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花鼓戲起源於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興盛的?慢談讀書2017-12-23 11:43:29

長沙花鼓戲起源於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興盛的?

張藝興在天籟之戰中改編的《劉海砍樵》就是湖南花鼓戲名劇,其憑藉著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讀書君先蹭個熱度,說點和小鮮肉有關的。但是大家要注意花鼓戲是漢族戲曲劇種,可不是流行歌曲呀。)

長沙花鼓戲起源於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興盛的?

湖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十二屬縣——長沙、善化(今望城)、湘陰、瀏陽、醴陵、湘鄉、寧鄉、益陽、安化、茶陵、攸縣等地。

因為長沙花鼓戲形成流行的地方不同,所以各地的方言有很大的差別,過去把這種現象稱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

隨著藝術交流的頻繁,長沙各地花鼓戲逐漸演變成以長沙官話為標準的舞臺語言。(這和普通話的概念一樣)

起源——民間歌舞說唱藝術

長沙花鼓戲來源於

民間歌舞說唱藝術

。清代中期以前,長沙一帶盛行“地花鼓”、“花燈”和“竹馬燈”。清代中期以後,花鼓戲逐漸流傳開來。但各地名稱不同,寧鄉一帶稱之為“打花鼓”,瀏陽各鄉稱為“花鼓燈”和“竹馬燈”,長沙望城一帶和醴陵地區稱其為“採茶戲”,20世紀40年代,有人稱之為“楚劇”。鄉間則統稱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後多以吉祥語或地名命名,諸如得勝班、土壩班、大興班等。 ——引用來自百度百科

清朝末期民國初期,花鼓戲開始進入城市(和我黨一樣,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民國元年,花鼓戲新泰班進入長沙演出。到1949年,花鼓戲開始進入興盛時期,益陽班、湘潭班、醴陵班、寧鄉班、瀏陽班雲集長沙,不同路子的花鼓戲進行著頻繁的藝術交流,逐漸合流。舞臺語言向長沙官話統一,形成比較完備的長沙花鼓戲劇種。

20世紀80年代,湖南全省100多個專業戲劇團體中有33個劇團演唱長沙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成為湖南地方戲曲中劇團最多的劇種。

在2008年,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注意讀題哈,這裡說的是花鼓戲而不是長沙花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