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老威觀史2021-01-27 08:16:46

要控制好一支軍隊,要讓軍隊中的人死心塌地效忠於你,沒有非常的手段是做不到的。即便在袁世凱被清廷革職在家,即便他有好幾年沒有掌控北洋軍六鎮,但在武昌起義後的關鍵時刻,幾乎所有的北洋軍六鎮軍官都表示沒有袁世凱他們就不會鎮壓革命軍,從中我們也能看出袁世凱對北洋六鎮的掌控力是有多強了。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袁世凱能控制住北洋軍,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北洋軍的軍官們只有依靠袁世凱才有上升空間。

就拿袁世凱手下最為重要的北洋三傑,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來說,他們的特點是有才幹但沒出身。段祺瑞、馮國璋都是留過洋的軍人,雖然有一身本事,但是沒有背景,要想出人頭地就只能依靠袁世凱。再如袁世凱最重要的幫手徐世昌,他原本是進士出身,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但也是因為沒有背景,即便中了進士也沒有官給他當,一度搞得窮困潦倒,連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做起了袁世凱的家庭教師。是袁世凱發現了徐世昌的才幹,才有了他施展抱負的機會。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北洋六鎮主要軍官名單,基本都是有才能沒背景的人物

袁世凱在選人的時候其實是有用心的,他大量採用了軍校出身,尤其是留過洋的,但是在清廷沒背景的人擔任軍官,他知道如果重用在清廷內部有背景的人,那麼關鍵時刻他就沒法控制這些人,軍隊到最後就不會聽命於他了。正是因為用了大量沒背景的人,所以這些人要想上升,在清廷內部沒有關係的情況下,不依靠袁世凱還能依靠誰呢?

當然,袁世凱能控制好北洋軍,還在於他確實善於帶兵,尤其是培養士兵對自己的忠誠。

在影片《走向共和》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橋段,每次發軍餉的時候,袁世凱都會把軍餉一份一份地遞到每位士兵的手中,在發完軍餉後,士兵們都會齊聲喊口號:“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這樣的場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就算袁世凱是吃了豹子膽,如果這樣明目張膽地要士兵喊著對自己效忠,清廷很快就會知道,到時候袁世凱的腦袋早就搬家了。不過這個場景也反應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士兵都效忠於將領。

晚晴時期地方團練基本都是這樣組織的,無論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是李鴻章的淮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個人組織的軍隊,名義上歸清廷,但實際上歸個人控制。袁世凱在練兵的時候要士兵們效忠於自己,在當時來說很正常,對此清廷也是默許的,不然軍隊就沒有戰鬥力。只是在效忠個人之前,最先效忠的是朝廷就行了。這點在當時袁世凱的軍歌《大帥練兵歌》中就能看出,其中的唱詞是“第一立志要把君恩報,第二功課要靠官長教”,意思很明白,效忠朝廷在長官之前。

清廷失去了對北洋六鎮的控制,其實主要還在於自己的作死。

作死的不是別人,正是攝政王載灃。載灃的作死在於,吃相太難看,太急於掌控軍隊了。

載灃對軍隊有著強烈的控制慾

緣於他的一段經歷。在八國聯軍戰爭結束後,列強要求清廷派出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出訪歐洲各國,向歐洲各國道歉,慈禧為了表示“誠意”就派出了光緒皇帝的弟弟,當時還是醇親王的載灃。

載灃在出使的過程中舉止非常得體,也因此贏得了歐洲各國領導人的好感,尤其在拜訪德皇威廉二世的時候,威廉二世對載灃更是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這多少也是緣於清朝與德國都是君主制國家的緣故。威廉二世就曾經語重心長地對載灃說過,要掌握好政權,最關鍵的是要掌控好軍隊。

德皇的這番話對載灃影響很大,在慈禧死後,載灃剛上臺就對軍隊下手了。他首先罷免了袁世凱,以“足疾”為由將其開缺回家。

PS:我們一般認為載灃對袁世凱下手,是因為袁世凱當年告密導致了光緒的悲劇,但實際上並不是這個原因,我們從載灃開缺袁世凱的理由“足疾”就能看出。以“足疾”為由將袁世凱撤職,意思就是其實你沒有任何過錯,我也實在找不到什麼理由把你撤職,但我就是要你走人。在我國古代的政治中,這是一個常用的理由。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載灃一上臺就要袁世凱滾蛋了

