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棍哥觀史2020-07-19 20:56:45

歷史上割據蜀地的政權都發生於分裂時期,因四川具有較強的封閉性,確實是割據一方的理想之選。如兩漢之際公孫述建立的成家政權;東漢末年劉焉、劉璋割據一方、以及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西晉末年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東晉末年焦縱割據一方;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權、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元未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權。這些政權在政治上缺乏進取心,又屬於“外來戶”,受制於蜀地本土勢力,另外蜀地的封閉性,即是其割據的保障,也是限制其對外擴張的瓶頸。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缺乏政治進取心——樂於偏安一隅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四川方輿紀要序》

歷代據蜀者大多在政治上安於偏安割據,不思進取,這一點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四川盆地易守難攻客觀情況造就的,我們可以稱為“盆地心態”。自古在政治與地理因素之間的關係上,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叫“在德不在險”。德就是代表積極進取的政治態度,險就是該政權可以憑恃的地理條件,“在德不在險”表明政治上的進取心遠比佔據的地理條件重要。四川又不光是地勢險峻,它還號稱“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魚鹽銅鐵之利,浮水轉漕之便”足以讓蜀地政權喪失進取心,樂於偏安一隅。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千里沃野)

“天下雌雄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馬援

公孫述據蜀屬於天下未定的時期,他不是想著進取天下,而是大搖大擺的當個土皇帝,樂於排面和享受。當時公孫述的同鄉馬援奉隴西魄囂之命出使益州,意圖是探查情況後,再決定歸漢還是歸蜀,公孫述的表現就是大擺各種禮儀。馬援也是透過此事看出公孫述難成氣候,於是歸報魄囂“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建議魄囂歸附劉秀。公孫述初起事之初,還是“遠方士庶歸之者甚眾”,但當他的格局僅限於蜀地一隅後,也就失去了內外的支援,終被劉秀所滅。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公孫述稱帝)

東漢劉焉父子在史書中也被定義為胸無大志,但劉備在印象中好像是匡扶漢室的雄主,但他初定益州,奪取漢中後,便自立為王,臣下相諫,不惜尋隙殺之,割據之心,隱然可見。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才以北伐明志,後由姜維繼承遺志。而後主劉禪胸無大志,以致黃皓亂政,逼得姜維屯田沓中以避禍,這又怎能使得蜀漢竭盡全力圖謀天下?

公孫述和劉備還算是有作為的,他倆志望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人了。瞿塘雖險,岑彭、劉光義、湯和也曾入其門戶;劍閣雖雄,鍾會、鄧艾、尉遲迥、傅友德也曾突其險要。像是李勢、焦縱這種割據,東不過墊江,更無上述之險要可守,再無進取之心,那麼桓溫等人攻蜀時如入無人之境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劍門關之險)

蜀地本土勢力對於外來戶的制衡

但凡是外來戶身份進行割據的政權,都會遇到與割據地地方勢力的矛盾,就好像三國東吳政權與吳郡豪族的關係,像是定都武昌(湖北鄂州)這種事都當不了家。蜀地更是如此,因為蜀地本土很難成長起強大的政治力量,這可能與古代蜀地民風有關。如《漢書地理志》說蜀地“民食稻魚,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佚,柔弱褊隘。未能篤通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如果理解有困難,那麼可以想象今天的四川地區,老百姓沒事兒喝喝茶、看看川劇、按摩、踩耳、打麻將,不愁吃喝,悠閒自在,誰還有心搞政治?《隋書地理志》說的更直白:“多溺於逸樂,少從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離鄉邑”。外來戶的偏安一隅,或許就是蜀地太宜居了,既來之則安之唄!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成都的日常慢節奏生活)

因此蜀地割據政權除時間較短的焦縱是本地人外,其他據蜀者均系外地人,這是巴蜀政治史上的一個很獨特的現象。歷史上每逢動盪,蜀地周圍產生的流民都會湧入安定的蜀地,這些流民往往數量龐大,由一至幾名領袖帶領,形成一個個組裝集團,他們或是蜀地政權的創始者,或是已經存在的蜀地政權拉攏的物件。所以據蜀者、治蜀者並非蜀人,執政集團與本土勢力之間的矛盾也不可避免,這種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蜀地政權內部的力量。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兩漢之際的格局)

“蜀人及其弟光以為不宜空國千里之外,決成敗於一舉,固爭之,述乃止。延岑、田戎亦數請兵立功,終疑不聽。”——《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

比如公孫述的成家政權,公孫述是關中扶風茂陵人,其主要追隨者有延岑、田戎、呂鮪、荊邯等。延岑本是南陽人,起兵於漢中;田戎是汝南人,起兵於夷陵;呂鮪也是關中軍閥;謀士荊邯則是扶鳳平陵人。再由史書中常提到的山東客兵,說明成家政權的軍事基礎都是來自川外。這些力量在公孫述的帶領下較為團結,但在入主川蜀之後,蜀人可就將他們視為資源的掠奪者,當荊邯建議出川謀取天下時,蜀人的反對是最大的,因為出征就意味著要從蜀地徵收更多糧食,招募更多士兵。公孫述空有“西帝”之名,而未能出川以爭天下,可以說與蜀地本土勢力的干擾有關。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黃巾起義時的格局)

