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於左2019-01-11 11:16:03

吟詠棄婦、怨婦的悲傷情感,一直是古代詩詞的重要主題,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許多詩人都在閨怨詩上大做文章,反覆吟詠,比如南朝詩人江總寫過一首《空閨怨》:

蕩妻怨獨守,盧姬傷獨居。

瑟上調絃落,機中織素餘。

自羞淚無燥,翻覺夢成虛。

復嗟長信合,寂寂往來疏。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南朝的梁元帝簫繹,也寫有一首《寒閨》:

烏鵲夜南飛,良人行未歸。

池水浮明月,寒風送搗衣。

願織迴文錦,因君寄武威。

一大幫男性詩人推敲文字,描摩棄婦、怨婦的生活細節和情感、心思,一般認為是“借夫婦以諷君臣之不終也”。

在這種關係的對應中,君為夫,臣為婦。古代士人的最大願望是輔佐君王,匡時濟世,可惜真正如意者很少。一般認為,失意文人懷才不遇,於是藉助閨怨詩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怨念和失落。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妥當,比如前面說到的簫繹,他已經做了南梁的皇帝,根本沒有懷才不遇的問題,也不應該有棄婦、怨婦的心態,而且最不可思議的是,他本身就是棄婦、怨婦的製造者。

簫繹有一個妃子名叫徐昭佩,給他生下一兒一女,但她相貌醜陋,忌妒心強,因為得不到梁元帝簫繹的寵愛,她開始酗酒,揮刀瘋狂劈殺蕭繹身邊的女子,後來被簫繹逼令自殺。

奇葩的簫繹製造了一個棄婦,照樣津津有味地寫著閨怨詩,

這就證明,閨怨詩並不是詩人情懷的真實對映。當時的詩人們圍繞這個相同的主題寫作,比拼各人的文字功夫,其實是有一點文字遊戲的意味。

南北朝時期的才女蘇蕙被夫君竇濤冷落,在孤寂當中織造一幅《璇璣圖》,其中暗含的迴文詩可以無限解讀,成為閨怨情緒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唐朝以後,這類題材的詩文越來越少見了,但懷才不遇計程車人並沒有斷絕,只是他們找到其他的排遣途徑了。

總體而言,棄婦詩、閨怨詩只是一個時期的寫作風潮,據此認為古代士人有所謂的棄婦情結,這種說法是有些誇大了,並不恰當。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夢野豔齊2019-01-01 17:04:38

這裡所說計程車人,應當限定於古代介乎於統治階層與低下的平民百姓之間的一個群落。這種士人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富起來的即得利益者。如博士,能著書立說給大眾以指教;如策士,能以高見給決策者出謀獻計;如方士,能在陰陽曆法等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如紳士,能慷慨解囊扶貧濟困分擔政府的壓力。

他們在古代的大眾眼裡,肯定會被高看一眼的。因為他們在古代社會中的等級就是處於農工商之上的。而女人,在古代,則是處於從屬地位的。正像三國時劉備所說,女人屬於男人的衣裳,舊了,破了,很自然會被丟棄。

而衣裳的好壞新舊又極易映襯出一個男人現時的境況。因此,古代的許多士人為了能使自己多一份可以炫耀或曰能讓別人認可的資本,也要棄舊娶新,讓年輕貌美的女子替代人老珠黃的殘花敗柳。這也是人性本身的一種正常反映。喜歡優秀的,追求新美的,是人類得以發展進步的動力。

但它又確實是殘酷的。它使許多遭受遺棄的女人身陷淒涼甚至絕望。而古時妻妾之間之所以常存嫉恨,答案也就在這裡。

但就這一點來講,本人還是比較欣賞民國時期的吳佩孚,他以尚有老妻應答新人的示愛,當說是對許多古代士人的一種超越。他的這種對待女人的態度,更當說是值得現代人提倡的一種美德。

本文為作者原創首發(圖片選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攝者)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待曉兒2019-01-02 16:06:17

中國古代計程車人在心理上是雙性的。一方面,面對家國天下,在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過程裡,往往意氣風發,即使前方千阻萬險亦慷慨前行,此為大丈夫。另一方面,面對恩主,往往又以女性自居,把自己當作常伴恩主身側的女子,把恩主當做良人。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作品當中,都是以女子的哀怨來表達自己的不得志。恩主疏遠士子,就好似男子拋棄婦人。

文學裡香草美人的傳統自不必說,就是走豪放一路詞風的辛棄疾也有很多類似的作品,如《摸魚兒》等等,以女子哀怨來寫不得志,是一種很形象生動的藝術手法。

這種情結述諸筆墨,以棄婦自居,也是一種很安全的做法,僅在表達一種牢騷和無力。因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享受一些保護,但是更多的是被動狀態。士人和恩主的關係恰恰就似女子和男子的關係,處境一樣的被動,受恩寵就可一展抱負,受冷遇就無能為力。並不是士人對女性的地位有多麼的同情,而是借女子的被動能更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失意,以言辭委婉表達哀怨,同時又說自己忠誠不改,給恩主留足了顏面,即所謂的哀而不怨。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江南俗士19722019-01-01 15:20:51

