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劉宅宅2021-09-11 10:06:57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元典,是咱民族共同體思想的源頭,重要性是不值得再嘮叨的。對於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來說,任何老師給他開列“課外文史必讀書目”,《論語》都是不可能漏網的。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論語》本身就是一部講話稿,是孔老師隨口閒聊的筆錄,好比我們現在聽某北大教授嘮家常,回去把它整理成文字稿而已,形式上一節節又如微博,按理說不會很難懂。但讀《論語》的麻煩,在於即便當時再口語化,畢竟語言文字一直在變動,時間一長就很費解。不說我們了,漢代人讀時就分歧很大了,為了一些字句的理解,吵得真是不可開交,功名利祿刀光劍影。

所以,除非你才智“yyds”到令人咋舌,多數人讀《論語》都需要藉助註釋本。《論語》的一大怪異,就是它的註解本多如牛毛,真要研究一輩子都讀不完。在民國以前,據著名舊書店老闆孫殿起先生說法,單他過目的注本就有近240種,而日本漢學家林泰輔更野,直接著錄注本3000多種。過去2000多年間,中日兩國無數才智之士,把畢生心思都耗在這1萬6千字上了。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而在今日,真正的專業人士,對外張揚所讀,大抵還是圍繞何晏集解、皇侃義疏、朱熹集註、劉寶楠正義四本;到了一般大眾,坊間最通行的近人注本,則基本是這麼4種: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論語新解》、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以及李澤厚的《論語新解》。據說,它們印刷量多年來都是前F4,PK起來恐怕一時勝負難分。

此外,楊樹達的《論語疏證》、北大教授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過氣“學術超女”于丹的《論語別裁》,也還有很多忠實粉。至於說,辜鴻銘英譯的《論語》,跟已故許淵衝先生搞得那些一樣,大體就是國人不會看、洋人從不看——我晃盪圖書館多年從未見它出借過,或許是最尷尬的。其唯一功用,大概就是土豪們買去做書房背景了,郭德綱老師曬照我看依稀就有這麼一本。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說清脈絡,那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在楊伯峻、錢穆、李澤厚、南懷瑾這4部最通行本里,應該首選哪一本才好?

比較起來,如今市面上所有《論語》注本中,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可以說是最主流、最正統、最規範、最平正。我反正大言不慚慣了,就敢用上4個“最”字。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何為此言?這裡面至少有3大條件,當是其餘諸家所難及的:其一,傳統經學最重的是所謂“家學”,而經學恰恰是楊家幾代人合造的獨門暗器,可謂淵源有自。“家學”這東西,好比“工匠精神”,一家幾代人生來就研究這個,百年傳承下來,如何敢輕視?具體一些八卦,《楊樹達先生之後的楊家》那書也有些“現場展示”。

其二,今人讀古書,最基礎又最難的地方,在於年代久遠,語言文字斷裂得太厲害,需要讀懂書裡“說了什麼”,才能接著思考“為什麼這麼說”,這裡面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語言文字學。而楊伯峻先生,乃當代中國文字訓詁方面的頂流專家,早先那部《春秋左傳注》同樣注力在文句疏通,幾十年過去了至今無人可超越——沈玉成先生北大名才子,可若是沒楊注在前墊底,那本白話解估計也是束手為難。懶笨如我,這套書一直都在案頭最顯眼處,時時拿來翻一翻,對楊先生的細緻專業真佩服萬分。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其三,楊伯峻先生誠篤君子,又是老實人,下的都是最“笨”的功夫,全書幾乎沒有任何發揮,意思一概遵循古訓,於《十三經注疏》簡直是亦步亦趨。如果保守地看,《論語譯註》最靠譜,最接近傳統上主流經學家原意。假如認定解讀舊籍是越古的越真,那《論語譯註》是真的很“古”意。這本書,在《論語》註解書堆裡,好比江湖裡的少林武當,名門正派得很。

