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史論集》代前言,陳述主編《遼金史論集》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自公元十世紀以來,遼金在祖國近一千年的歷史裡,佔了三百多年。地域雖是半壁,但影響深遠。當時的許多史實,對今天有直接間接的關聯。讓我們簡單介紹遼金在祖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學會集刊的緒引。

  一、遼金是祖國曆史上的兩個重要朝代。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各民族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大家庭。包括漢族在內共有五十多個民族,分佈在祖國各地。這五十多個民族,都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也都是源遠流長,對祖國曆史文化有過光輝貢獻的。

在歷史記錄中出現過的民族,如東胡、烏桓、鮮卑……在以後的朝代裡不見了,不是他們沒有留下後人,是史書裡改用了別的名稱(包括自稱、他稱),或是分散在其他各族了。這些分化、結合等變化過程,屬於民族史研究的課題,也是中國通史的重要內容。

十至十三世紀在祖國北方,以契丹、女真為主建立過遼(907—1125)、金(1115—1234)朝廷,遼金是祖國曆史上的兩個重要朝代。

契丹源於東胡、鮮卑,以後分散在漢、蒙、滿等族,就現在的瞭解,儲存契丹傳統更多的是達斡爾族。達斡爾人供奉的庫烈兒佛,就是遼亡不肯降金的契丹首領。

女真源於肅慎、靺鞨,以後有的分散在漢族、蒙族,而直接承襲女真的是滿族。今天滿族姓富的,在清朝稱富察氏,就是《金史》記載的蒲察氏,在當時是很重要的一個大姓。金皇族完顏氏(當時有改譯姓王的),清朝仍稱完顏氏。今天滿族的王姓、汪姓就是金朝、清朝的完顏氏。

我們不是說達斡爾族沒有契丹以外的成分,滿族沒有非女真的人,正如他們也有分散在漢族或其他兄弟民族裡那樣,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不斷地吸收過本族以外的成分。全國各地特別是華北地帶,在漢人張、王、李、趙、劉姓裡邊,有契丹、女真族的後人,現今雲南龍陵、保山等縣有蔣姓,故老相傳,本姓來自耶律氏。可能他們的先輩是契丹人,元代隨蒙古軍南征,就在那裡屯戍,一直住下來的。在北方的就不用多說了。

為什麼說遼金是祖國曆史上的重要朝代呢?

契丹和後梁太祖朱溫同年開國,遼金兩朝和五代兩宋南北相峙三百多年,遼金在經濟文化上雖有落後的一面,但在軍事、政治上卻長期佔優勢地位。就當時實際情況看,可以說遼金是中國史上的第二次北朝,對於祖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是民族融合、經濟文化的互動影響和發展前進,起著極其重要的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朝人修遼金史,也是把它們擺在正史行列裡處理的;宋朝亡了,又把宋史加入,修遼、金、宋三史。

平常說“唐宋元明清”,那只是習慣上代表時間的順序,並不是說歷史上沒有遼金這兩個朝代。也不表明這兩個朝代不重要。恰恰相反,這兩個朝代在祖國曆史上就一些關鍵性的變動和承前啟後的意義說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說遼金和五代兩宋是分立的,若說遼金是割據政權,就不夠恰當。唐朝人對南北朝就直接寫《南史》、《北史》,不區別誰是割據政權。唐朝人的態度比較公允。遼金是祖國曆史上又一次的北朝。當時南北雙方都是用南朝、北朝相互稱呼的。

石敬塘後晉,劉崇北漢,都受遼卵翼,不用說。趙宋開國,實際上是由於抗遼的兵力,沒有周世宗的振作抗遼,哪裡來“黃袍加身”。王安石變法,當然屬於宋朝內政,但各項政策的總要求,則無一不是面向北方的。這在當時宋廷的君臣討論對答中,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我們要縱觀祖國大地幾千年歷史程序中的轉折,就不能放鬆對於遼金的注意。

