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是怎麼來的?風雪夜歸人20602021-09-13 19:56:41

“沙茶”一詞的原型“SATAY”來自南洋,閩南人總是把東南亞那林林種種的國呀島呀統稱“南洋”,以至上個世紀50年代廈門大學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研究東南亞的學術機構就稱為“南洋研究所”,並且一直沿襲到如今。

閩南與南洋關係密切,難以計數的閩南先民漂洋過海,僑居或定居在南洋,大名鼎鼎的陳嘉庚曾經是他們的領袖,更是他們一面永遠的旗幟。

海外華僑千方百計保持著與閩南故土的血脈聯絡,以不同的方式愛國愛鄉,許多在閩南看起來很鄉土的植物與菜蔬,其實都有南洋的“血統”,如蕹菜、胡椒、咖哩、橡膠、木瓜等等,不一而足,而番荔枝、番薯、番石榴……,凡是帶“番”的,也不少來自南洋,“沙茶”就是它們其中的一員,據廈門民俗學家楊紀波先生考證,它是由馬來亞華僑陳有香率先傳入廈門港的。立足太平洋東岸的閩南鄉親,向來有前赴後繼,開拓海外的豪放血性,又具備有容乃大,兼收幷蓄的“拿來”情懷。

“沙茶”不是茶,至少不是今天意義上甘淳解渴的飲料茶。但閩南人把這種細沙狀的調料稱之為“茶”,著實具有其外形和內在的雙重的語言機趣。泊來的“SATAY”被國人分別音譯成“沙嗲”、“沙爹”和“沙茶”,三譯並存,結果是把不少食客給鬧糊塗了。

因為國語“爹”字的發音與閩南話的“茶”字十分接近,於是飲茶成風的閩南人“就地取材”,機靈把“沙爹”化成了“沙茶”,不但形象貼切,而且巧妙地化解了把洋調料隨意當成“老爹”來稱呼的尷尬。據悉祖籍閩南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開創了一種滋味極為鮮濃的排骨湯,取名“肉骨茶”。

但“沙茶”的成分比較複雜,據稱含有花生、黃姜、椰仁、香草、辣椒、丁香、蝦米、陳皮、胡椒粉等三十多種原料,似乎恨不能將天下所有的香酥之物盡收其間,它們經磨碎或油炸研末,然後再加油、鹽熬煮而成,這與客家人的擂茶的構成又有幾分相似,異曲同工,可見一個“茶”字在含義上早有多方面的擴張。

“沙茶”穿行於東南亞各國,成就了諸多南洋美食,我就曾津津有味地啃過焦香撲鼻的“印尼巴釐沙茶蝦”,也嚼過肉質鮮潤的“新加坡沙茶肉串”,還壯膽品嚐過馬來亞的“沙茶米糕”。不難發現,“沙茶”在這些美食裡扮演著去腥羶添滋味的角色。

然而“沙茶”進入廈門,卻一頭跳入湯鍋,形成了滋味濃厚的麵湯,進而與閩南居家大眾的油麵攜手聯姻,造就出遐邇聞名的閩南“沙茶麵”。初次相見,也許覺得這麵湯稀裡糊塗的“不大透明”,但嘗過一次就大多會為這色澤紅黃、鮮香微辣的美味所傾倒。

沙茶是怎麼來的?付三根2021-09-10 08:59:39

沙茶是流行於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混合型調味料,多作為蘸醬使用。沙茶醬味道比較獨特,它有大蒜、洋蔥、花生米的複合型香味,也有蝦米、生抽的鮮鹹味道,還有輕微的甜辣味。吃火鍋的時候用沙茶可以蘸牛肉、羊肉以及海鮮吃。 沙茶原本是讀作“沙嗲”,因為傳入潮汕的時候,潮汕人的“嗲”發音與“茶”諧音,慢慢的人們就叫他沙茶醬了。主要用花生仁、白芝麻、魚肉、蝦米、椰絲、大蒜、香蔥、芥末、辣椒、香草、丁香、陳皮、黃姜、胡椒粉調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