所謂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實際上就是懷才不遇。

中國古代除了君王和貴族,普通平民分士農工商四個層級,其中士是最高層級。

士人的第一大特點就是有文化,讀書識字。這在文盲率超過95%的古代社會,是了不得的長處和優勢。

其次,士人不屑於從事體力勞動,也不大會經商做買賣。士人從事的是腦力勞動。但是古代沒有什麼文化產業,賣文無以為生,所以只能貨賣帝王家。

第三,士人大多自視甚高,因為飽讀詩書,就認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因此對於買家有很高的期望。

然並卵,士人不懂的是,面對買方市場,而且是獨家經營的生意,賣方計程車人早就處於被動地位,只能讓買方挑三揀四。再說了,飽讀詩書不等於就會治理國家,寫幾首詩詞解決不了邊患和民生。

事實也如此,很多士人沒能讓買方開出合適的價格,甚至被買方拒絕與其交易。自視甚高而被買方無視或輕視,期間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是,你不賣給獨一無二的買方,別無選擇。既不滿買方,又不敢得罪買方,於是便產生了“怨婦情節”,表面埋怨,實際期盼,扭扭捏捏令人作嘔。

這種扭捏到今天依然存在。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不言中262019-01-01 15:07:27

謝邀

我各人認為,這與古時文明和思想有一定的關聯。

古代人的野蠻和人性沒有受到現代文明和思想制約,動物的野蠻和人性佔領著主導性。加上男人的強勢女人的弱勢,男人就方顯出男人的野蠻男人的人性。

在野蠻和沒有文明的社會里強者為王的眾林法則就是真理。

強者玩弄欺負弱者好像天經地義,

現代女人的解放得益於現代文明思想是分不開的。

所以當時的男尊女婢是當的社會文明和男人強勢有關的。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吹牛叫上我2019-01-01 14:35:48

古代女性地位不高,妻妾如衣般,想不要就換或送人,最主要原因還是古代戰爭多,人口增減的問題,造就女性多數只能當個生個生育工具加上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毛園老龍2019-01-01 19:02:14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始終縈繞著古代士人(讀書人)所作的“棄婦 情節“文學作品,或款款深情、或亦悲亦麗,為紅顏所詠、為紅顏所泣!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這些如泣如訴、聲情並茂的棄婦作品,真切地抒發了文人對當時女性的痛苦、怨 恨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表達了文人對紅顏女性的深深同情與關愛。同時,透過作品其實也更多地是表達了文人自己的悲情內心!

政治上的無可奈何,社會上的兵荒馬亂,知識分子對皇權的人身依附……文人透過藉助棄婦形象來寄託抒發自己被猜忌、被迫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孤獨怨念情緒。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透過悽悽慘慘的琵琶之聲,一個棄婦,一個逐臣,互相傾訴,相互觀照,都從對方的骨子裡看到了自己的悽慘人生,兩人由此獲得了高度的認同。難怪白居易高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也難怪白居易在聽完琵琶女第二次琵琶之後,“江州司馬青衫溼”,我敢肯定,這眼淚不僅是為棄婦而流,更多的還是為白居易自己而淌!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士人的棄婦情節,其實就是一種”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病相憐所至,一旦不被選擇,不被重用,報國無門,學無所用,或者驟然失寵,流放他鄉,成為遷客騷人,他們人生的支柱就會坍塌,內心的失落與棄婦無異!

因此,在古代讀書人的潛意識之中,士人與棄婦兩者不知不覺地就達成了微妙的結合,在某種意義上說,二者形成了一種相似的人格和品質!因此,古代士人是借棄婦之言抒發文人之悲,這就是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沒有救世主2019-01-01 15:59:09

喜新厭舊乃人之本性,不僅是古人,現代人也如此。棄不棄,是道德、法律、經濟等方面綜合考量的結果。對男人如此,對女人也如此。

怎麼看待古代士人的棄婦情節?我是懷舊2019-01-01 18:00:05

這裡所說計程車人,應當限定於古代介乎於統治階層與低下的平民百姓之間的一個群落。這種士人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富起來的即得利益者。如博士,能著書立說給大眾以指教;如策士,能以高見給決策者出謀獻計;如方士,能在陰陽曆法等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如紳士,能慷慨解囊扶貧濟困分擔政府的壓力。

他們在古代的大眾眼裡,肯定會被高看一眼的。因為他們在古代社會中的等級就是處於農工商之上的。而女人,在古代,則是處於從屬地位的。正像三國時劉備所說,女人屬於男人的衣裳,舊了,破了,很自然會被丟棄。

而衣裳的好壞新舊又極易映襯出一個男人現時的境況。因此,古代的許多士人為了能使自己多一份可以炫耀或曰能讓別人認可的資本,也要棄舊娶新,讓年輕貌美的女子替代人老珠黃的殘花敗柳。這也是人性本身的一種正常反映。喜歡優秀的,追求新美的,是人類得以發展進步的動力。

但它又確實是殘酷的。它使許多遭受遺棄的女人身陷淒涼甚至絕望。而古時妻妾之間之所以常存嫉恨,答案也就在這裡。

但就這一點來講,本人還是比較欣賞民國時期的吳佩孚,他以尚有老妻應答新人的示愛,當說是對許多古代士人的一種超越。他的這種對待女人的態度,更當說是值得現代人提倡的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