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張衡是什麼科學家?使用者18072339315539982019-12-25 23:23:26

張衡是我國漢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已經和他的渾天儀、地動儀一起載入世界科技史冊。公元78年,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今河南南陽西鄂縣)。張衡的祖先雖是南陽名門,但到他父親那一代,就已經衰落。張衡因此從小生活比較清苦。小張衡有個不同於別的小夥伴的特殊的愛好——喜歡數星星。每到滿是星星的夜晚,小張衡總是會站在院子裡,數著浩瀚的夜空裡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時慈祥的奶奶總會在旁邊笑著說:“傻孩子,星星哪能數得完呢?”說到小張衡的這個特殊的愛好,那是和奶奶分不開的。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裡,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裡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裡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裡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裡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箇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由於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十七歲那年,為了增長自己的學識,他對母親說:“人說見多才能識廣,多走一些地方,才能多看一些東西,以增加知識。我決定離家遠遊。”經母親同意,他賣掉了一部分房產,湊齊路費,上路了。一路上,他尋訪古蹟,調查各地風土人情、物產、人民生活狀況,把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對照,提高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到了洛陽,他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他們在一起研究數學、天文學、曆法等。而後,他又借閱了一些書籍,學識大增。公元100年時,張衡寫成了名作《二京賦》,它由《西京賦)和《東京賦》兩篇構成,二者篇長近萬言,渾然天成。該文描寫了漢之東京、西京的宮廷、市井生活,場面宏大,文風典雅,刻畫生動準確,具有很強的諷諫精神,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把漢賦推向了一個高峰。張衡的《二京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公元108年以後,張衡開始將研究重心轉向自然科學。115年,張衡任太史令,這是古代專司天文的職官,從此張衡更有了專門從事天文觀測研究的方便條件。他經過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研究,寫出了世界天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靈憲》。他打破了蓋天論“天圓地方”的說法,提出了渾天思想,並指出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而天體是有限的,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他還解釋了日食、月食形成的道理,從而開始了我國曆史上預報日食、月食的歷史。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117年,張衡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能比較準確地測定天象的渾天儀。這是一個球形儀器,用鐵軸貫穿球心,軸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的方向。他還用滴漏壺與之相聯,用滴水力量推動齒輪帶動渾天儀,一天一轉,可將天文現象按時按刻顯示出來。這一發明,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121年,張衡被調任公車司馬令,但他並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126年,張衡再次被任為太史令。由於精心觀測和研究.他認識到地震是可以測定的。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他55歲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的地動儀。此儀器用青銅製造,形象如大酒樽,在樽的周圍分別鑲著8條龍;按照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排列,每條龍嘴裡各銜著一顆銅球。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傳來震波,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滾落下來。有一次地動儀上的龍吐出鋼球,然而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地震,以為張衡製造的儀器不可信。幾天後,信使來報,地震發生在甘南,與吐出銅球的龍所指的方向相合。這時眾人才對儀器的神奇妙用交口稱讚。張衡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的同類儀器早了1700多年。張衡在潛心治學的同時,仍不忘國事。他看到皇帝奢華無度,朝政日下,就上疏直言進諫要求皇帝改正。他剛直不阿,令宦官們感到畏懼。他到外地做官時,辦了很多實事,得到了百姓們的讚許。晚年的張衡看到東漢帝國政治腐敗,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一直鬱鬱不樂。公元139年,張衡在洛陽病逝,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