再如劉焉時期,他是江夏竟陵人,以益州刺史身份入川時,正值南陽、三輔流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當時是黃巾起義的亂世,劉焉趁機“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史學界說的東州派就是源於這裡,這是劉焉在亂世立足的根本。蜀地當時對於劉焉收納流民很是不滿,所以劉焉採取強硬手段“殺州中豪強十餘人”。這就是完全採用了打壓益州本土勢力的方式維護統治,而那些東州流民本就囂張跋扈,到了劉璋時“侵暴為民患,不能禁制”,這才有了益州本土勢力紛紛叛迎劉備入蜀的結果。劉備雖有重用益州本土勢力,但在決策上,還是受到諸多節制,尤其是諸葛亮主政期間的北伐,遭到益州本土勢力的強烈反對。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張松獻圖劉皇叔)

戰略地理的限制

蜀地政權從未統一過天下,也跟整個四川的地理形勢有關。四川的地形地貌確實有助於防止外部勢力入侵,但反過來講,也限制了蜀地政權的對外擴張。古代但凡是統一天下的政權,大都起於關中、河北,還有東南的明朝,這些政權興起的前期,以這些易守難攻的區域當做根基,然後慢慢向外部擴張,最後完成統一大業。這些區域的政權之所以能完成統一,是因為地理上除了可以據守,還能有多條路線選擇擴張,或是直接兵出幾路,或是迂迴成鉗行線路,而四川則不具備這種條件。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秦國統一的多條路線)

四川只有兩個主要的方向可通往外部,歷代據蜀者大抵東守夔門,北據漢中。自夔門東出而達荊襄,荊襄地區只有襄南隘道互通南北,此地處於大別山、桐柏山系,易守難攻,並不好奪取,關羽當年的襄樊之戰就是為了奪取這個通道。自漢中北出,越秦嶺、隴山可達關隴,但這裡的六條谷地皆是谷口狹窄,在這裡“關門打狗”很容易,當年孫傳庭就是在子午谷口守株待兔活捉了川地前來的高迎祥;諸葛亮也是在這些穀道中耗費畢生精力都未成功。試問世間又有幾人能兼諸葛之謀,關羽之勇呢?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捍關之口;地方數千裡,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李熊

再以公孫述為例,割據蜀地後,其部下李熊曾提出過蜀地的戰略規劃,大體意思就是憑天府之國之富有,據蜀地之險要,伺機取天下,取天下之路線就是北上出秦地,東出掠荊楚。公孫述一聽覺得大事可期啊,於是立即稱帝,與此同時,東方群雄混戰中,那些失敗的豪傑紛紛歸附公孫述,更加激發了公孫述的雄心。後來公孫述遣李育與呂鮪出陳倉,欲圖關中;遣任滿與田戎出江關,欲取荊州,但正如上文分析的,兩路真是都打不過啊!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古蜀棧道)

“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荊邯

此時的東漢卻已初步略定關中、荊州。東漢建武七年(31年),劉秀大致平定東方,目光轉向隴、蜀。謀士荊邯眼見劉秀平定東方,便向公孫述提出對策,大體還是要趕在劉秀前搶奪關隴、荊襄。但這個計劃被蜀地本土勢力所阻擾而流產,次年,隴西隗囂敗亡,蜀中大為震恐,蜀地本土豪族這才同意按照荊邯的建議行動。公孫述遂遣隗囂舊將引兵上隴,拒守河池(甘肅徽縣西北),遣田戎、任滿引兵下江關,田戎拔夷陵,進據荊門。但此時漢軍已經控制了關隴、荊州等地,荊邯的規劃並沒能達成,以至於後來蜀地被漢軍拔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按照李熊的規劃,公孫述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割據戰略,但要論擴張,需“見利”出兵。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公孫述儘早與隗囂連合,東面再結好秦豐,那麼先於劉秀經略關中、荊襄的可能是有的。但歷史沒有如果,公孫述對外擴張之際,關中已被東漢馮異等略定,荊州已被岑彭等略定,秦嶺、巫山之險已成為雙方共據的邊界,所以馮異擋住了蜀地北出的路,岑彭擋住了蜀地東出的路,公孫述就再無第三條出路。成家政權就是蜀地政權的典型案例,歷代據蜀者大抵能利用四川的地理環境完成割據,但要擺脫割據而謀求更大的發展,反而受制於蜀地的地理環境。所以蜀地易產生割據政權,但很難完成統一大業。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綜上所述,很多觀點說蜀地畢竟不是經濟發達地區,很難支撐全國統一戰線,其實這種理解有些片面,畢竟歷史上的統一戰線都不是以一個根據地作為經濟支撐的,都存在以戰養戰的模式。在蜀地政權難堪統一大業的原因上,更多的是在於此地過於安逸,割據政權又都是流亡者建立,因此很容易產生政治上安於現狀的思想,缺乏進取精神。而且外來勢力終究是受到本土勢力的節制,難以形成自上而下的統一目標,甚至會因擴張導致內部消耗和分化,以至於蜀地被攻打時出現很多“帶路黨”。最後就是地理環境的因素,割據是成於地理,擴張則是受限於地理。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使用者屈之子2020-07-16 23:37:02

