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後,還會不會投胎到六道輪迴中?

有人說,明心見性並不是生死了了,並且還提出所謂草堂青禪師轉世為曾魯公,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之類流傳的公案,以此來證明明心見性與了了生死差得還很遠,明心見性了還會有生死。並根據《四料簡》來高淨土而謗禪門,究其實,這種說法是似是而非,且易令人誤入歧途。

我們先且不說以上公案是真是假,但我們首先要明白的就是,這一觀點給人導向一個誤區,就是把了生死與不受後有掛上鉤,把了生死與不再來世間劃上等號。以為了了生死了,就不再來世間了,要跟世間拜拜了,所謂“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這都是把化城當成寶所。

豈不知,真正明心見性徹了的人,真正大徹大悟,恰恰是已無生死可了,因為求生死不 可得故。亦無六道可得。因為六道皆如幻化。“迷時明明有六道,悟後空空無大千”, 對於真正徹見本性者言,所以也就談不上了不了生死的問題,更不會畏懼生死。生生死死恰如遊戲一般。哪裡會捨生死而求涅槃,舍煩惱而求清淨。

如果以這種知見來認定宗門的明心見性,則永劫不能見性,何以故,墮二乘故,不離邪知見故,《楞伽經》言:“無有佛涅槃,亦無有涅槃佛”,何故,涅槃生死本無實法,皆一體所化一心所現。若得如是知如是證,方得無有掛礙,於生死中得遊戲三昧。

《法華經》言:“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華嚴經十地品》言初地菩薩“了知我今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親近諸佛遠異生地近至智地。永斷一切墮險惡趣。與諸有情為依止處。近見諸佛住佛境界。入諸菩薩平等性中。舍離一切怖畏毛豎故生極喜。所以者何。唯諸佛子菩薩才證極喜地已。所有怖畏: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趣畏處。眾怯畏悉皆遠離。所以者何。由是菩薩離我想故”。初地菩薩尚已離於生死怖畏,況真能徹見心性者,難道還要希求了生死,希求不受後有?作此見者,誠不知心性為何物也。豈不聞,觀音菩薩以種種身分示現世間,或宰官身、或比丘身、或居士身、或長者身乃至妓女身,難道是觀音菩薩也未生死了了。

同時作為大乘佛法的基本導向,也不是要人證道果後就不再來這世間,恰相反,大乘菩薩就是要學會在這世間中捨身受身、摸爬滾打而無所畏懼。《華嚴經》言:“厭離煩惱,是菩薩魔業。”。《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雲:“希求無為是為魔業。厭離有為是為魔業。”趙州從諗禪師在南泉普願禪師處得法後問其師:“知有底人向甚麼處去?”普願禪師回答到“山前檀越家作一頭水牯牛去”,那就是要回到世間為眾生做牛做馬啊。南泉普願禪師即將順世,其第一座問言:“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禪師言:“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藥山惟儼禪師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正此之謂也。

如果以為明心見性了就不受後有而與世間說拜拜了,作此解者,真三世佛冤,迥同魔說,何故?違實相印故。所以,不能因為某某禪師什麼後身什麼的再回到世間,就以為明心見性不能生死了了。回到世間有什麼可怕的,釋迦佛當年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悟個什麼,不就是悟了這一著子嗎?佛陀從自證三昧中起而廣說三藏十二部,不也是為了這一著子嗎?哪怕是求往生淨土者,生淨土後在阿彌陀佛的悲願力攝持下於淨土中修行的目的,不也是為了這一著子嗎?又何以如此輕視此一悟呢,認為不是生死了了呢。難道要不受後有才叫生死了了?

見性後,還會不會投胎到六道輪迴中?

若真悟得本,即便還未能真正徹悟,未能完全清淨現業流識,只要能如實保任不失,也會如圭峰宗密禪師所言

“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

,況若真能大徹大悟者,能淨除現業流識,雖於世間捨生受身,而實非有生死來去也。那個要到山下作水牯牛去的南泉普願禪師示滅前告諸門人言:“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若真能在此會得,豁開正法眼藏,方真契宗門的意。

當然,若非真悟,只是於光影門頭得點什麼知解訊息以為是開悟,或得個什麼清淨境界,惺惺寂寂只認得個善惡不思以為開悟的,那又是另當別論了。知解訊息固不足論矣,即便是那個惺惺寂寂的善惡不思境界,外道亦有,何貴於此境以為悟呢。若如此即為開悟,則色界四禪天人入舍念清淨四禪之定,則皆是開悟之人也。故《法華經》言:“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以此境非佛道也。墮於此境,自然會如《四料簡》所謂“陰境忽現前,瞥爾隨它去。”此古德所開三滲漏中之“情滲漏”也。與宗門的破初參的開悟尚且差十萬八千里,更況究竟之徹悟。六祖一句“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上座本來面目”的路頭語,結果令多少迷人執路頭為到家,認指以為月,以為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本來面目。真是“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以此為開悟,乃至以此為大徹大悟之人,自然不會生死了了。古德有詩曰:“一兔橫身擋古道,蒼鷹一見便生擒,可憐獵犬無靈性,偏向枯樁境裡尋”,此類之人便是那無靈性的獵犬了。

所以,以所謂草堂青禪師轉世為曾魯公,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之類流傳的公案來認定宗門之明心見性非能了生死者,恰是自不識宗門的的之意,從而偏執一隅,塞人悟門。

豈不知禪為佛心,一切法皆不離此心而有。若真能了此心者,則法法皆從此心建立,乃至生死涅槃亦此心中之幻影也,本無來去相、生死相,認定不受後有才是生死了了,執著於不受後有相,皆是妄執夢幻泡影為實法,者不足以言宗門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