元明清直接承襲宋遼金,清入關前還自稱“後金’。

所以說遼金在祖國曆史上是兩個重要的朝代,也屬於變動較大的階段,在某些意義上可以說是劃時代的變動。遼金三百年是祖國幾千年歷史上很重要的三百年。

  二、遼金三百年中祖國曆史發生的重大變化。

在這三百年期間,祖國曆史發生過很大變化,最顯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草原上建置城寨,溝通了長城南北。

遼代開國初期,在草地上建立城寨,安置據點,形成新興的聚落。這些新興聚落,給祖國北方大草原帶來了定居的農業戶口,這一道新的曙光改變了草原面貌。略微後一點,他們在長城以南,又設立了馬城、遼城一類的聚落,就溝通長城南北,從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說起了積極促進作用。

遼金以前,北方草地和中原農業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遼金以後,差別縮小了,遼代當時,長城以外,向北去“封域雖長編戶少,隔山不見兩三家”(蘇頌《蘇魏公詩》),人煙稀少。向東北方面,也是人少,州縣少,“所謂州者,當契丹全盛時,但土城數十里,居民百家及官舍三數椽,不及中朝一小鎮,強名為州”(許亢宗《奉使行程錄》)。遼金以後,人口多了,州縣城鎮也多了。

現在除了我們保留的牧場草地,長城南北,可以說沒有什麼區別了。

應當說明,契丹是草原遊牧民族,中原漢地,屬於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小農業,遼代在草地開闢插花田,引進農藝技術,也運進糧食,對中原提供肉食(羊)和傳統小農業所需用的耕作動力(馬、牛)。女真族原來兼營以狩獵、採集、畜牧為主的原始農業,取代遼宋以後,很快適應了遼宋留下的較高的生產力水平。蒙古人進入中原以後,元太宗想把中原耕地變成牧場,遭到耶律楚材的反對,沒有實行,一直沿續到近代。遼金時期就有這樣重大的變化。我們這裡還應當補說一句,拓跋魏遷都洛陽時,曾經把石洛以西、河內以東黃河南北的千里耕地改成牧場,他們的試驗沒有成功。我們放眼祖國江山,從歷史長河來觀察祖國的農牧業和南北文化,遼金是一個重要時代。這個時代為祖國南北統一準備了條件,鋪平了道路,近一千年再沒有出現過分裂,因而也可以說,按歷史事實看,遼金之前屬一段,遼金之後屬又一段。宋遼金時期是祖國曆史上再一次的南北朝。也是歷史上一條分界線。

第二,開發建設了祖國東北、北方,穩定了祖國疆域。

漢唐在祖國曆史上屬於強盛的朝代,特別是唐朝,在東北、北方的威勢很盛,信譽很高,但統治政策,大體上是間接的,雖然設過黑水府、松漠都督府,但地方和中央的關係還比較鬆弛。在遼代就大大不同了。

宋遼雙方有過一段較長的和平分立。在這個分立期間,遼得以開發了北方、東北,大大增強了北方、東北各族人民對於祖國中央的向心力,對於穩定祖國疆域,直接起積極作用。如遼代在五國部、烏古迪烈部設節度使試行改土歸流。(統和初年,耶律延寧在烏古節度使任內“路不拾遺,安人得眾”)金朝也幾次在烏第河流域招撫用兵。這為元、明、清在奴兒干地帶的統治,奠定了穩固基礎。明朝修建永寧寺,就是在遼金石幢的臺地上建立的。大石西遷,把中原的制度文化帶到西域,為元朝、清朝在西邊的開發建設作了準備。

由於南北和平,不僅遼金經營了北方、東北,宋也得以分出力量經營西南和海外交通,可見除了穩定祖國北方、東北疆域而外,對酉南和海外友好往來也起了間接促進作用,這都緊緊聯絡到近一千年的歷史。有些事對於今天來說,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第三,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承襲及其發展。