所以,我從來都認為,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是最適合初學的,是入門級的最佳讀物。至少,你記住了,出去顯擺了,寫文章引用了,一切解釋都是從何晏、邢昺、朱熹、劉寶楠等“欽定”大咖而來,不但不會錯,又誰敢輕易反駁你?這種功效,是接觸之始,就立得正。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但它的問題在哪?我斗膽放言:1,註解得非常枯燥,行文很呆滯僵硬,不好聽點就如古人應聲機一般,能一鼓作氣讀到終卷的,我看需要耐力,真讀書種子無疑了。2,如前所說,於古人解說亦步亦趨,幾乎毫無個人見解,解經固然需要“笨”,但讀經太“笨”容易死在句下,讀的越深反倒越禁錮思維。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比如,我前些日重讀楊先生的《孟子譯註》,於“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一句,私心是認為“詩”“書”二字都該加書名號的(後知辛德勇老師也是如此看法),但楊先生就不會加。他為啥不加,理由很簡單,十三經注疏本不加。楊先生這人,即便內心有不同看法,也是斷然不會“破注“的。

可我們讀書,所為何事,總不至於真去“取義成仁”吧,不會想“與古為奴”吧,不就求個開拓心智?倘讀書越多腦子越呆,這書再經典,我看也不如放下去看電影打電動陪女朋友聊天。所以,《論語譯註》是入門首選,但一直讀這本書恐怕不好。這就是孔老師勸告的,“致遠恐泥”。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而且,就文句疏通而言,楊家第三代楊逢彬教授(楊樹達之孫,楊伯峻之侄)於2016年出的《論語新注新譯》一書,“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完全稱得上迄今同類書中最好的一本,除了“買買買”別無他言。

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我是到了上大學之際,才找來囫圇吞棗一看的。錢先生全集,鄙人讀完過得大概2\3以上,除了那本“近三百年學術史”,其實都好感不多。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對於這本《論語新解》,我也是如是態度。基本看法,就是可讀可不讀。就是你不讀若有所失,讀後啟發不多那種,甚至還會帶來一些思想“後遺症”。為避免這種可能性的“倖存者偏差”,繞開未嘗不是明智之舉。讀錢書,我意還不如返回去讀清人註解有收穫。

為什麼這麼說,小子如我,當然不敢說錢先生學問不行。錢先生解讀《論語》,不像今日大學教授,或純是做學問,或是指望著孔子給他送職稱,甚或是包裝招搖獵豔之具,而是充滿感情的。他的解,是行而知之,是儒學實踐的心得,甚至誇大點講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充沛著生命力的。他解論語,完全可看作是一份儒學信徒的禱告詞。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但這裡面的“陷阱”在哪?正如他老幾乎所有著作一樣,在過於深信“聖賢之言”,觀點太老派,方法論太陳舊。這種盲信和老派,帶來的學理乃至精神問題至少有二:1,雖名為“新解”,實看不出哪裡有新,“不提時人一字,則更不引一語”,不客氣地講無非老生常談而已,李零批評說“參考價值不大”,當也是此意。2,在過於維護儒家正統,在處處粉飾古代中國那個天地君親師的世界,彷彿徹底被儒家洗腦了。

在他眼中,“現代化”反倒猶如逆流,如此的保守主義觀,實在很難想象是20世紀末學人所發。讀錢先生此書,及其許多著作,我總感覺他太“鄉下老儒”了,人性深處的幽微之處完全看不到似的,而他偏偏還是位史學家,職責和使命乃是要“究天人之際”的。蘇格拉底說”不經省察的人生不值一過”,同理,不經省察的書籍何必一讀?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學傳統文化,學《論語》,不是阻礙創新、開放乃至文明化;更不是拼命自我催眠,立志做個泥塑一樣的呆子\“君子”。讀錢先生的書,鄙意最少有幾本羅爾斯、洛克、福柯墊底,才不至於深陷其中。

而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我也素來覺得不適合初學者讀。理由呢,可能與反對《論語新解》恰恰相反: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錢先生的問題是“太專門”,沉湎其中忘記反思,敬意滿滿到太滿了;而李澤厚的問題,則是太外行,是老來無事跨界客串玩票。雖說當下年輕人沒幾個人聽說他大名,可他確鑿無疑是1980年代中國的學術界明星,影響力堪稱no。1級學界遺老了,分量一度相當於易中天+餘潛山,這個光輝前史讓人沒話說。但他的專業,又確實是美學,連康德專家都說不上——即便靠康德出道出名,可德文他是看不大明白的。一個西學研究者,突然掉轉過頭來寫《論語》,這裡面的雜質含量之多,只怕何新都要冷笑幾聲。