中華文明主要的發源地在兩河流域。

其,中原地區因物產資源,人口數量,交通運輸,科技水平等,在歷史上均優於(強於)周邊地區。

佔據中原,佔據優勢;得中原者,得天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中國的西南地區、關外地區等,雖然也各有其天然優勢,但要一統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並號令天下,必須在軍事、科技、經濟等方面壓倒所有的其他勢力,特別是在政治方面更是如此。

中原,唯有神州大地上的中原地區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長期擁有這些優勢。這是天然存在的,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大特徵。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所以,歷史上西蜀政權(集團勢力)都難以實現統一大業。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感謝閱讀!歡迎大家圍觀,點評並參與討論。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一條腿的雞2020-07-16 21:36:17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到最後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然而這種局面僅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就被後來的司馬家取而代之,一統了天下。

在古代的戰爭中,如果雙方將領指揮能力都差不多的話,那麼後勤補給就成了最關鍵的因素。後勤補給意味著啥?意味著將士能否填飽肚子,意味著能否振奮軍心。如果肚子都吃不飽,還有哪個士兵願意跟著軍隊打仗呢?沒當逃兵就已經很不錯了。

三國中曹魏為何能夠獨佔鰲頭,佔據老大的位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曹操率先推廣了“屯田制”。

由於接連的戰爭,各地的農田都荒廢了,根本就沒人種地,各諸侯的軍隊都時常因為缺糧而捉襟見肘,無論是河北的袁紹、淮南的袁術還是徐州的呂布、關中的馬超等等,都曾因為缺糧而導致本來可以勝利的戰爭最終以失敗收場。

曹操在佔據了許昌之後,沒有浪費中原土地肥沃的優勢,調撥了部分士兵前去開墾種植,當年便囤積了上百萬斛的糧食,從此軍心穩定,交戰時不再有缺少糧草的窘境。後來曹操也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統一了北方。

我們再來看蜀漢,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極為落後的。

蜀軍每次兵出祁山,都交通不便,雖說諸葛亮有天縱之才,製造出了木牛流馬來運送糧食,可這也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小說演義中的“六出祁山”,就是多次因為糧草的問題而丟失了大好機會,最後只能是對天一聲長嘆了。

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蜀漢的地理位置。

我們都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軍從海拔只有400多米的四川盆地,滿載軍械武器,一路北上,爬到海拔3000多米的甘肅、青海境內,接著再往東進攻關中地區,先不說是否會有高原反應,就光是行走這麼多路程就能夠把隊伍累得夠嗆,更何況還是運送糧草,這個成本太大了,蜀漢的財政根本就無法長期支撐。

而此時的魏軍在黃土高原上嚴陣以待,屯田已有數十年之久,糧草補給十分充裕,可以說人家是吃飽了喝足了坐在家門口,就等你上門呢。

當然了,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自然也看出來了問題的所在。所以蜀國要想戰勝魏國的話,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速戰速決,只有不停地騷擾偷襲才能夠有可能獲得良機,因此不顧勞民傷財,九伐中原,為了就是能夠儘早地解決蜀國的困境。

當然了蜀漢統治者,也沒有處理好與蜀地士紳及蜀漢當地的關係!這些因素都決定蜀漢不可能統一天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望月dai曉2020-07-16 21:44:38

蜀地坐擁四川盆地,號稱天府之國,物產自不在話下,可是地理位置確實不好,與秦嶺橫亙於漢中和長安之間,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山道險阻,軍糧物資難以供應,翻山越嶺很多天還到不了長安城下,在急需速戰速決的情況下被司馬懿據守不出給拖垮的,李白也有詩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自古入川一條道,直接造成了文化經濟交流的十分不便!

而這一切就決定了蜀地人口不會很多,人口基數少了,人才也就少了,軍隊人數,後後勤人員,都會很受影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也是獲得關中之地後,保證兵源,糧食源源不斷,才能與項羽爭雄天下的!

所以說地理位置決定了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才是決定一切基本因素,讓一切成為可能!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祖佬爺2020-07-19 22:49:06

蜀漢時人口少,核心地盤也小,四川其時到處是少數民族,得分兵去防!蜀亡時都有不少部隊在防守他們,抽不出太多兵來圖大事!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仁杰說史2020-07-19 19:09:45

益州之地富饒,號稱天府之國,四周都是重山峻嶺敵人打不進來,自己也很難打出去,是個舒適圈,且那裡的人民由於比較安逸,大多進取心不強,故而大多自守,不願開拓,這也是諸葛丞相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匍史狗子2020-07-16 20:05:19

天然的劣勢。首先,蜀地距中原政治中心相對較遠,政治治理相對要差;其次,蜀地偏遠,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勞師遠征;然後,蜀地的人才比起中原來說少太多,一是蜀地人口較少,二是文化學習跟中原沒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