症狀來了的時候,應該是馬上不管它,去“為所當為”。但在這之前,可不可以先給自己說一些正面的話呢?

A:

可以的。這

不僅是可以,而且是必須的

。當你突然發現自己又開始思考一些強迫性的問題、或者做一些強迫性的動作的時候,應該馬上停下來,這是毫無疑問的。然後你

可以對自己進行一些安撫和鼓勵

,然後再馬上轉移注意力去做當時在做的事。

比如,你可以對自己說:

這樣想是沒有意義的(不需要這樣去想);不想這些問題我也一樣的活得好好的,而且更好;這種擔心不會發生,我是過度擔心了,你看其他人沒有這個擔心也活得好好的;即使發生這種事情,也沒有什麼可怕,是我自己把它想嚴重了;什麼事都是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那麼認真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GAME而已,何必那麼嚴肅呢?不如輕輕鬆鬆地活!這個是症狀而已,它的內容並不是真實的,是一種病而已;如果我現在不停下來,我就會一輩子都受它的折磨,所以要勇敢點!……

上面只是舉的幾個栗子。知友們

可以尋找對自己最有效、最管用的那幾句話

(就是自己聽了心裡一下就會放鬆很多的話),然後在停下強迫性思考(動作)後,在心裡對自己說一遍,然後再馬上轉移注意力去“為所當為”。

這樣做的好處

,一是由於說了這幾句話(特別是使你安心的話),心裡的不舒服就要少很多,這樣為所當為的時候心裡就不會那麼難受,症狀也會很快過去;二是你反覆這樣說的話,

最終潛意識就慢慢地聽進去了

,就真的覺得你所擔心的那些事情沒什麼嚴重的了,你就逐漸不會那麼介意那些事情了,從而使強迫症從根本上好轉。

需要注意的是:

對自己說完這些話之後,要馬上轉移注意力去為所當為。

千萬別又陷進說這種話的強迫裡面去。有的人說了這幾句話之後,感覺心裡要舒服些。但是下次說的時候又覺得沒上次那麼舒服,然後就一直在那兒念這幾句話,直到心裡舒服了才未知。其實這就是又陷進這個強迫裡去了。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馬上stop!馬上去為所當為。

Q:“為所當為”不就是做正在做的事情嗎?但我正在做的就是在思考那些無意義的問題呀!

A:

這裡是對為所當為產生的一種誤解。所謂為所當為的那個事,是指發生強迫症狀的時候正在做的事。因為不論你多嚴重,強迫症狀也不是每秒鐘都在發作,總是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本來好好的突然它就來了。“為所當為”所指的“當為”,就是指症狀來的時候你正在做的事。

比如你正在看電視,突然想起了什麼,然後症狀就來了。這時候你就會逐漸慢慢地去思考那些問題,其實都沒注意電視上演的是什麼了。為所當為就是說你馬上停下來,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電視上來(帶著心裡的不舒服),然後集中精力看電視,過一會兒(大約幾分鐘),不舒服就沒了。當然,如果你在看書,就繼續集中精力看書;如果在打遊戲,就繼續集中精力打遊戲,等等。

那如果你當時什麼都沒做呢?那就最好馬上去找一件事情做,來轉移注意力。比如馬上站起來出去走走,馬上去專心看一個公眾號等等。

——————(分割線)——————

擴充套件閱讀:

專欄:

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治療

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治療

文章:

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一:強迫症需要服藥治療嗎(一)?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一:強迫症需要服藥治療嗎(一)?

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一:強迫症需要服藥治療嗎(二)?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一:強迫症需要服藥治療嗎(二)?

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二:怎樣用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一)順其自然——森田療法的基礎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二:怎樣用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一)順其自然——森田療法的基礎

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二:怎樣用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二)為所當為——森田療法實施的關鍵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二:怎樣用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二)為所當為——森田療法實施的關鍵

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二:怎樣用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三)森田療法的常見誤解和問題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二:怎樣用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三)森田療法的常見誤解和問題

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三:怎樣判斷是否是強迫性思維(行為)?怎樣區分強迫與焦慮?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系列問答之三:怎樣判斷是否是強迫性思維(行為)?怎樣區分強迫與焦慮?

強迫症患者怎樣“帶著症狀生活”?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患者怎樣“帶著症狀生活”?

強迫症系列問答之四:覺得得了強迫症丟人,有病恥感怎麼辦?

村上樹樹825:強迫症系列問答之四:覺得得了強迫症丟人,有病恥感怎麼辦?

影片:

為什麼藥物能夠治療強迫症等神經症?

想服藥治療強迫症但是害怕藥物的副作用怎麼辦

強迫症什麼情況下需要服藥治療?服藥有哪些注意事項?

怎樣判斷是否是強迫性思維?怎麼區分強迫和焦慮?

