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19-11-11 07:49:00

張議潮與他的歸義軍(10)——曹氏歸義軍時期的左右逢源!

公元910年(後梁開平四年),歸義軍節度使

張承奉

(張議潮的孫子),在沙州創立

“西漢金山國”

,並自稱

“白衣天子”

《新舊五代史 • 吐蕃傳》對此記載為“沙州,梁開平中,由節度使張承奉,自號金山白衣天子”。

此時,沙州政權雖號稱

“繼五涼之中興,擁八州之勝地”

,但其所能控制的區域,已僅限於

瓜、沙

二州,和

紫亭、懸泉、雍眼、石城、常樂、新城

等區區六鎮而已,治下人口已不過百萬。

位於東方的甘州回鶻和位於西部的

高昌回鶻

(西州回鶻),早就對沙州政權形成了緊密合圍的態勢。

公元911年,在甘州回鶻的打擊下,張承奉的西漢金山國無力抵抗,被迫向回鶻稱臣。

兩國約為父子之國,

“可汗是父,天子是子”

“西漢金山國”和“白衣天子”也降格為“西漢敦煌國”和“敦煌王”,成了甘州回鶻可汗的兒皇帝。

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張承奉去世,歷經67年的沙州張氏政權終結。

曹議金接管了沙州的統治權,並廢除“西漢敦煌國”,恢復了歸義軍稱號,自稱為歸義軍節度使,史稱“曹氏歸義軍”。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一、沙州權利的和平交接

後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

曹議金

(仁貴)接替

張承奉

的位置,成了沙州歸義軍政權的實際領導人。

關於沙州張氏政權和曹氏政權是如何交接的,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幾點:

第一、

張氏沒有絕嗣

,敦煌文獻中曾有

張承奉

冊立太子的記載;

第二、

政權交接沒有發生流血事件

,在曹氏掌權期間,張氏後人依舊在沙州政權中任職;

第三、作為敦煌國的父國甘州回鶻沒有表示異議,並且在

曹議金

廢除敦煌國改稱歸義軍後,甘州回鶻依舊是默許的態度;

第四、

沙州百姓對於權力交接反應平靜

,沙州社會生活基本保持了穩定。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敦煌壁畫中的曹議金

那麼,這次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權力和平交接是如何實現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

曹議金

和他的家族吧。

曹議金自稱為

毫州

(憔郡,今安徽毫縣,也就是

曹操

的同鄉)的漢人,在敦煌抄本

《曹良才畫像贊》

中寫到:

“公乃毫州鼎族。因官停徹流沙,憔郡高原任職。”

但對於這種自稱,學者多有質疑。因為在河西曹姓多為粟特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西域昭武九姓

粟特曹氏出身於

撒馬爾罕

東北的曹國,移居中原後,以國為姓,改姓曹,這是敦煌曹氏的主要組成部分。

而漢地曹氏在河西反倒宗族不顯,從其家族溯源亦可以看出,吐蕃時期曹氏,地位比較低下,多為部落百姓,或是寺戶。只有極少數的曹氏人物,擠入了吐蕃僧界的上層。

張氏歸義軍前期,沙州曹氏的地位尚屬低微,在政界沒有出現重要人物。而到張氏統治後期,曹姓人物迅速崛起,升至上層。

公元895年(乾寧二年),曹氏已有擔任兵馬使的記錄。

其中,

曹光進

張淮深

統治末期曾擔任過

衙前兵馬使

張承奉

親政後,

曹光嗣

任職

都押衙

,已成為

張承奉

政權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位高權重。

曹光進

曹光嗣

當為兄弟,兩人同時出任

張承奉

幕府中押衙之職,且

曹光嗣

為都押衙,總掌衙內事務,反映出曹氏家族勢力在

張承奉

時期的崛起。

雖然曹氏家族門望較低,但透過軍功起家,經過不斷的奮鬥,到

張承奉

時期,已是門庭高廣,並被任命為

懸泉鎮遏使行玉門軍使

到金山國末期,

曹議金

已出任

沙州長史

,具備了從張氏手中奪取節度使權位的能力。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在曹氏奮鬥上升的過程中,其家族還透過不斷與其他豪門通婚來提升自己的勢力。

