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之星》崔健的竭力,延伸的對音樂的思考,我想討論幾個問題?楊子虛2016-01-26 09:45:52

簡單粗暴的挨個回答

第一就是流行音樂,大部分人都是隻是會聽流行歌,而不會去欣賞各式各樣型別的音樂,造成中國音樂的流行音樂曲風大同小異,這個命題正確嗎?

正確,中國大眾對於音樂的需求非常非常非常的小。

一方面是因為

中國人從小到大接受的音樂教育非常的稀缺

(想想你上學的時候一週幾節音樂課吧,更不要提被語數外老師強行“代課”的那些,還有很多鄉村中學連一臺起碼的風琴都沒有,只能練練唱歌),自然對於音樂的需求很小,要求也很少。太高深的東西既聽不懂,也不需要。

另一方面

中國人的生存壓力太大了

,因為人多,競爭太激烈了,所以大部分人根本沒有心情停下來去思考享受音樂,而是被生活推動著奮力求生。俗話說飽暖才思淫慾,考慮到我們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一百年的初級階段,你體會體會吧。

第二就是流行音樂,應該如何去普及更多形式的音樂讓大眾去接受去認可,而不只侷限於部分人會聽街頭搖滾、金屬、朋克、後搖、迷幻,布魯斯,爵士、說唱、嘻

哈、電音舞曲、雷鬼、R&B、鄉村、民謠、拉丁、輕音樂、中國民樂(號子、戲劇、山歌、牧歌、高原、漁歌、舞蹈、少數民族特有音樂)等多種多樣性

的音樂呢?

對於中國的音樂從業者而言,沒必要。

流行音樂說到底是一種商品,

既然市場沒有需要,那自然不會有人求生產

,生產出來你又賣不掉,音樂人也要吃飯呀。

事實上你看看全世界的文化產業,大家都是一窩蜂的,什麼能掙錢就搞什麼。基本上就是什麼能賺錢,大家就做什麼咯。只不過西方人音樂的需求更高也更加離散,所以各種音樂都有生存土壤,國人的需求小,相對也比較集中,所以國內的音樂從業者肯定就扎堆做“神曲”去啦。

第三是假如你是一個音樂人,你會如何去打造你的音樂,是適應大眾市場的喧譁,還是特立獨行的風格,不在乎誰的看法,但有可能你會被餓死被迫轉行。

如果是要吃這碗飯的話,那就“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啊,或者就在吃飽了飯以後,再寫一些自己喜歡的歌咯。我一直覺得人是要懂得變通的,但是變通不代表在迎合中忘了自己的初心。

就好比我作為一個主播,我有時候也不得不做一些比較水的節目,因為我知道這些節目明確的目的就是漲粉的,但是吸來的粉,他們可能會去聽我真正想做的那些東西,那我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就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完成了嘛。

所謂“農村包圍城市”,也得是你先佔據了農村才行啊。

我感覺很多人,總是想搞個大新聞,但是實際上連腿都沒站穩就想搞那些高屋建瓴的東西,實在是太天真了。

關於《中國之星》崔健的竭力,延伸的對音樂的思考,我想討論幾個問題?匿名使用者2016-01-26 11:33:55

搖滾(樂手、樂迷)就有多高尚嗎?

理想主義可以讓人在一無所有的年代裡保持自尊,來和社會上的各種壓力抗衡並獲得道德上的優勢。但理想的內容是什麼?如果理想就是從奴隸進化到奴隸主,那麼大家也看到了,早期的、後來的很多搖滾樂手,都經歷了奴隸的反抗、成功、進入奴隸主文化的過程。如果要強調理想,就要審視那些搖滾樂代言人們哭著喊著地在要求些什麼——得到反搖滾的社會的承認=要求加入既得利益集團分一杯羹。理想是很私人的事情,卻成為對映到大眾身上的幌子。 真正的理想在於拒絕利益最大化,而把趣味最大化,無論如何要讓自己開心,不做重複的、沒有挑戰性的音樂。國外商業、傳統那麼發達(而且誰說發達的商業機制就是完善的?),還有90%的人不能靠音樂養活自己,憑什麼在中國就要求理想能養活自己?為什麼我們只盯著萬分之一的小康戶和暴發戶樂手?

對於欲做音樂的人,現在最需要的是腦子,原來的時候大家都在開荒,可以不用大腦,想種啥種啥,現在荒雖然沒盡開完,但進口食物十分方便了,再不想想自己在做什麼、能做什麼,看別人人又在做什麼,那隻能被時代拋棄。 還有就是多學、細學,很多人學了一點甚至這一點就只是皮毛,就開始捂住耳朵、拒絕變化,對學習物件偷工減料的模仿,只剩下表面的一點點特徵。 樂手們在技術提高的同時理念也需提高,很多玩自由即興的人還在留戀束縛。但理念不能被模仿,它可以理解和認同,但不能從形式上的細節扒過來。