這帶來的後果,也起碼有二:1,一些字句、意思、訓詁,他解釋不同,是有扞格;2,他過於自負,拿六經注我,以中學解西學,用《論語》的話講就是“意、必、固、我”皆犯。橫行無忌的後果,就是新意不少,漏洞也多,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如此“今讀”,已不是註解,而是再創造,是借孔子的酒杯澆自家塊壘。這也是李澤厚先生一貫的做派與格調,好壞是非都很難說。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比如,他老拿西馬、康德來套孔子理解,顯得很錯位;比如,他解釋涉及到的古史,幾乎必然比附為他“發明”的所謂“巫史傳統”、“實用理性”、“樂感文化”;文字訓詁上,他主要依據楊伯峻和朱熹,個別有意為新而新,不是很合適。總之,李大師這本書,夾雜著的自身私貨太多了。 基礎不牢者容易被帶偏。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帶偏你。

說到底,不是這書不好,而是寫給“同行”、“專家”看的,是打著“普及”的旗號行“學術研究”之實。從這個著眼,阿好者還有稱為“大師之作”的,也確實有不少人所難及之處,“李澤厚印記”幾無處不在:譯文相當通俗活潑,與西哲聯絡較密;逐末追本,跳出名相,意在闡發《論語》的現代性。李先生的真正用心,我想不難明白,一句話就是:讀論語本就無需死記孔子的話,關鍵是領會精神而已。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這野心,這是要和當代孔子心心相印,代他立言,迴光返照,重鑄現代精神。這說,都到達這程度了,還適合初學嗎?

而在這些註解書中,歷來最具爭議的,大概又得數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吧!

自1980年代以來,《論語別裁》就發行量特大,說是“一紙風行”、“洛陽紙貴”,都不算誇大。由於南先生本身就是佛學大家,不是搞儒學的,這本書也不過是本課堂講稿,更無妨看作是“接引之具”,因此隨之而來的譭譽也真是一言難盡:正面影響,是無數人由此喜歡上傳統文化,乃至愛好上佛學;負面評價,則是學院派很不滿,直指為“滿紙荒唐”。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關於此書,關於南先生,該如何評判,我不自嫌鄙陋早寫過好些文字,不想多廢話了。大體總結起來:1,該書特色就是,間有精義微言,頗多雜事秘辛,真是好讀得很;2,和李澤厚那本一樣,也不適合初學者看。甚至,是變本加厲,不大適合搞學問的人看,不適合較真的人看。

為什麼?因為南先生寫東西,從來都不是為了學問而學問,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甚至不是為了求真而求證,這些都是很著相、很表層、很世間解的俗諦,不是他思考或寫書時會去關心的問題。他講論語,講孔子,不過就是借力打力,宗旨還是佛學的,目的就是讓你開悟。你拿世間學問去質疑,不僅沒有意義,也是搞錯了物件。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南先生解釋孔子、論語乃至儒學世界,是活潑潑的。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個例子,他解釋宋代趙普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就說趙普不是隻讀這本部書,而是拿這部書作為思想之源泉,時不時回去翻翻看看,然後得到一切啟發,所以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你說他解釋的有無道理?類似很多這種說話,你我壓根找不到依據,但是隻要細細一想,憑著生活的經驗,就會感謝他的點撥:啊,真的如此啊!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南的《論語別裁》,就是要把經典盤活,回到日常生活常識中來,再回歸人類聖賢心靈的最深微處,其器豈小?但是,批評他的人,抱著一部《說文段注》指責他亂解,當然也有理據。畢竟,每人背景環境不同,認識、閱歷、境地也有差異,同一部書同一篇文字,理解上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至多就是求個“共性”罷了。這其實也是現代社會,闡釋學上的一個常識。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從這一點看,我們讀書也好,選擇《論語》注本也好,不過都是各取所需,很難說有高下之別。世上有太多的新思想,都是因“誤讀”而產生的,夫復何言?擇其善者學之,見其惡者自省之,從學之道無窮乎。

2021。9。11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明月清風三人行2021-04-10 09:11:04

“半部論語治天下”,恐怕知道《論語》這本書的人就都知道這句話。本人的感受更簡單:“半部論語會說話”。單單是《論語》中的“對白”——“師生對、君臣對”,就已經讓我們“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自愧弗如,不得其門而入了。

“子路聞之喜”,該有多高興?

“吾以汝為死矣!”該有多驚喜?

“君子亦有窮乎?”該有多憋屈?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該有多無奈?