有明確記載的姻親關係,便包括沙州的

張氏

索氏

曹議金

自己便是

索勳

的女婿。

即便沙州曹氏透過種種途徑不斷提升家族勢力,但作為執政的基礎來說,卻依舊稍顯不足。

考慮到沙州粟特人,在曹氏執政時期毫無保留的支援,

曹議金的家族為粟特族裔的可能性較大

。而其自稱為漢地大姓,顯然也是為了得到漢族的擁護。

這種冒用漢族郡望的做法,在沙州粟特人中間,早就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擁有漢族和粟特人的支援,再加上自身的政治資源,沙州曹氏已具備了代替張氏的政治基礎。

我們之前曾提到過,對於一個實力有限的綠洲小國,在國際關係中左右逢源的能力才是立國之本。

很顯然,

曹議金

張承奉

更精於此道。

在沙州權力交替之前,他是否與

甘州回鶻

存有交易,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之後回鶻的表現來看,二者之間肯定存有某種默契,或者甘州回鶻乾脆就是支援他的力量。

畢竟,我們以確知

甘州回鶻

張承奉

之間的關係,實在談不上和睦。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敦煌壁畫裡的曹議金和回鶻公主

二、曹議金的左右逢源

曹議金

掌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遣使甘州回鶻,並迅速迎娶了回鶻

天睦可汗

的女兒為正妻。

隨後,他透過甘州遣使中原,但使臣在涼州遭到溫末部落的劫掠無功而返。

公元918年(後梁貞明四年),

曹議金

再次遣使中原,使節隨身攜帶著他給

甘州可汗

涼州僕射

的親筆信函,請求二者給予放行。

最終,在二人的協助下,使臣到達

後梁

,得到了後梁政權的封贈。

曹議金

為此在莫高窟建大型洞窟(98窟)來慶賀,正是透過98窟內供養人的排列順序,我們得知

回鶻公主

是他的第一夫人,

拒鹿索氏

是第二夫人,

廣平宋氏

是第三夫人。

因此至遲在918年前,

曹議金

甘州回鶻

已確立了姻親關係,父子之國的關係應該依舊保留。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遠嫁於闐的曹氏公主

向東修睦了與甘州回鶻的關係後,曹氏又與吐谷渾人

慕容歸盈

結為姻親。

慕容歸盈

曾出任

瓜州刺史

長達20多年,有力地支援了沙州曹氏政權。隨後,

曹議金

還將女兒嫁與

于闐國王李聖天

,李聖天與曹氏所生的太子

從德

,自孩提時期便留居沙州,直至其長大成人後,才回國即位,可見兩國關係的親密。

沙州曹氏政權在其統治過程中,持續奉行姻親外交政策,世代與

于闐

甘州

通婚,結成同盟。

正是透過政治聯姻的手段,使曹氏歸義軍長達122年的統治,保持了基本穩定。

直到公元1036年(北宋仁宗,景佑三年),才被迅速崛起的西夏國王

李元昊

終結。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曹議金的女婿——于闐國王李聖天

三、與回鶻鬥而不破的關係

雖然在曹氏歸義軍初期,為得到甘州回鶻的支援,可謂不遺餘力。

但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含情脈脈,考量的只有利益多寡和拳頭大小。

大約在公元925—928年期間(後唐天成年間),甘州回鶻爆發爭權內亂,曹議金趁機出兵攻擊

甘州

歸義軍對甘州回鶻的這次進攻,史籍上沒有準確的年代記載,只能憑藉部分儲存在敦煌的贊文和詩歌加以推定。

但歸義軍出兵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打破因

甘州回鶻

的封鎖,而

“數年閉塞東路”

,保持向東與中原的道路暢通。

在敦煌贊文中有

“今遇明王利化”

的詞句,估計曹氏歸義軍與後唐王朝(這時後梁朱氏王朝已經覆滅),可能存在朝覲關係。但這種聯絡關係,因回鶻割據甘州而受阻。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因此,

曹議金

借甘州內亂之機,以號稱“十萬之眾”出兵。

當然所謂“十萬之眾”也就是號稱而已,當時歸義軍轄區不過

二州和

紫亭

懸泉

雍眼

石城

常樂

新城

等區區六鎮,人口不過百萬,如何湊得出十萬大軍?

