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小琴說詩詞2019-06-19 00:03:08

建安年間,以曹操父子三人為代表的建安風骨

漢獻帝在位二十多年,只有一個年號,就是建安。在建安時期,產生了詩歌創作上的黃金時代——建安風骨時代。曹操父子三人和孔融、王粲等建安七子,面對戰火紛飛的時代,以豪邁蒼涼的筆觸,書寫了一首首經典詩篇。本次就選取幾首那個年代英雄豪傑的代表作,讓大家領略一下那個年代的文采飛揚。

曹操的女兒,也就是曹丕的妹妹,當年聽說哥哥要廢掉老公的皇位時還大罵哥哥渾蛋。那意思就是老爸那麼牛都供著天子,你是哪根蔥,敢篡位?據說還是漢獻帝好好勸解了娘婦半天。要知道,曹丕生氣起來可不管什麼兄弟姐妹。

他弟弟曹植被逼著七步之內要寫一首兄弟題材的詩,寫不出來就死,寫出來有怨言也得死。曹植一邊流淚,一邊構思,七步之內真的寫出了這首《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這首詩寫完,在場的文武百官莫不垂淚,曹丕可能也被感動了。最重要的是他媽老太后出面說情了,曹植才免於一死。後來曹植被封了個陳王,開始了名為藩王實為囚徒的鬱悶生活,年紀不大就鬱鬱而終。他留下了《洛神賦》《白馬篇》等不朽詩篇,特別是《白馬篇》裡表現出了那種視死如歸的大氣磅礴。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失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勾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這是對那個勇猛少年的概括。少年不戀家,自小離家就為了實現男兒壯志,這就是建安年間懷有壯志的風骨。“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土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幾句把壯士立志為國捐軀完全捨棄妻兒老小的悲壯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建安年間,以曹操父子三人為代表的建安風骨。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曹丕本人的文采也不可小覷

曹丕,身歷漢末建安直到三國,他善於文學寫作,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篇。其《典論・論文》一篇,可以說是我國文學評論的開山之作。在這篇文章中,他特別肯定了文章的家國之用,把文章的地位空前提高,他說: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尺壁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賊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曹丕把文章的作用和影響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賦予其無與倫比的價值,他認為文章可以傳之於百代。曹丕認為就個人而言,一切榮華富貴都將隨著生命的終結而消逝,只有文章可以永世流傳。所以“成一家之言”,體現創作者的價值。這與漢末戰亂中人們普遍的逐利現實思想格格不入,他認為榮華富貴、宦海沉浮都是過眼煙雲,而精神層面的文學追求才是人生不朽的意義所在。

人生追求應當是靠文章而名傳千載,不是靠一時的榮華富貴,這種觀點的提出在漢末三國中有著撥雲見日的重大影響。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把文學的價值提高到了不朽的地位,提出功名利祿都是糞土,唯有文章可以永存。這是歷史上的開創之論,歷代文人莫不被曹丕的這些理論所激勵。

再來看其代表作《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靄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在文學史上開七言歌行之濫觴,拋開其文學價值,單從其所反映的歷史背景和詩中本事來講,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詩歌是作者生平經歷和心情的集中反映。曹丕經歷了漢末的黑暗和民不聊生,又隨著曹操東征西討親歷戰火,又在複雜的奪嫡鬥爭中慘烈勝出最終稱帝,他的經歷之豐富成為他詩歌創作的不竭源泉。

本詩所描繪的是漢末非常普遍的“征夫思婦”場景。“君何淹留寄他方?”這是思婦的無奈之問,其實誰又知道征夫為何客遊他方有家難回呢?前方有多少一去不返的征夫,後邊就有多少獨守空房的思婦。這是時代的悲劇,更是下層百姓的悲劇。時局的動盪、大小軍閥的割據導致各地都有徵夫遊子一去不返,空閨少婦雨淚漣漣的慘景。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社會普現的場面,不可能對豪族士人的思想沒有影響。百姓的悲劇和揪心的呼號,對豪族產生了強烈刺激,曹丕親歷戰火多年,所以對“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國夢裡人”的悽慘有一種格外的同情,心中又有無助的糾結。曹魏集團打出的是一統天下平定四海的大旗,目標是要消滅茶毒民生的戰亂。可他們自身又是一場又一場慘烈大戰的發起者。曹丕的內心是複雜而糾結的,所以他用文學這種他認為傳之不朽的形式來記錄自身的複雜心理。

豐富的經歷會影響文學造詣的高度,這也是千百年後人們評論曹丕與曹植的文學成就時,往往認為曹丕勝於曹植的原因。曹不的經歷是複雜的,其內心也是複雜的,所以其人生觀就不再是一元的儒家經典精神了,而必然形成多元的,既有對功業的渴望,又有對戰亂的排斥;既有位高權重的風流,又有處在政治旋渦中心的憂俱;既有稱帝的強烈野心,又不得不接受對漢室是否忠心的考問。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他作的《燕歌行》這首詩歌開創了七言詩的濫觴。詩歌由《詩經》的四言,過渡到漢代的五言,是一大飛躍。由五言到後來的七言那更是巨大飛躍。字數多了,能表達的感情和事理也更豐富了。曹丕的代表作《燕歌行》是其原創的七言詩,他很好地利用了七言字數的豐富,給古詩的敘事和傳情都做了開創性的範例。

曹丕在政治上非常強勢,但在文學上非常細膩;潘岳在政治上比較軟弱,可他的《閒居賦》非常了不起;宋玉在政治上和為人上比他老師屈原弱多了,但他楚辭功力完全可以和老師媲美,以至於今天研究楚辭最頭疼的就是哪篇是屈原原作,哪篇是宋玉的手筆。

