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兩個數學家的故事網友6c4f05c 2009-02-09

華羅庚:一天,老師出了道“物不知其數”的算題。老師說,這是《孫子算經》中一道有名的算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23!”老師的話音剛落,華羅庚的答案就脫口而出。當時華羅庚並未學過《孫子算經》,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餘數都是二,此數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餘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數。”華羅庚不承認自己是天才。

阿基米德:有一次,阿基米德的鄰居的兒子詹利到阿基米德家的小院子玩耍。詹利很調皮,也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孩子。

詹利仰起通紅的小臉說:“阿基米德叔叔,我可以用你圓圓的柱於作教堂的立柱嗎?”“可以。”阿基米德說。 小詹利把這個圓柱立好後,按照教堂門前柱子的模型,準備在柱子上加上一個圓球。他找到一個圓柱,由於它的直徑和圓柱體的直徑和高正好相等,所以球“撲通”一下掉入圓柱體內,倒不出來了。於是,詹利大聲喊叫阿基米德,當阿基米德看到這一情況後,思索著:圓柱體的高度和直徑相等,恰好嵌入的球體不就是圓柱體的內接球體嗎? 但是怎樣才能確定圓球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呢?這時小詹利端來了一盆水說:“對不起,阿基米德叔叔,讓我用水來給圓球沖洗一下,它會更乾淨的。”阿基米德眼睛一亮,抱著小詹利,慈愛地說:“謝謝你,小詹利,你幫助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阿基米德把水倒進圓柱體,又把內接球放進去;再把球取出來,量量剩餘的水有多少;然後再把圓柱體的水加滿,再量量圓柱體到底能裝多少水。

這樣反覆倒來倒去的測試,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奇蹟:內接球的體積,恰好等於外包的圓柱體的容量的三分之二。 他欣喜若狂,記住了這一不平凡的發現:圓柱體和它內接球體的比例,或兩者之間的關係,是3∶2。

他為這個不平凡的發現而自豪,他囑咐後人,將一個有內接球體的圓柱體圖案,刻在他的墓碑上作為墓誌銘。

教我兩個數學家的故事百變法師 2009-02-07

福建閩候人。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裡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

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痴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

。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裡,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裡,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

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佈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麼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

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教我兩個數學家的故事575947419 2009-02-07

1、丘成桐(Shing—tung Yau)

丘成桐博士為國際著名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2年由於他在幾何方面的傑出工作,獲得了菲爾茨獎(被稱之為數學的諾貝爾獎)。1994年,獲得了瑞典皇家學員頒發的國際上著名的克雷福德獎 (Clifford)。199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

丘成桐博士在科研方面做出了傑出的成就,贏得了許多榮譽。更為可貴的是,他十分關注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並將其同自己的科研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多年來,一直運用他在國際上的影響和活動能力,協同各方面力量,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了大量的工作。

2、祖沖之

法國巴黎的「發現宮」科學博物館中友祖沖之的大名與他所發現的圓周率值並列。他曾經算出月球繞地球一週為時27。21223日,與現代公認的27。21222日,在那個時代能有那麼偉大的成就,實在讓人佩服,難怪西方科學家把月球上許多「火山口」中的一個命名為「祖沖之」。

而即使在社會主義共產國家「老大哥」蘇俄,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禮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世界各國著名的科學家肖像中,也有中國的祖沖之和李時珍,祖氏有那麼傑出的表現,我們不能不對他稍有認識。

3、陶哲軒

1975年7月15日,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長子。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的華裔數學家,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其於199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UCLA,24歲時便被UCLA聘為正教授。

4 尤拉

尤拉(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 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Basel)城,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

尤拉是科學史上最多產的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據統計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其中分析、代數、數論佔40%,幾何佔18%,物理和力學佔28%,天文學佔11%,彈道學、航海學、建築學等佔3%,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19世紀偉大數學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說:“研究尤拉的著作永遠是瞭解數學的最好方法。”

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並且不幸右眼失明瞭,這時他才28歲。1741年尤拉應普魯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擔任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直到1766年,後來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誠懇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沒有多久,左眼視力衰退,最後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災殃及尤拉住宅,帶病而失明的64歲的尤拉被圍困在大火中,雖然他被別人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他的書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為灰燼了。

沉重的打擊,仍然沒有使尤拉倒下,他發誓要把損失奪回來。在他完全失明之前,還能朦朧地看見東西,他抓緊這最後的時刻,在一塊大黑板上疾書他發現的公式,然後口述其內容,由他的學生特別是大兒子A·尤拉(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筆錄。尤拉完全失明以後,仍然以驚人的毅力與黑暗搏鬥,憑著記憶和心算進行研究,直到逝世,竟達17年之久。

尤拉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見的,他能夠複述年青時代筆記的內容,心算並不限於簡單的運算,高等數學一樣可以用心算去完成。

尤拉的風格是很高的,拉格朗從19歲起和尤拉通訊,討論等周問題的一般解法,這引起變分法的誕生。等周問題是尤拉多年來苦心考慮的問題,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尤拉的熱烈讚揚,尤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後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尤拉為了慶祝他計算氣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請朋友們吃飯,那時天王星剛發現不久,尤拉寫出了計算天王星軌道的要領,還和他的孫子逗笑,喝完茶後,突然疾病發作,菸斗從手中落下,口裡喃喃地說:“我死了”,尤拉終於“停止了生命和計算”。

教我兩個數學家的故事網友1c83b12bed0 2009-02-07

353是一個人他想加三位數等於500?看見了一個147哦~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