關於《中國之星》崔健的竭力,延伸的對音樂的思考,我想討論幾個問題?襪子硬了2016-01-26 19:43:07

汪峰不就是一個成功的標本嘛好聽也流行也不失水準

關於《中國之星》崔健的竭力,延伸的對音樂的思考,我想討論幾個問題?Allen Li2016-02-04 15:09:10

第一個問題,是的。原因有很多。前面很多答案都提到“大環境”,那麼何謂大環境,我想,一是中國的人文環境,如老一輩對“戲子”的作踐和新一代應試教育的忽視,導致音樂在中國沒有被嚴肅欣賞的土壤;二是粗枝爛葉的綜藝和娛樂選秀節目氾濫、媒體對低水準音樂作品的過度推廣,導致大眾接觸不到音樂性強的優秀作品;三是國人的巨大生活壓力和城市節奏,使我們缺乏時間和空間聆聽音樂。

第二個問題,首先理解何謂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pop music,即當下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因此,若是回到17世紀,那巴洛克也是流行音樂。問題不成立。

但是是否向大眾推廣優秀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電視網路等媒介推廣,那麼這個鍋得由媒體來背。然而媒體也沒辦法,為了賺錢,吸引大眾,只能靠播放流行音樂歌曲。這實質上是一種惡性迴圈。

崔健作為一個在音樂方面頗有造詣的音樂人,自然想要擔負起對大眾音樂起導向的作用,他“竭力延伸對音樂的思考”,就是為了以綿薄之力提升大眾對音樂的審美和欣賞角度。

第三個問題,為了謀生,我一定會做大眾喜歡的流行音樂,但是我不會放棄創作和挖掘音樂,一個音樂人必須有他的靈魂。

關於《中國之星》崔健的竭力,延伸的對音樂的思考,我想討論幾個問題?池漾2016-02-07 12:00:02

謝謝邀請~

我的看法與樓上幾位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說說我的觀點。

第一個問題,我覺得得分兩面來看。

首先“大部分人”“流行音樂”我覺得得有個定義。雖然當代我們是有很多廣場舞老奶奶整天圍著高音喇叭跳鳳凰傳奇。但他們可以代表大部分人嗎?我不這樣認為。還有更多的人,不在廣場上招搖過市的人,聽著各式各樣的歌曲。誠然,中國目前的音樂市場好像只是在炮製神曲,來適應農民工階層的兄弟姐妹們和上了年紀的大媽們。但他們也只是構成中國聽音樂的人數之中的一部分而已。題主在第一個問題中用到了“欣賞”這個詞,的確,各樣的音樂型別是需要“欣賞”著來聽的,這就涉及到教育層面(至少是音樂上的素質)

你讓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來聽歌,他很可能不會滿足於“拜個幸福年”“原來你做了別人的小三”這樣的歌,這不符合他的精神境界(當然肯定會有例外)。所以我覺得這個和教育水平是有很大關係的。起碼我周圍的很多大學生,他們平時都各有自己的音樂愛好,而且很反感所謂的神曲。

好像還沒談正題哈,對於第一個命題來說,我覺得是偽命題。

“中國音樂的流行音樂曲風大同小異。”這個說法,你把“中國”換上“美國”換上什麼國都是正確的。題主如果聽過歐美音樂排行榜或者阿三的拉美的音樂排行榜什麼的,就會發現,他們雖然有自己的音樂審美,但流行音樂的曲風大致是相同的。美國排行榜也是大把口水歌,只不過有些旋律好,其中的唱法雖然可以分出流派,但都為了迎合市場做出了改進,流行曲風趨於統一。

而且,當今中國的音樂市場,雖然還是很爛(說實在話),但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歌曲湧現,同時,題主可以觀照各種音樂會音樂節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民謠搖滾等其實很多音樂已經開始發展,甚至可以說發展一段時間了。

所以說,神曲大行其道,題主可能只是看到了這個方面,因為它的相對曝光率較高。但其實我們周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音樂形式,中國的各種音樂形式,(特別是我最喜歡的說唱),其實非常活躍,只是我們沒有關注到罷了。

所以,“大部分人”中如果不包含那些音樂會聽眾,知識分子,每年不計其數逛遍中國參加音樂節的玩家,民謠狂熱愛好者,地下說唱街頭說唱歌手……還有像我這種半吊子什麼都喜歡聽(街上一抓一大把)但對上世紀廣場舞大媽神曲無感的普通人之外,我認為這個命題才算是正確的。

最後說一句,我認為不是欣賞程度的問題導致神曲大把,而是市場問題。稍後再論。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普及”音樂形式。因為普及帶來的只是一個淺層的理解。請允許我再拿說唱舉例子,我著迷於這種音樂形式,但從來沒有人給我普及過,我從聽到的那一刻起就欲罷不能,開始不停聽,我能從頭到尾給你講說唱知識講個不停。但我對鄉村音樂無感,如果你給我普及鄉村音樂,我覺得我只會本能的厭惡,我可能接受這個音樂,但我不會認可。