客觀而論,在漢末與三國時期的領袖中,唯一在文學和政治上都不朽的只有曹操父子。三曹和建安七子都屬於魏國,他們共同代表了漢魏之交的文學碩果。曹操自己的詩歌,蒼涼豪邁,而且多與政治大事結合。如《觀滄海》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巍巍詩句就是他與袁紹大決戰於官渡後,又追擊袁紹殘敵到了秦皇島,看到蒼茫的大海,所留下的不朽詩篇。他在赤壁和東吳大軍隔江對峙時,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短歌行),其“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邁情懷激勵了無數後人。

在蜀漢的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聲的知遇之恩,從軍師一路幹到開國丞相封武鄉侯,諸葛亮的草根逆襲激勵著無數後人。劉備是樓桑(今河北保定)賣草鞋的,張飛是附近賣肉的,關羽也是小販,這些英雄人物在桃園結義之後縱橫天下,終於殺出了一片錦繡江山。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蜀漢集團都是草根逆襲的典範。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鞠躬盡率,決定以攻為守,北伐曹魏,臨行之時寫了篇感動千古的《出師表》。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首先用質樸無華的語言給後主敘述著自己與先帝劉備的種種往事,告訴後主,我越是感念劉備,就越會鞠躬盡瘁地報答你,然後論述了北伐中原的準備工作,最後告誡後主親賢臣、遠小人。全文感人至深,令後代忠臣良將、英雄豪傑讀之落淚。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聊以自娛22020-10-23 09:31:06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以風骨遒勁、剛健有力、旗幟鮮明著稱,故在中國文學史上稱為“建安風骨”。“風骨”是什麼?“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詞典有兩種解釋:1。指詩文書畫 雄健有力的風格、氣派。 2。指人的品格。含有剛強的意思。“建安風骨”是指漢、魏之際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陳琳、徐幹、劉楨、應瑒、阮瑀)所作之詩賦,世謂之建安體。風骨遒上,最饒古氣。”亦稱“建安風格”。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濃郁的悲劇色彩,而這些,卻構成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南朝齊梁時,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論漢末建安之詩文風格為“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也”。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所指的文學風貌主要是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建安時代的作家,擺脫了儒學的束縛,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處在戰亂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現的慷慨激昂、語言準確、簡練、明晰,文章有很強地表現力和明朗剛健的風格。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也講究用辭和文采,但仍保持了樂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後來某些文人詩那般過分追求辭藻。因此劉勰認為:辭藻修飾與風骨良好的結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要求詩文要以述情為基礎,語言精練,用詞朗健,須言之有物,有表現力。並不是過分追求華麗辭藻、文風奢靡。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建安時期,政治紊亂、社會動盪,文學卻一改漢代頹勢,大放異彩。建安文學與兩漢文學相比,有著自己成就和特色。首先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特長,比較切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三國初年社會情況,真實再現那個時期的生活;其次,建安作家就生活在那個年代,對社會動盪、百姓流離有親眼發現,他們不僅是亂世的悲歌者,而且更是國家統一的追求者。所以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表達意志,抒發感情,有一股進取精神;第三,建安文學的創作和發展,樹立和開展了文學批評的優良學風和光輝榜樣;建安時期是對前代文體重要改造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用字、造句、立意、抒情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內容到形式都加以改善和蛻變,因此,建安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繼承和發展了前代文學的優良傳統,並從內容和形勢上加以變革。它的獨特風格成為後世文學所推崇、效法的典範。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後附】 “

曹操父子

”,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丕:(187——226年),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建安七子

”,孔融:(153-208年) 字文舉,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陳琳:(? —— 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江都)人,後來為曹操所用。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被賜爵關內侯。為建安七子之一,並在七子中成就最高。徐幹:(171-217年)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 阮瑀 (?-212)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和陳琳同為曹操章表書記官。應瑒:(?-217)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父子的掾屬、典籍官。劉楨: (?-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時期的丞相掾屬。曹丕時期貶為小吏。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我是冰娉2019-11-10 11:23:04

歷史背景

要理解建安風骨,首先得先知道,什麼是建安文學,及它繁榮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建安是東漢獻帝(196-210)的年號,這時期和魏初一段時間,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階段,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出現了以曹氏父子為中心,以王粲等七子為羽翼的作家群,他們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歷史上一般稱為“建安文學”。

它的興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光和七年,興起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豪強軍閥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紛紛擁兵割據,展開了長期混戰。

建安十二五年,曹丕代漢,劉備,孫權也相繼稱號建國,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樣的長期混戰,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災難,繁榮的中原變成了“白骨蔽原野”的廢墟。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在軍閥中,曹操在董卓大亂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了北方,成了北方實際統治者。許多身經戰亂而又有志於天下統一事業的文士都紛紛投奔到他的幕下。而曹操本身也是改造文章的師祖,從而造就了一個“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

什麼是“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指的是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都是漢末軍閥混戰的目擊者,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而且在政治上,也有為國家統一做一番事業的抱負。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建安風骨?

因此,它們的詩歌中,許多篇章都比較深刻地反映了漢末社會動亂的現實,表現了人民的疾苦,表達了他們建功立業的雄心。

這種同情人民疾苦,用民歌的調子慷慨悲涼地反映現實,表現作家積極奮發的進取精神的詩歌風格,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

有哪些作品

這種詩歌風格,在曹操的作品中表現得最充分。例如《蒿里行》和《短歌行》。前者寫袁紹、袁術等各路軍閥,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相互殘殺給社會造成的災難。

後者抒發對時光流逝,功業未建的感慨。

這種詩歌的風格,在曹植的《送應氏》、王粲的《七哀詩》、蔡琰的《悲憤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