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條頭笑笑生2018-06-18 21:20:55

因為朱熹在閩南呆過。

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圭海四記2018-06-18 21:18:03

閩南的山,雖無武夷丹霞之俏麗,無華山褶皺之雄奇,但卻也不乏名山仙境。

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

如泉州歷史上的四大名山:清源山、紫帽山、羅裳山、雙陽山。

如漳州八卦樓的楹聯“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峰;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獻甲閩甌”所提及的五大名山:大帽山、太武山、圓山、梁山、烏山等。

而以文化名,則首推漳州雙第山,以開漳首進士周匡物及其兄周匡業讀書於此而得名,成為漳州,乃至閩南勉勵學子刻苦修學的棒樣。

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

(遠眺文圃山)

然而仍然有這麼一處,科舉、教育、民俗等文化事業低調發展,高調影響的名山,卻常常隱於市而人所不知,可是在文獻史志中卻總是以曝光率第一的形式存活著,她就是漳泉之交的文化名山“文圃山”。

文圃山,以其形體雍容,赫然突顯於九龍江北岸平原略顯鶴立雞群之狀,又名十八面山,民間也常稱之為倒扣的“鼎”,自古以來便是漳州和泉州的界山,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漳州和廈門的交界所在,因其交界的本質,使得漳泉的地方誌每每均提及,而日常中又總是將她忽略,從而導致了文圃山今日尷尬的地位本相。

之所以說文圃山為閩南文化第一,自然有她足以笑傲群雄的資本。

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

唐廣明元年,起義軍黃巢攻陷長安,並據以稱帝,落魄的唐僖宗倉皇奔蜀。家國破滅,天下震動,偏居東南的謝翛在當時已是辭藻超邁、時輩推許的人物,但他卻對大唐有著深厚的感情,不恥事賊,於是帶著弟弟謝修躲到了文圃山專研文學苦修著書。直到黃巢離去,大唐恢復長安,謝翛這才重新出世,趕赴長安考取了文德元年的進士。為紀念謝翛及宣揚其品行,後來的人們便將他所在的居所及大山命名為“文圃”。

文圃之名,便隨著謝翛的事蹟不斷宣揚開去。

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

五代時,追隨謝翛的家國情思,南唐主簿洪文用與族人澤步其後塵來到了文圃山,迄至北宋,同安石氏望族石蕡亦隱秘於此專心修學著書,當時世人皆說“此山下多文士”。

文圃山與文的結緣還遠不止如此。

蔡襄任漳州知州時,同行還有一位兒時的夥伴,他叫顏慥,是個屢試不第的讀書人,被薦闢為漳州教授,或許是耳濡目染,或者心心相映,辭了官的顏慥決心不再回泉,而是選擇文圃山下的青礁村作為居住地定居了下來,他在山下建立了“顏教授書室”,教授文圃山下的子民。

漸漸地,顏慥的文教起了作用。

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

從顏慥的孫輩、曾孫輩起,文教的效果出現了,不僅顏氏子弟考中了進士,就連周遭的一般百姓也榜上留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蘇竦,他更是把顏教授書室的規模擴大,遠近的龍溪、同安縣子弟紛紛求學於此,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蘇竦的教授之下,進士及第者達十幾人,這在當時是極為轟動的,而其學子籍貫更是閩縣、龍溪、同安各處皆有。

自蘇竦以後,文圃山“以文為名”正式坐實,為紀念這美好的時刻,蘇竦的親家子弟進士楊志特別在文圃山上建了一座“三賢堂”,以表示對謝翛、洪文用、石蕡文化事業的繼承和感激。

而此後,從文圃山下走出的進士更是多達六十餘人,其人數之眾,甲於閩南。

朱熹盛讚的文圃山為什麼被稱為“閩南文化第一山”?

科舉與教育如此,文圃山本就可以以文結束,然而,文圃山的另一絕在於,她還是保生大帝信仰的發源地。

保生大帝是閩南土生土長的民間信仰,與媽祖信俗並列為閩南兩大信仰,而文圃山便是該信仰的祖地。

保生大帝,吳夲,生於文圃山下白礁村,採藥修行於臨近的青礁村,吳夲死後,鄉里人為紀念他的貢獻和醫德,分別在白礁和青礁建起了慈濟廟祭祀之,隨著信仰的發揚光大,保生大帝傳遍全國乃至全世界,而青礁慈濟東宮和白礁慈濟西宮也便成了文圃山下最有靈氣的道家聖地。

這,就是文圃山的魅力所在,一個即文教與信仰的多彩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