讓我們先就朝廷施政上的指導思想看,秦皇、漢武同是有為的帝王,他們的時代,同屬歷史上的鼎盛時代,但他們的設想和做法,概括講,無非是“西通西域,為斷匈奴之右臂;東滅朝鮮,為斷匈奴之左臂(《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這種想法的基礎和要求,可以總結為“蕃漢對等,保衛漢地”。

經過了魏晉南北朝以後,一直到唐太宗,局面開展了,視野放寬了,改變了思路,重新整理了施政的指導思想。實際是接受了拓跋魏、北齊、北周二百多年的歷史現實。新的指導思想,一反秦漢傳統政策。這次大轉變是一個持續了差不多兩個多世紀的歷史程序的結局。“兼包蕃漢,一視同仁”不是輕易得來的,而是經過了一段艱苦的歷程,有過慘痛的教訓。唐太宗對他的左右大臣說:“自古(帝王)皆貴中華(漢),賤夷狄(蕃),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通鑑·唐紀》貞觀廿一年五月)這個話是否已得落實,或落實到什麼程度,屬於另外問題,但唐太宗這個政策思想,直接影響到當時的施政方針是明顯的。唐太宗的蕃漢兼包、一視同仁的政策思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1。朝中文武臣工,特別是武臣,使用少數民族,不分彼此;

2。尊重民族地區傳統,不多直接干預。

唐朝這個施政方針的變動,在遼朝基本得到實現。也就是在前一次南北朝得到的教訓,在後一次北朝裡實現了。

遼或契丹在合併渤海(女真先輩建立的區域政權)之後,仍沿渤海舊制,設中臺省,置左、右、大、次四相,用渤海舊官和契丹人交叉起來擔任這四個職位。雖契丹人掌實權,但對渤海上層很尊重。在回鶻部落裡,仍用回鶻首領當首領,有的把契丹人安置進去任副職,有的不設契丹副職。其他具體措施也貫徹這種精神。總之,遼從建立朝廷,就是上接唐朝,金從建立朝廷,就是上接遼宋,諸如田賦稅收、用人考試等等基本沿前朝制度。

在遼金時期裡,不僅全套繼承前代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就連記錄朝廷活動的制度,如起居注、日曆、實錄、國史等等,也和以前朝代一樣,沒有中斷。在儲存當代朝廷檔案方面,也完成了承前啟後的任務。

  三、遼金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幾件具體事例。

前面我們是概括著講的,宏觀的。遼金為元明清積累了經驗,遼金是元明清大一統的孕育時期。這個時期的很多事連線著今天。若就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具體事例、具體細節作微觀的分析,更會發見遼金研究的現實意義。

首先,遼朝設官分南北,北面官治牧區,南面官治農區,因俗而治,分別按具體情況辦事,相容、平等(至少形式是平等的),起了安定團結的作用。金朝的禮樂政刑,往往因仍遼舊。特別在金初,沿襲遼朝也給以後留下了榜樣。

從遼金以後,北京作為京城建都。近一千年來,北京一直是全國政治中心,代替了以前那些古老的都城:長安、洛陽、汴梁。這是幾千年歷史上一個變動,這個變動,包含著許多歷史內容:軍事的、經濟的、文化傳統的。若不研究遼金史,怎麼認識這些歷史事實,怎麼理解這些歷史上的變動呢。我們今天的省,源於元朝的行中書省。元行中書省,則是沿襲金朝的行臺尚書省。

關於經濟方面,遼代由於農牧結合,出現定居放牧的萌芽,草地上透過插花田形式開展多種經營,在朝廷屬於生財有道,同時也豐富了人民的經濟生活。遼代在渤海灣沿岸製鹽,產量高,鹽價賤,向宋朝走私,一直牽制著宋朝的河北鹽政。從東北向北京運糧的海道是遼代開始的。今天的鞍山鐵礦,從遼金時代就開採過。

