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文對人性修養提出了怎樣的要求?使用者93970218621362021-09-24 13:53:42

釋義 ∶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雍也》;見“四書”;德才平常;中材。頭條萊垍

“中庸”的思想,起源於上古時代。《論語·堯曰》記載,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唯一告誡的話是,一定要做到“允執其中”,“允”是信的意思。傳位者說:如不真誠地實踐“中”道,四海的百姓窮困,你的祿位就會永絕。萊垍頭條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萊垍頭條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垍頭條萊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萊垍頭條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 中華心法》 。萊垍頭條

萊垍頭條

擴充套件資料頭條萊垍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並分別論述於下。條萊垍頭

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這一原則。其文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萊垍頭條

忠恕寬容: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這一思想源於孔子, 曾子將其概括以傳於世。頭條萊垍

至誠儘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萊垍頭條

中庸一文對人性修養提出了怎樣的要求?無雙芒果h82021-10-21 05:18:27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萊垍頭條

《中庸》提倡人們以“中和”為本,各安本分,各負其責,“無過無不及”地忠於職守,不越規範,不犯上作亂,不標榜各自的勞績和功德,而默默地為自己修養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釀製天下的和諧與安康萊垍頭條

中庸一文對人性修養提出了怎樣的要求?APOLLO6192021-10-10 11:04:25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係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萊垍頭條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式,並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其在教育上提出的為學程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