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武威王2018-03-24 19:53:51

諸葛瞻是諸葛亮唯一的兒子,姜維是諸葛亮的親傳第一。兩人都身居高位,諸葛瞻在內匡君輔國,姜維在外領兵征戰,兩人卻政見不合,令人嘆惋!

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雖然年少聰慧,機智過人,但卻很少接受諸葛亮的言傳身教,更別說繼承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所有最後才有綿竹之敗,臨死前,諸葛瞻感嘆“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自覺愧對國家。此時諸葛瞻已是衛將軍、平尚書事,官居宰輔,位極人臣。內有黃皓弄權,迷惑皇帝,迫害忠良,諸葛瞻不能除去此等禍害;外有姜維連年征戰,民不聊生,蜀國國小民疲,不堪維繼,諸葛瞻卻沒有辦法。只能拼死一戰,以死報國。到底也不愧是武侯子孫,沒有落了先父威名。

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

姜維是諸葛亮非常器重的弟子,稱他為涼州上士,對他委以重任。姜維也是投桃報李,對母親的來信也婉言拒之——“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姜維繼承了武侯的軍事才能,也繼承了他鞠躬盡瘁的忠誠,有生之年,九伐中原,為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奈何內憂外患嚴重,姜維縱有通天之志,也難以成功。

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

按說這兩個人都沒錯,蜀國國小民弱是現實問題,諸葛瞻沒錯,因為蜀國經不起折騰,每一次大戰都是數萬人的死傷,巨大的經濟負擔讓蜀國不堪重負;姜維也沒錯,蜀國和曹魏實力相差太大,如果不主動出擊尋求機會,不出十幾年蜀國自然就土崩瓦解了,與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

也許只能是一樁公案,留待後人評說。

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淡墨淺白2018-03-24 20:22:47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鄧艾偷渡陰平後曾給諸葛瞻勸降書:若降者,必表為琅琊王。諸葛瞻怒殺使者,最終戰敗,死於戰場,他兒子諸葛尚也一起戰死。後人評價諸葛瞻: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

諸葛瞻說外不制姜維。諸葛瞻雖身居高位,也認為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憊,但是並沒有能阻止姜維領兵。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諸葛亮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費禕卻很好的壓制姜維。三國志記載:每欲興軍舉,費禕常制裁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但是費禕死後,姜維就沒有人制裁的了,前後進行了11次北伐。諸葛瞻確實能力不行,蜀國每有善政,百姓都把功勞歸功到諸葛瞻,以提高他的名聲!但是諸葛瞻身居高位內不能抵制黃皓弄權,外不能阻止姜維北伐。

臨死更多的是怨恨自己的無能吧!

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歷史春秋網2018-04-11 18:32:46

《元和郡縣誌》記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對陣鄧艾失敗,臨終之前高呼:“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那麼諸葛瞻喊這一嗓子,是什麼意思呢?

諸葛亮之子臨死前說的外不制姜維是何意?

原來,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內政落到了費禕、蔣琬、董允等手裡,費禕先後官拜後軍師、尚書令、大將軍等職,將琬則先後拜尚書令、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大將軍、錄尚書事、安陽亭侯、大司馬等職,董允為大將軍費禕的助手。費禕廢棄了諸葛亮以攻代守的政策,休養生息,與執意北伐的姜維政見不和,後不幸被魏降將郭循行刺而死,歷史進入劉禪親政、蔣琬與姜維輔政的時代,姜維獨掌軍權,前後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姜維獨掌軍權,而其北伐政策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反對,引起後主劉禪內心不安,故用宦官黃皓制衡姜維。黃皓漸漸勢大,與姜維成為騎火之勢,朝政動盪,劉禪又啟用諸葛瞻,讓他同時制衡姜維與黃皓。其實做一個好皇帝,就是熟練使用平衡術,在各派大臣間實現平衡,不使一方做大。如果大臣做大了,就會成為權臣,象曹操、司馬懿這樣,有江山顛覆危險。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象諸葛亮一樣既是權相又是忠臣的,劉禪相信諸葛亮的兒子也差不到哪裡去,所以將制衡姜維與黃皓的重任交給他,不使一方坐大。

但諸葛瞻顯然沒有那麼大本事,所以最後兵敗之時,喊出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的實言。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