罷免了袁世凱後,載灃就開始重用滿清權貴了,在載灃看來只有滿清權貴掌控了軍隊,軍隊才算是完全掌控在了自己手中。他先是讓親兄弟載濤和載洵分別掌控了陸軍和海軍,然後在北洋新軍中安插了鐵良、良弼等人。

此外為了給“自己人”騰出位置,他在軍隊內部也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比如把段祺瑞從北洋第六鎮統制的位置上調開,改任江北提督。段祺瑞原本是中央精銳部隊的長官,一下子到了地方當起了保安團司令,這個落差就太大了。

再如馮國璋,在袁世凱被罷免後,他多少也受到了牽連,為了保命不得不主動請辭,雖然還負責新軍的日常事務,但馮國璋也知道要是沒了袁世凱這個大靠山,他遲早會被開缺掉。

連段祺瑞和馮國璋這樣的人都被整的夠嗆,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這些人的特點我先前也說過,在清廷中沒背景。整個北洋軍中,不僅上級軍官沒背景,中層和基層軍官也基本沒背景,隨著載灃不斷將滿清貴族安排在軍中,這些人也知道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不要說現在的職務能不能保住,就連將來飯碗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說了。於是北洋軍中大量的軍官開始與袁世凱暗中通訊,為袁世凱東山再起創造了條件。

載灃想控制軍隊這點從他執政的角度來說沒錯,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但載灃並不瞭解北洋軍的實際情況,也沒有考慮到當時清廷的腐敗程度,沒有關係沒有背景的話一個人再有才幹也不會有出頭的日子。他的動作太大太明顯,引起了北洋軍的恐慌,給北洋軍們留下的印象就是,載灃是要砸他們飯碗的。這就把北洋軍大大小小的軍官們都推到了袁世凱的一邊。

武昌起義給袁世凱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後來等到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也只能調動北洋六鎮的兵馬去地方平叛,這個時候北洋六鎮中袁世凱的舊部就起了作用了,在這些軍官們的作用下,清廷楞是調不動他們,北洋六鎮的官兵紛紛表示,袁世凱不出山他們就不聽朝廷的號令了。能做成這樣的事情,除了上層軍官如馮國璋、段祺瑞等人的作用外,廣大中低層軍官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清廷來說,除了各地的新軍,還有大約50多萬的軍隊。其中10多萬的八旗兵駐紮在各中心城市不能動,另外20多萬的綠營兵和20多萬的巡防營要負責守備的任務,基本也動不了,全國唯一的機動力量就只有北洋六鎮。而且武昌起義的部隊是新軍,即便調動了八旗、綠營之類的部隊前去鎮壓,也不是武昌新軍的對手,能壓住武昌新軍的,只有北洋六鎮。

在這樣一種危機的情況下,載灃為了調動北洋六鎮出來平叛,也只得請袁世凱出山,並給了袁世凱湖廣總督的任命。但袁世凱對這個任命並不滿意,他表示如果不把內閣總理的位置給他,他就不出山了。載灃對袁世凱的回覆非常惱火,但局勢也由不得他惱火了。

因為武昌的起義軍也不會坐以待斃,坐等朝廷從各地調集兵馬來鎮壓他們,他們要想成功就要主動出擊,而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是別人,正是在武昌起義中被革命軍逼著當了頭的黎元洪。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在黎元洪的鼓動下,全國15個省宣佈獨立,一下子就把清廷給架空了