……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古聖先賢們對於《論語》的解讀,更是各有千秋、異彩紛呈。舉例說明吧: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0619·罔之生也幸而免》

【楊伯峻】孔子說:“人的生存由於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僥倖地免於禍害。”

【錢 穆】先生說:“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倖免。”

【李澤厚】孔子說:“人應該生活得正直,那些彎曲生活下來的人不過是僥倖免於災禍罷了。”

【辜鴻銘】孔子說:“人生來就該是正直的,如果一個人不正直,那麼他能生存也就很僥倖了。”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南懷瑾】根據孔子的話,人生來很坦誠,很率直。不過人慢慢長大了,經驗慢慢多了,就“罔”了。這個“罔”字做什麼解釋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邊多了一個豎心旁。罔字的意義,代表了虛偽、空洞。“罔之生也”,一個人虛虛假假地過一輩子。虛偽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縱然有時會有些好際遇也是僥倖意外免去了禍患,並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結局。這兩句話是說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齡越大,經驗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虛偽的手段處世覺得蠻好的,但是結果一定不會好,縱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萬分之一的事,這種賭博性的行為,危險太大,是不划算的。

【蕅意】卓吾雲:不直的,都是死人。心地不正直的都是死人,雖然他現在活著,但是他已經死了。——這話好耳熟啊。

【朱 熹】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爾。”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人之初,性本善。是朱熹老夫子的基礎理論。“繪事後素”,也正是這個“本善、向善、仁者愛人”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倫理、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觀的基礎底色。也是各位大師解讀《論語》的共同的核心價值觀。

夫子身後,儒分八家。因為老夫子自己也承認:“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但是,當曾皙問老夫子:“我們幾個人剛才說的志向都怎麼樣?”時,老夫子的回答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說說各自的人生目標而已,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吧。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無論是子張高遠、原憲狷介,還是顏回清貧、子貢善賈,共同遵循的仍然是老師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判斷標準也至今仍然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尊五美、屏四惡”仍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所有的學習者都可尊敬,所有的躬行者都是師友,所有的先賢都可敬仰,“崇聖尚賢、克己復禮”,所有的未來都可期待。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雲清說史2021-03-08 21:14:28

我還是比較欣賞楊伯峻先生的注本,因為其他版本沒有拜讀過。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長河流月閒看新晴2021-03-08 16:15:27

都是胡說!提問的也有問題。論語接近於白話,直接讀原文,多讀幾遍,理解不深標註出來,回頭重看,以論語解論語,是最好的解讀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樂亭故鄉人2021-03-08 21:41:55

錢穆以古解古,楊中正,李偏向於西方和美學,南是佈道,沒看過辜的。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閒看秋風9992021-04-11 07:03:59

《論語》的成書距離現在兩千多年了;在這兩千多年裡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數不勝數的人對這部書做了註疏,上至皇帝下到一般學者;

註疏的字數沒有人專門統計,不過估計的話至少不下數千萬字,而《論語》本身的字數不過一萬六七千而已。

這是為什麼呢?

一;《論語》成書時間較早;記述《論語》所使用的漢字在字形上雖然大多數後來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但是到了西漢,也就是過了三四百以後,當時的人們就不大能夠讀懂《論語》了;所以就不斷有後儒進行註疏;

二;古代漢語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這樣一來,如何“句讀”(斷句)也成了問題;因此也必須有學者進行這個方面的工作;

三;政治需要;《論語》也就是儒家思想真正成為古代主流的時代大致在西漢的漢武帝以後;此後的歷朝歷代不斷有官方或者民間對《論語》大註疏出現。當然,這些註疏都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

特別是近現代的所謂“新儒家”的註疏,更是將《論語》變成了任意讓人打扮的“小女孩”,完全偏離了《論語》的時代或者說歷史特徵;

四;如果在一眾人等當中如果要挑出一位最接近孔門師徒思想的《論語》註疏的話,應該是大儒朱熹的本子最接近原意;

南宋雖然距離孔子生活的年代也有一千五六百年了,但是,儒家學說的傳承並沒有中斷;其次,南宋時期思想界非常活躍,這個時期的“武功”不怎麼樣,不過文化的發展卻令人側目;

朱熹是一代大儒;他不僅僅完成了《論語》的集註,而且還對《孟子》《中庸》《大學》等其它三部儒家經典進行了同樣的工作;這四本書也就成了後人所稱的《四書》。

下面就是朱熹《論語集註》的開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又曰:“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

