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和努爾哈赤相遇,會發生什麼?歡迎大開腦洞?凱旋10022017-10-09 14:55:20

明朝末年,實力其實依然很強大,但是統治者沒有利用好,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兵家大忌,才導致一副好牌徹底打輸。反觀對手,無論滿清,還是張獻忠、李自成,其實並不強大,只是官府一再犯錯,導致民心盡失,硬是把星星之火搞成燎原之勢。

朱元璋時,也有三個敵人:北元、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不惹北元,跟張士誠和談,集中兵力對付陳友諒;滅了陳友諒就打張士誠,然後就北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把蒙古人趕出去。朱元璋從來沒有跟兩個方面的敵人同時開打,這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把敵人一個一個消滅。

反觀明末,從來是拆東牆補西牆,哪個方面吃緊,趕緊從另一個戰場上借兵,結果救火救不下來,反而不利於另一個戰場維護成果,花了幾年功夫建立的大好局面、軍隊減少後毀於一旦。期間滿清一心求和、張、李反覆求招安,朝廷一概不準。有一次李自成被打的山窮水盡,用個詐降計就東山再起;李自成在攻陷北京的前一年求招安,朝廷卻遲遲不允——該打的時候不一鼓作氣,該和的時候不靈活機變,分明是“我贏了不算、咱們重新開打,你贏了遊戲結束”,這樣想不輸都難。

換了朱元璋來下明末這盤棋,肯定放著滿人不慌打,先把李自成張獻忠滅了再說,至於是拉一個打一個還是兩個一塊兒打都行,剿滅後先輕徭薄稅緩和天災帶來的民困,積蓄力量待機征服東北。

其實崇禎也不是沒有想到過和談,但是畏首畏尾不敢去做,大臣一反對,就把自己指派的秘密和談大臣咔嚓了,完全沒有擔當。沒擔當的性格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導致了明朝不能像宋朝那樣守住半壁江山(皇帝不敢旗幟鮮明提出南遷,大臣自然也不敢提,怕赴和談之後轍)。

此外在用人方面,崇禎可謂昏招迭出。明末軍事人才有很多,孫承宗、熊延弼、袁崇煥……立功時朝廷刻薄寡恩,稍有過失立刻嚴懲,輕則撤職重則殺頭,崇禎可能壓根兒就沒想到有個詞叫“用人不疑”。

在對待老百姓的態度上,朱元璋和明末的朝廷官府也不一樣。大災數年,官府不但不救災,反而照常收稅,這一下子把民心民意推給李自成——官府也是不得已,跟滿人打仗要錢,但是換了朱元璋,滿人的賬咱們慢慢再說,先給減稅、趁亂把大地主的土地分給平民,這樣減少流民,就減少了起義軍的兵源,隨之徵討以滅之。

別說朱元璋,就算換個中庸之主,也不會用崇禎那麼昏的招數,明朝的危機也可乘機渡過去。

如果朱元璋和努爾哈赤相遇,會發生什麼?歡迎大開腦洞?六個核桃專補腦洞2017-10-07 20:32:28

以前我的文章裡提到過,要不是明朝後期官僚體系和賦稅徵收出現很大問題,以明中葉時期的實力,同時幹掉努爾哈赤和李自成張獻忠都不在再話下。明後期的優秀將才一抓一大把。

明朝是獅子,滿清是狼,李自成和張獻忠是兩條野狗。強壯的獅子是可以同時幹掉一隻狼和兩條野狗的,或者保險一點,一隻一隻地幹掉。

但問題是,明朝這隻獅子得了很嚴重的痢疾。結果……

朱元璋就更不用說了,努爾哈赤根本不是大明朝對手。因為滿清的資源太有限,跟大明朝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被外族入侵不是因為外族強大,而是自身原因導致的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