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設立三司就是為了分權,那為什麼後來大明又設立了權利那麼大的巡撫?南朝居士2020-06-26 18:50:20

對於皇帝來說,任何選擇都是利害參半的。

三司分權確實很好,可以避免元朝行中書省的專權,不聽朝廷的,但是,又有個問題無法避免,那就是三司互不統屬,相互推諉,沒有一個節制他們的文官,在戰爭時候不利於調動資源。

所以,明朝中期,為了便於剿匪和戰爭需求,就設定巡撫,節制三司。

而此時的巡撫還是監察機構,並不是行政機構,他們只是臨時差遣的,一個省的長官還是三司。

但是到了後來,監察機構演變成了行政機構。

這是古代的通病,就是派遣監察機構巡視地方,後來監察機構演變成行政機構。

就比如東漢的刺史,本來只是600石的小官,巡視地方,監督2000石的郡守,後來演變成了州刺史,就是州本來是監察機構,後來成了行政機構。

朱元璋設立三司就是為了分權,那為什麼後來大明又設立了權利那麼大的巡撫?博日晟2020-07-01 12:01:52

明朝是諸多朝代更迭之中,皇帝大多平庸,卻還能保持王朝的延續,皇帝始終是穩穩的不受到威脅,即使長時間的不問朝政,朝堂毅然很有秩序。歸咎其根本是朱元璋在位時期,設立三司彼此制衡,以防止一家獨大,才能讓子孫後代穩坐釣魚臺,高度集權又相互制衡的政體,才能在皇帝不操控之下,依舊能夠穩定。不過後期皇帝權勢過於削弱,最終導致分崩離析,實質上明太祖的政策設三司以求達到中央集權並沒有錯,只是沒想過其後代的能力歸於平庸。

要說到權利的制衡,首先便要說到的是明朝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的制衡。文官集團的權利來源是內閣,但是內閣的權利看似很高,但是地位確實很低,而且這個內閣的權利,早期基本上處於沒有的狀態,大多是給皇帝提供一個建議的存在。以朱元璋時期的文官,其地位更是低下,甚至到朱棣時期,重用文臣的狀態之下才僅僅是五品的官員。內閣的體系,很大的程度上削弱文官集團的話語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皇帝的秘書一型別的存在。

不過朱元璋卻不這麼想,內閣權利之小,還受到內部制衡之外,他並不放心。這時候經常位於皇帝身邊的宦官,每日的朝夕相處,就促使皇帝對其的信任,可以作為自己的耳目,去偵查任何一位大臣。因此宦官權利也有些大,而且宦官集團則無需給任何的官銜,沒有官銜就沒有權利,由此皇帝對每天能在自己眼睛下的宦官,更加放心。由此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的制衡,甚至是中後期的互鬥,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中央集權。

說了文官集團與宦官的制衡之外,文官集團畢竟是知識分子,其能力要比宦官來說要高很多,那麼如何進一步削弱甚至說是抗衡其權利?明中葉以後的首輔,就成為了皇帝的絕招。首輔自身擁有極高的權利,但是其權利的大小則是皇帝信任與否?嚴嵩父子為何能夠制霸那麼久,也是因為受到皇帝的喜歡,喜歡則權重,不喜就會被替換。朱元璋喜歡劉伯溫就讓其位極權臣,但是不喜歡之後就借張居正的手,將其剷除。從太祖時期,文官的權利與否都是皇帝一人決定。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問武將也是一個體系,為何不談及削弱?朱元璋的鐵血手腕,經常斬殺武將功臣之後,在朱允炆登基之前,只留了一個擅長守城而不擅長功的大臣,武將集團不用其他兩個集團制衡,自身就元氣大傷,更何況朝堂對武將尤為嚴格,自然不會提及。

根據以上的分析,朱元璋致力於的朝堂平衡是很正確的存在,但分崩離析也很正常,可能明成祖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如此昏庸,皇權弱化。朱元璋致力權利制衡,為何終成分崩離析原因?明太祖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