謝氏曰:“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坐如屍,坐時習也;立①如齊,立時習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音洛。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又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紆問反。慍,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程子曰:“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樂由說而後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論語集註》不僅僅可以看到朱熹的註解,還可以讀到其他儒學大家的解讀;可謂是博覽眾長了;何樂而不為呢?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越山青2021-03-09 07:27:43

對於原文的譯解楊伯峻的較好,個人推薦楊注和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結合起來看,楊注對文字的註解更準確,李的《今讀》非常有系統,有助於對《論語》更深層次的掌握,《今讀》也是我個人閱讀次數最多的一本書,錢注雖然是新解,實際上還是沒脫離古人注經的那一套。另外再推薦一本楊樹達《論語疏證》,以古經注經,可以瞭解《論語》思想的源流和繼承,也值得一看。其他的沒讀過,不好評論。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光霧山下的農夫2021-04-11 14:41:11

幾個版本除了辜鴻銘之外都看過的,只有楊伯峻老師的看過幾次。直覺是南懷謹的講的囉嗦拉雜。推薦楊老師的。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雲在青天水自流2021-03-08 13:58:18

我正在發《一起通讀論語》,在前言中一有段對各種注書的評價,供參考:

關於註解《論語》的書,可以說汗牛充棟。現當代也出了不少譯註的書。對一般讀者而言,比較好的入門書有楊伯峻《論語譯註》,錢穆《論語新解》,孫欽善《論語本解》,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黃克劍《論語解讀》,徐志剛《論語通譯》,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等,有註釋,有譯文,都是不錯的普及本。還有幾種可以參考,如李澤厚的《論語今讀》,著重從哲學角度解讀,有譯文,但基本沒有字詞註釋。李零教授《喪家狗——我讀論語》,是他給北大中文系上課的記錄整理而成,串講全篇,但沒有譯文,只對部分字詞的有解釋。至於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名氣很大,但不適合當入門書,作者海闊天空“擺龍門陣”,見識廣博,知識面很雜,但疏於字詞的講解,存在一些硬傷。《辜鴻銘講論語》是從英文版翻譯而來,體現了作者學貫中西的特色,不過有很強的傾向性。上述這些書,對學習《論語》而言,各有特點和長處,也有侷限和不足。《論語》總體來講,文字比較淺顯,大多數地方大家的理解沒大差別。但因為文字簡約,又不清楚說話時的具體語境,也有不少理解上的歧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綜合比較,折衷求是。

如果學習完這些,對《論語》有興趣深入研究,還可參考近人程樹德的《論語集釋》(以下簡稱《集釋》)。該書引用自漢至清《論語》注書680種,集大成之作,給後人研究提供了方便。但錢穆評價說廣而不精,使讀者如入大海。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很多學者認為學術水平較高,體現了當時訓詁考據的水準。再往前推,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影響很大,元明清科舉考試必讀書,重義理,輕考證。再前,比較有影響的還有三國時期(魏)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等等。近年來中華書局均有刊印。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關東隱士2021-03-08 18:32:45

如果從純文字角度講,當然是楊伯峻注得最好,他把論語從解剖角度細分,可以說分到了細胞一級。

從對經典的尊重上,辜鴻銘和南懷瑾更值得推崇,這兩個人心裡有一個“聖人孔子”,註解起來自然不敢跟楊伯峻一樣解剖、分解《論語》。

李澤厚介於楊伯峻與辜鴻銘之間,他的註解更多的傾向於標準化分析,由於其留學背景,李澤厚的《論語》更符合所謂“科學分析”。

最後要說到錢穆,他的論語註解雖然不及辜鴻銘、南懷瑾一樣心中尊崇一個聖人孔子,但錢穆也是以仰視的態度解讀《論語》的。所以,我個人更喜歡錢穆版《論語》。

讀《論語》的目的是增加個人素養與內涵,改造自我品格;如果僅僅是為了解剖《論語》的文字,那還不如刷抖音呢。這就像現在的教育,數理化的作用僅僅是學了12年考個大學,然後可能一輩子99%的數理化知識都用不到,那浪費這12年光陰豈不很冤枉?因此,我推薦辜鴻銘、南懷瑾和錢穆版《論語》。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妙詮2021-09-11 18:55:07