題主懂我的意思嗎?音樂雖然可以說引導,但各花入各眼,就算普及了,大眾也不一定會喜歡上普及的東西。人只會本能的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也正因如此,才涉及到我剛剛說的教育程度的問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有適當的教育程度,你周圍聽音樂的氛圍就不是鳳凰傳奇,有可能聽到些別的歌,像我高中的時候,開始在同學們的影響下聽歐美歌曲,喜歡上以後,就會自主的系統聽,上了大學基本上一說歐美哪個鬼頭,大家都是脫口而出嘰嘰喳喳一大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批人出到社會,還是會聽自己喜歡的雷鬼,搖滾什麼的。像我就喜歡說唱,我爸媽就完全欣賞不來,他們喜歡的是港臺老歌和網路歌手那些奇怪的歌(求不噴)。

所以聽搖滾,拉丁,輕音樂,鄉村…。。以上種種,都註定只能是部分人聽的,你不能強制全社會都喜歡搖滾,就算音樂發達的歐美也不可能,所以這種東西只能靠影響和互相傳播以及曝光率來吸引新粉絲。(曝光率還是和市場有關)

反正,我覺得吧,想到正襟危坐聽老師講課普及搖滾,或者崔健化身“搖滾宣傳大使”,四處開演唱會高呼“快聽搖滾!快聽搖滾!”以求吸引新粉絲還是挺搞笑的。

至於第三個,樓上的兄弟們好像有些激動了。我肯定會去保留自己的風格。是金子,怎麼樣都會發光的(前提你有舞臺)

因為適應市場,按這個邏輯其實是很搞笑的。

第一個問題已經分析過,中國並不是沒有其他音樂形式,只不過神曲曝光率較高,如果只因為看到神曲的曝光率高,而且假如“適應市場”=“炮製神曲”,那適應市場取悅的永遠只是廣場舞大媽等一行人。

喬布斯為什麼能成為先驅呢?因為他不會搞這種適應市場的拙計。人家是創造一個好東西,讓它本身成為市場。Get it?意思是:

1。如果你堅持自己的風格,

2並且足夠好,

3。而且有曝光率

那你就創造了一個市場。

“我的歌聲裡”“南山南”等等這些歌曲,在它沒變成流行歌曲之前,它們只是自己那個音樂型別裡的普通一員。 而後,它有了舞臺,又有了曝光率,紅了,就變成了流行歌。

其實這樣的堅守是很有必要的,你看南山南這樣的歌曲,就讓人知道了馬頔,就拉了一批人去關注民謠,這批人裡面又有一批可能就此喜歡上民謠了,甚至變成了鐵粉,這就剛好能解決第二個問題了。

但剛剛說過一個前提是,你的東西有風格之餘,得足夠好,並且有曝光率。所以,不僅僅是風格問題,有些作品可能質量不過硬,或者找不到宣傳渠道,那可能就胎死腹中了。這的確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不過中國目前的音樂環境,已經在慢慢改善了,好東西,遲早會發光的。

況且,做音樂做到轉行的話,又不是不能繼續創作。卡梅隆當年還開過卡車呢,後來……阿凡達你也看過了…。。

恩,說這麼多,現在來說說中國的音樂市場。

中國不止音樂市場,是整個文化市場都相當的糟糕。(目前已經開始有改善了。)

不注重版權是最令音樂人心寒的一件事。

不用錢可以聽音樂,多爽啊。多少國內音樂人辛辛苦苦創作音樂出來,結果被我們這幫兔崽子用酷狗什麼的幾秒鐘就下載好開始免費聽了。裝置後期錄音什麼的,連本都撈不回來。這樣歌手根本賺不了錢,有很多歌手就放棄了。

現在很多音樂的版權都開始收費了,其實是個好的開始,雖然我們聽音樂的會覺得不爽,怎麼聽歌也要給錢,但那是人家的血汗苦勞啊,你出門買個包子都要錢,聽音樂給錢不是一樣道理嗎?

這樣不完善的市場篩選出一批人,這批剩下的是有資本有實力能繼續創作音樂的人,但一部分去了搞綜藝掙快錢,一部分像鳳凰傳奇繼續“神曲之路”,還有一部分仍在死死堅持,定期推出新作品。我們現在就是受到前兩類人的影響太多了,以至於忽視了第三類人。於是回望四顧,只能說“中國音樂已死”這樣的晦氣話了。

總之,中國音樂以前沒啟蒙,過於混亂。

現在在覺醒,在有意識的保護權益,同時很多人的素質提高了,開始追求不同音樂型別。(生存關過了才會去欣賞精神層面的東西)其實這是一個發展過程吧,倒不用說的那麼死。

未來,我相信人們素質越來越高,兩代之後,當我們變老了,當我們這樣的老一輩人都在聽說唱 聽雷鬼什麼的,中國音樂應該已經完成了第一次更新,市場也可以向歐美接軌了吧。

我還是相信我們的音樂的。

中國人從來不缺浪漫的與奇幻的想象力。ˊ_>ˋ

這點我深信不疑( ̄▽ ̄)

關於《中國之星》崔健的竭力,延伸的對音樂的思考,我想討論幾個問題?

關於《中國之星》崔健的竭力,延伸的對音樂的思考,我想討論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