森田療法順其自然的第一層含義:對症狀的內容順其自然

森田療法“順其自然”的第二層含義:對症狀的“出現”順其自然

覺得得了強迫症丟人,有病恥感怎麼辦?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楊泳波2020-09-28 14:45:40

她經常在網上搜最強力的消毒洗滌劑,每天用它們不停地擦洗,強烈的刺激氣味,嗆得她得了哮喘,手也洗得一層層地掉皮,但是她就是停不下來。

導致強迫症的原因,每個人都不一樣,5 年前曾經有一個人來找我諮詢,希望她的療愈經歷能夠幫助一些有類似情況的朋友。

大概是兩年前左右吧,唐婉突然開始關注起病菌的存在了,她越想越覺得病菌無處不在,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接觸到病菌後,就會傳到自己身上,傳到身上就會生病,生病就會死人的。

然後,她的注意力就越來越聚焦在病菌上了。

從此以後,在上班的公交、地鐵上,她會聯想到,她手扶的地方,或者坐的座位上,不能排除有攜帶某種病菌的人曾經也扶過或者坐過;

她走的路上,也不排除有攜帶某種病菌的人曾經走過,甚至吐過痰,她的鞋踩上就會帶回家;

她乘坐的電梯,也不能排除攜帶某種病菌的人也曾經乘坐過,電梯裡的按鈕那些人可能觸控過。

總之,她可能接觸到的地方,都與病菌扯上了關聯,每一處都會使她細思極恐,她越來越不能確定到底哪裡才是安全的了。

於是,在通勤的公交車和地鐵裡,她會讓自己儘量減少依靠和碰觸,到了辦公室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非常仔細地洗手,桌子也是反覆地擦了又擦。

下班回到家,在門口就先把外衣和鞋子小心地脫下來,包在一個大塑膠袋裡,薄的外衣會小心地拿到衛生間去,每天用強力的消毒洗衣液洗。

厚的外衣就要小心地掛起來噴灑消毒劑,並反覆通風晾曬。這樣的話,好衣服肯定就不敢買了,因為這麼個洗法的話,都得洗壞了。

在家裡,只要有時間,她就會不停地用強力消毒液各處擦洗。

她說,她經常在網上搜最強力的消毒洗滌劑,一瓶一瓶地買回來,每天用它們不停地擦洗,那強烈的刺激氣味,嗆得她得了哮喘,手也洗得一層層地掉皮,但是她就是停不下來。

這兩年來,她每天心裡想著病菌的事情,時刻盯著病菌這件事情,不停地擦洗、消毒,其它事情都沒太有心思去好好做了。

而且,每一次出一趟門,就得處處小心,因為怕沾染病菌而焦慮,回家後還得消毒、洗衣服,一大堆的麻煩事,所以,她沒事儘量不出門,當然,也儘可能不讓別人進自己家門。

她的孩子還小,正是渴望戶外活動的時候,她心裡很矛盾,後來乾脆把帶孩子出去玩的事情,全都交給老公去做。

同事和家裡人都勸她,不用那麼神經過敏,大家都是這麼過的,一般都不會有事的,但是她的那套說辭,確實邏輯非常嚴密,沒有人能說服她,是啊,誰能確保就是沒有病菌呢。

其實,她也不是不明白,自己儘管邏輯上沒有問題,但是確實太神經過敏了,過去那麼多年自己都是跟別人一樣的,也沒出現什麼問題,再說身邊的人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出現問題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再說,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各種病菌和細菌,病菌和細菌本身就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哪裡躲得開?人主要是靠自己的抵抗力活著的。

這些道理她都懂,她也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狀態。

有時候,她也覺得自己很荒唐、很滑稽,大好的年華,不幹點正事,天天為這些莫名其妙的事所纏繞,神經還時刻緊繃著,焦慮得不行,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這麼去想,這麼去做。

最近,她的父母要過來幫她帶孩子,她怕父母看到她這個樣子會罵她,跟她生氣,於是,就想看看能不能解決一下,而且目前這個樣子,使自己的身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能總這麼下去。

聽著她的講述,我感覺到她強迫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不安全感,裡面有一種擔心和恐懼,而且這種擔心指向了人的生命安全。

可她到底在恐懼什麼呢?

我跟她聊了聊成長經歷,她說她從小就比較乖巧懂事,也很要強,學習從來都是第一名,而且要比第二名高出一大截子來。

這時候,我問了她一句:「你在比別人高出一大截子的時候,心裡才會踏實嗎?」

她想了想,說:「嗯,也就踏實一會兒吧。」

我問:「為什麼?」

她說:「因為,接下來我馬上就開始擔心,這次是考第一了,那下次考試我還能不能保持第一呢?所以,還是不能放鬆下來。」

我又問她:「你小時候,父母對你有要求嗎?」

她說:「沒有,父母對我非常寬鬆,對我也很好,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

我又問:「你有過離開父母的經歷嗎?」

她說:「從來沒有,我一直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

我心裡犯嘀咕了,一個孩子為什麼要這麼要強呢?