對於黎元洪來說,一開始他不願意當頭是因為他知道造反是要誅九族的。但是在革命軍的“逼迫”下,如果他不當頭就會當場被斃了,萬般無奈下也只能當了武昌革命軍的都督。在當了都督後,黎元洪知道自己的命運是與革命綁在了一起,革命不成功他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就只能竭盡全力爭取革命的成功。當時有一大筆稅銀留在了武漢,黎元洪在得到這筆稅銀後,他就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聯絡了各省,要其他省也跟著湖北一起造反,當然要造反沒錢是不行的,黎元洪也充分利用了武漢的這筆稅銀,表示只要造反馬上給錢。有了錢就自然好造反了,在黎元洪的一番鼓動下,全國一下子就有15個省宣佈獨立,跟著湖北一起造反了。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黎元洪不經意間改變了歷史

就在武昌起義爆發,15省獨立的節骨眼上,列強也看不下去了,他們紛紛向載灃表示,如果清廷不能控制局面,他們就要出手控制局面以維護自己的在華利益了。洋大人們發飆,載灃一時間也沒了面子,只好答應袁世凱的要求,給了他內閣總理的位置請他出山。

到了這個時候不答應袁世凱的要求,清朝馬上就會滅亡。一方面武昌起義的勢頭越來越猛,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國各地,要是北洋六鎮再不出動,全國就會失控;另一方面,各地新軍統制唯袁世凱馬首是瞻,如果袁世凱不出山來控制北洋六鎮,如果全國的新軍沒有人來掌控局面,不用革命軍打過來,新軍自己就會先亂起來,分分鐘就把朝廷給端了。更要命的是,如果局面控制不住,搞不好洋人也會出兵干預,到時候全國就是革命軍、新軍、列強的兵馬一通亂戰,大清就只能灰飛煙滅了。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載灃在滿足了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要求後,袁世凱才正式出山,不過這個時候整個朝政大權也被袁世凱掌控了。袁世凱在掌控了朝政大權後,就像模像樣地出動北洋軍到武昌去鎮壓起了革命。

但是袁世凱也有自己的打算,並不會真心效力於清廷。

北洋軍的作戰很順利,很快就拿下了漢口和漢陽,武昌革命軍被打的只剩下了武昌一地。眼看著北洋軍再努力一把武昌就拿下了,在這個關鍵時刻,袁世凱命令部隊停止了進攻。原因就在於袁世凱對自己的處境非常清楚,如果他真的滅了革命,那麼對於清廷來說他就沒用了,清廷很快就會奪走他已經得到的權力。他之所以能擁有這麼大的權力是因為革命軍的存在,所以他不能馬上滅了革命軍,而是要在革命軍和清廷之間來回討價還價才能爭取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在與南方革命黨的談判過程中,革命領袖孫中山最終做出了“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可以做大總統”的承諾,在得到這個承諾的時候,袁世凱一開始是懵逼的,後來仔細思考了之後,袁世凱接受了這個提議,因為革命黨給他開出的價格太高了,他不得不接受!

無論袁世凱如何輔佐清廷,他最好的下場也就跟曾國藩差不多,把權力全部交還給清廷,然後封個不錯的爵位退休,能不能善終還要看清廷的臉色;但是與革命黨合作,他可以當上大總統,獲得最高的權力,也只有獲得了最高權力,他才是最安全的,因為沒人能動的了他。權衡之下,與革命黨合作最為划算,於是袁世凱就接受了革命黨的提議,開始逼迫清帝退位了。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大勢已去的孤兒寡母,除了退位也沒有別的選擇了

一開始袁世凱大力營造了南北議和的輿論氛圍,然後就不停地催促隆裕太后下退位詔書。對於當時的清廷來說,全國大部分新軍已經隨著各省的獨立而脫離了清廷的掌控,駐紮在各地的八旗兵在武昌起義後不久就被各地的革命軍消滅,至於綠營兵、巡防營等也基本不起作用,完全不是新軍和革命軍的對手。在這個時候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也叛變了,這就意味著當時清廷手上已經沒有多少軍隊了,繼續維持下去遲早會被消滅,即便革命軍不過來推翻清廷,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清廷也對付不了。如果被人推翻,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說,還不如在手上還有點談判籌碼的時候要個優厚的退位待遇才是上策。於是在袁世凱的不斷催促下,甚至到了關鍵時刻,在武昌前線的北洋軍官跑到清廷大殿上逼宮的情況下,隆裕太后才不得不下了退位詔書,清朝的統治也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