文化方面,遼金時代有的部門很有成就。金朝修的盧溝橋,現在不是還仍然作人行大道用麼!不僅建造結構表現當時科技水平,就是橋欄上雕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獅子四百八十五個,神態活現,不重複,是多麼精緻的藝術品。

河北宣化遼墓墓頂所繪的星象圖和遼代曆法,表明當時天文、歷算知識已經很高。遼金醫藥很出色,有一種麻醉劑,因當時常用杖笞刑罰,醫生們為解除其痛苦,發明一種受打不痛的藥丸(地龍丸),很受歡迎。詩人範中作詩說:“咬蠟誰知味最長,一杯水酒地龍香,年來紙價長安貴,不重新詩重藥方。”還有一種防凍劑,效果很好,今天還可以試驗臨床使用。金代名醫劉完素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在今天中醫學界或中西醫結合方面,都享有崇高的地位。金代數學上的成就,也屬於需要整理發掘的領域。

遼金建築,今天儲存的許多例項,如山西大同上、下華嚴寺,應縣木塔,河北薊縣獨樂寺,遼寧義縣奉國寺,都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蹟,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遼瓷燒製的工藝技術,更是常被人們稱說的。

遼版《大藏經》是精校本,其中加入了遼人作品,印刷技藝也很高,“紙薄字密”。有精裝本,有普及本,比宋藏(即開寶藏)優越很多。今天重印《大藏經》,當然要參考採用遼藏。

金代學者王若虛關於文、史、哲方面的若干論述,不論就內容或方法看,比起唐宋人的同類著作來,都可算作上品。在今天仍然值得作為文化遺產整理研究。女真人李直夫的雜劇,也算得上是出色的創作。

遼代的四旦二十八調,沿隋唐以來的龜茲七聲;遼代的大樂十聲,就是今天的大樂十字譜。不研究遼金,怎麼能懂得音樂方面的古今沿革?

  四、我們的任務。

我們只要把遼金在祖國曆史上的地位和現在的研究情況一比,就顯出了我們的任務很重。

長期以來,由於各種原因,遼金史研究沒有能得到應有的重視。遼金在中國通史中的比例,也不很相稱。就全國範圍說,遼金史研究的隊伍,比起別的斷代史來還顯得薄弱,這些現象都應儘快扭轉。

愛國主義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動力。我們要廣泛宣傳提倡愛國主義,振興中華。作為史學工作者來說,就應當作出歷史方面的貢獻。但是近年出版的通史包括知識性的讀物在內,並沒有能很好的滿足這一方面的要求。中學歷史掛圖三十八幅,配合中學課堂教學的,沒有遼金圖。有的高等院校歷史系,沒有遼金史的課。我們的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對祖國曆史的發展都做出過貢獻。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應當沿著這一方向加強工作。

社會上不少人對遼金的歷史知識,是由《楊家將》、《精忠傳》一類戲劇小說傳播的。作為古典文藝,我們可以從中瞭解這些作品反映的時代以及人們反抗民族壓迫的情緒和要求,就歷史事實說,則有不當,如將少數民族人物不加分析一律加以醜化就很不妥。我們有責任寫出科普讀物,向廣大讀者介紹遼金歷史的知識。而這項工作,目前尚待從頭作起。

遼金兩代在祖國曆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尤其對開發建設祖國邊疆顯得突出。我們今天的疆域是歷史上長期以來形成的。我們要加強邊疆史地的研究,其中從東北到西北這一遼闊地區的沿革,就是遼金史的重要內容。

近年遼金史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課題,有些國際學術會議,如在義大利舉行的中國法制史討論會(1981年8月)就有西德福赫伯教授(Herbert Franke)《金朝女真習慣法和漢人法律》、卡爾本格爾教授(Karl Bunger)《多民族社會中的中國遼朝法律情況》等論文。作為正常的學術交流,我們還應當進一步開展。

總之,我們要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細緻的研究遼金史上的各種問題,還要大力開展普及宣傳教育工作。我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開創新局面,作出新貢獻。

一九八三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