而且,從戰爭的結果也能看出,歸義軍的戰爭能力,遠遠達不到“十萬”的量級。

此戰的第一階段是攻打

酒泉

,大將

渾子盈

戰死城下,歸義軍雖出師不利,但也攻到了甘州回鶻的心臟

張掖

城下。

雖然很多資料都聲稱,曹氏歸義軍收復了

二州。

但其實,甘州回鶻政權依舊存在。

所以,或者說歸義軍取得了全面勝勢,但沒有佔據甘州城,似乎更為合適。

戰爭的結果,似乎是歸義軍打通了河西舊路。

據敦煌文書稱:

“漢路當日無停滯,這回來往亦無虞”

,並將之前的父子之國關係,逆轉為曹氏為父、甘州可汗為子的新格局。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敦煌壁畫中回鶻供養人的形象

但一次戰爭的勝利,並不能從根本上逆轉“回鶻強歸義弱”的局面。這從

曹議金

出兵甘州後,回鶻夫人的地位沒有任何動搖,可見一斑。

甚至,他在935年去世後,三個兒子相繼執政,都把這位回鶻夫人奉為

“國母天公主”

即便曹氏歸義如此迎奉,回鶻人在河西道途上的劫掠,仍舊不斷髮生。為此,雙方曾進行過多次交涉,這在敦煌

《曹元忠致甘州可汗狀》

《丁卯年正月廿四日甘州使頭閻物成去時書本》

等文書中皆有記載。

曹元德

曹元深

(曹議金之子)時期,曾發生回鶻劫殺歸義軍貢使

梁幸德

的事件,並再次阻斷了通向中原的道路。這導致雙方關係,一度極其緊張。

這些文獻的記載都反映出,歸義軍在與甘州回鶻的競爭中,甘州回鶻一直佔據上風,而歸義軍則基本處於妥協的守勢。

雖然兩方的關係長期陰晴不定,但從張氏晚期的父子之國,到

曹議金

時期的逆轉,再到其子

曹元德

時期約為兄弟之國。

曹氏政權一直奉行的聯姻政策,顯然是取了實效。

雖然依舊不斷受到回鶻的打壓,但這種柔和的政治手段,保證了沙州政權的獨立性,最起碼是名義上的獨立性。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北宋初年,河西走廊的割據形勢

四、歸義軍各階段與中原的關係

在整個歸義軍的歷史中,經歷了

晚唐

五代

宋初

三個時段。

在晚唐時期,歸義軍本是唐朝設立的一個軍鎮,雖然位於中原王朝

“王命所不及”

的西北一隅,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但名義上依舊是唐王朝的臣屬。

到了五代時期,雖然還稱作歸義軍,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地方王國。

這一時期,歸義軍在漢地史籍中的記載,新舊

《五代史》

上附著於

《吐蓄傳》

中,

《宋史》

則乾脆就放在了

《外國傳》

裡。

可見此時,已經沒有人將歸義軍認做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沙州政權甚至一度被稱為

“沙州回鶻”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

由於沙州東西均被回鶻環抱,造成了在政治必須要和回鶻保持一致,這從沙州對中原王朝覲見上,可以看出端倪。

沙州的朝貢使總是與甘州使節結伴同行,在五代史中就記載著

“至唐莊宗時,回鶻來朝。沙州留使曹議金,亦遣使附回鶻以來。”

到宋初也是如此,而後回鶻曾中斷了與北宋的朝覲關係,轉而向遼國朝覲,沙州使臣也就絕跡宋朝。

等到遼國勢力開始侵襲河西,回鶻又聯合北宋抵抗遼國,回鶻和沙州歸義軍的使臣再次出現在北宋都城。

可見,回鶻和歸義軍的政治聯盟關係長期存在。

參考書目:

《沙州政權與回鶻擴張》_楊聖敏;

《敦煌曹氏族屬與曹氏歸義軍政權》_馮培紅;

《張氏曹氏歸義軍政權的胡漢聯姻》_鄭炳林;

《敦煌歸義軍曹氏統治者為粟特後裔說》_榮新江;

《 歸義軍晚期的回鶻化與沙州回鶻政權》_陸慶夫;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內容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曹議金何為能取代張議潮的後裔,成為歸義軍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