而且這個要強不是爭強好勝,非要勝過別人,而是一種危機感,而且這個危機感還很強烈,似乎只要自己不是最優秀的那一個的話,就會讓她有莫名的恐慌。

這種骨子裡的恐慌,其邏輯似乎是,如果我不夠好的話,有可能就要命了。

但是她剛才說父母對她很好,對她沒有過高的要求,也沒有過離開父母的經歷,那麼是不是在生命形成的初期就被「致命」地評判過呢?

因為我諮詢過很多這樣的案例,所以,一下子就想到了這裡。

於是,我突然問了她一句:「你母親懷你的時候,有過打胎的念頭嗎?」

她一愣,說:「老師,這事真會有影響嗎?」

我說:「有可能吧。」

她說:「我前邊已經有個姐姐了,我屬於我媽意外懷孕的,因為我姐姐還小,本來我父母不想馬上要孩子,都決定打胎了。

後來有個搞計劃生育的朋友跟我媽說,馬上要搞獨生子女計劃了,你好好考慮考慮吧,以後再想要孩子的話,可就沒機會了。

我父母回去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把我生下來了。可能是因為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覺得有點愧疚吧,我父母對我就特別的好。」

我腦子裡的思維邏輯開始運轉,一個父母一念之差就會險些沒命的孩子,這種恐懼感是出自孃胎的,是對死亡的恐懼,也是對別人評價的恐懼,因為她最初的生死,依賴於父母對她的評價——是否值得保留。

於是,她從有記憶開始,在沒有任何來自外界的壓力之下,她凡事都要盡力做到最好,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她特別看重別人對她的評價,以至於她只要不是那個最好的,就會產生莫名恐慌。

我曾經諮詢過不少的個案,對於在胎裡的經歷,胎兒有超強的感知力,能感知到它正在經歷的險境,甚至有人在催眠中進入到胎兒時期,呈現了胎兒對外界的全部感知。

於是,我腦子裡對她問題成因的大致脈絡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對她的性格也有了基本瞭解,並把這裡面的關係跟她做了交流,她表示能夠理解和接受。

她一直不知道自己那種莫名的恐慌感究竟來自何處,這種解釋感覺也說得通。

我建議用催眠來做治療,她同意了。

催眠進入很順利,開始是一個歐洲的景觀,三面環山,一面環海,風景優美,令人心曠神怡。

她走進一個宮殿一般的建築,裡面四周的牆上都是浮雕,她走近一看,又感覺似乎是一個浮雕的展覽大廳,她信步走著,一

使用 App 檢視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援在 App 中檢視

App 內檢視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于飛2020-11-30 16:08:25

很多朋友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強迫症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情感壓抑和焦慮。因為焦慮,才會反覆的思慮、求證和檢查;因為壓抑,才會出現一些不受控制的念頭和情緒。解決強迫症並不是要消除症狀,而是要解決背後的情感壓抑和焦慮問題。很可惜的是,絕大部分剛開始有強迫症的朋友,都會把強迫症狀當作自己痛苦的原因,認為只要消除了症狀,一切就都會好起來,而忽視了情感問題。可能要很長時間以後,才會意識到:症狀是無法被直接消除的,消除症狀是在掩蓋真正的問題,並且還會陷入越迴避越焦慮、越控制越失控、越對抗越嚴重的惡性迴圈。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

對於強迫症狀,是以理解和接納為主,認識到症狀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也無法被直接消除,而對症狀的迴避、控制與對抗,反而會加重症狀和原本的情感問題。對於強迫思維,嘗試做一名觀察者,想法就只是想法,與客觀現實無關,也不會在生活中產生任何實際的影響,觀察和允許想法,並和想法拉開距離,就像聽故事或看小說。對於強迫行為,以節制為主,減少實施強迫行為的次數,如果實在忍受不了了就去做,先理解和接納自己,而且要做就要認真的做,因為強迫行為是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唯一可以緩解焦慮的方式,那就不如充分的利用它。

對於情感壓抑的問題,可以嘗試與導致自己情感壓抑的人進行接觸與交流,瞭解對方、表達自己,徵求對方的理解和接納,以疏導自己的情感。如果實在找不到溝通的途徑和機會,那就只能先遠離ta。對於焦慮的問題,要看具體的焦慮內容,採取相應的措施。整體的方向是:直面讓自己擔憂的內容,並解決或放下ta。比如擔心自己會生病,那就直接想到最壞的結果,生了病又怎樣?最壞的可能性是什麼?自己是否可以承擔,如何應對?再就是透過強身健體、合理飲食、規律作息、放鬆身心等方式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其他對於犯錯、失敗的擔心,類似於此。

這篇文章只是提綱掣領,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思想觀念、情感需求和生活環境不一樣,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強迫症到底該怎麼治癒呢?神經症療愈站2021-07-09 15: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