南懷瑾先生的相對較好,錢穆先生的也不錯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來自過去並走向未來2021-03-08 12:50:59

我喜歡讀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家裡買了幾種版本的楊先生的這本書。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企業運營管理實踐家2021-03-08 17:58:40

我還是覺得南師的好。文義直白,通俗易懂,往往看完一段有豁然開悟的喜悅。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SourceCode2021-03-08 18:28:08

很多建議都不錯。比較好的入門書首推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和錢穆的《論語新解》。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南師”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最看不得。南懷瑾的“國學”路子就是野狐禪,不顧文言文基本訓詁規則對經典文字胡亂解讀,沽名釣譽,誤人子弟。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蝶菴2021-03-12 21:09:15

楊伯峻版本比較通用。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憂天的杞人2021-04-25 11:05:44

楊伯峻最接近本真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溫柔第一劍2021-09-11 16:50:35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論語》一書,可謂儒家的經典。它是孔子的後學的回憶整合,沒有顯性的系統,也可以說沒有隱形系統(“學而”、“為政”、“八佾”等二十篇的分類也只是節取首條兩字而已,且它們的條文並無明顯的內容區分而是多有交叉,放置於某篇與某篇都可。)。

但是這種編集法又暗含了孔子教學的原則:“臨境而發”,不作抽象思辨,讓受眾於隻言片語中有切身的領受,“舉一隅而以三隅反”。

孔子以“達仁”為目的,又以“仁”的切身性為手段“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稍微細一點,可以說一切文化整合(如新六藝)和技藝活動(如舊六藝)固然是進入“仁境”的途徑,而日常的活動也未嘗不是進入“仁境”的途徑,如祭祀“祭神如神在”。

凡是架空的議論都是孔子反對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死”於人是不切身的(“死而復生”的人也許可以談論“死”,孔子沒有這樣的經歷,聽者也未有,所以不談)。

所以古今人的《論語》箋註本、新論本都可作參考。

正途是面對白文字,“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閱讀。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不吹不舒服斯基6662021-03-08 14:01:46

南師的最好。其他偏重考據。。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百歲神教育2021-03-08 09:16:58

王治國的北師大版《論語譯評》

《論語》譯註中,楊伯峻、錢穆、李澤厚、辜鴻銘還是南懷瑾哪個好?皇城東子哥2021-03-14 13:26:54

孔子在世的時候一心想“克己復禮”,這是他的理想和一世苦心奔忙遊說的精神目標。他的言論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闡發的,涵蓋了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目的是樹立一種治國的思想,這些觀點也必然以中國文化為核心,涉及到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個方面。孔子和《論語》在秦以後的封建時代成為儒學的聖人和“聖經”是被統治階層利用的結果,漢、宋兩代尤之。但結果是,民眾被教化為以儒家思想為行為的準則,但統治階層卻僅以此為工具實行統治,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推崇孔聖的皇帝並不少,真正以儒家精義治國或身體力行的皇帝幾乎沒有。新文化運動之所以反孔,並不是反對儒家學說,而是反對統治階級對儒學的利用和對民眾的愚弄。孔子和《論語》本應具有的精神高度和精神價值是人們需要不斷探究的。因此對於《論語》的各種譯註就起到了接近《論語》的作用,但結果是要麼可以引導讀者探尋到真諦,要麼令讀者誤入歧途。因此,對於古代典籍的譯註就如同外語翻譯一樣,有直譯和意譯,甚至相互混雜。中國文化對於義理講求參悟,因此對於經典的理解不應該是被引導和灌輸的,那麼就首先要知道這些典籍的真義。由於中國歷史的漫長和朝代更替,遠古的典籍流傳至今很多都被有意或無意地變成似是而非,求真的過程有時會很艱難。為此,需要考察譯註作者的學識、立場、著作精神,更重要的是發現作者的譯註是基於哪個基礎,這樣才能儘可能接近原意。僅就《論語》來說,孔子在世時並沒有直接著說,其內容由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收集,這使得孔子的原意不可能沒有被誤解甚至曲解的地方,特別是孔子在闡述思想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個人處境和語境很多都無從知曉,這也使得譯註作者和讀者難以探其究竟。所以,儘可能學習、研究原文,輔以對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參照有質地的譯註,以自身的理解去感悟真義才會避免緣木求魚、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