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在讀本書的時候,我在困惑,文中所述的萬曆十五年和歷史發展究竟有多大的關係,以至於本書的題目就以此時間為題。讀完了全本之後,再返回來看自序才發現, 萬曆十五年這個時間節點確實是有其特殊之處,主要在於明朝整體發生了質變。:

這個時間節點發生了如下事件:

一、 萬曆偏執的性格暴露無遺,開始對逝世五年的昔日恩師張先生反攻倒算,剝奪其爵號、榮譽,將其家人發配充軍,授意官員攻訐張居正的跟隨者,在朝廷中引起了泫然大波。

二、 叱吒風雲的人物海瑞去世。這是個硬茬,是明代萬曆年間的楷模 。海瑞的一生經歷,就是文官制度的發展到極致的產物。

三、 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去世。他以外人不理解的政治手腕,退了一步和當今制度達成妥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將武官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位極高位,築下了不世功勳。不少文官都與他稱為友伴,這點極其少見。

四、在獄中的李贄在血汙中自刎掙扎了兩天,黯然去世。他是一個哲學家、思想家,在萬曆年間,他在思想文化的代表性和影響力無人替代無人能比 ,不少社會高層人員爭相與他達成聯絡,影響大到明神宗朱翊鈞專門讓人捉拿入獄,以防當前的政治穩定發生意外。

大致內容如下:

文中第一部分以張居正位極人臣,獲取萬曆小皇帝信任展開了敘述:在張首輔未去世前,萬曆的努力朝廷均可以看到,然而隨著張首輔突然去世,朝廷裡開始對之前張所提出的改革提出聲音並盡所可能地把攻柬呈遞給萬曆,因為當時的萬曆相信張,只有萬曆不相信張了,他們才可能獲得這次的政治勝利。

很明顯,在不懈努力中,萬曆一反常態,開始奪張前世獲得的一切,並開始打壓其遺屬。這裡引出了申時行,這位由張居正一手提拔的新任首輔。他以精湛的人事管理能力(和事佬模式),將朝廷的隱藏危機預防控制,獲得了萬曆和同事的信任和讚賞。申時行對自己的誠意處置很是滿意,晚年他覺得如果任期內他沒有作出能記入史冊的事情,便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功績(他認為預先安排妥當,就不會有大事會發生,有沒有事蹟對他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

申看清了朝廷內的陰陽之道,不同於張居正的不知收斂和奢華無度,他沒有做烈士的決心,他並沒有在立儲這個問題上逼迫萬曆遵循制度作出決定,也沒有不聽從同事的勸諫假裝不知,他採取了溫和措施想透過時間讓萬曆明白大勢所在。而當時萬曆已經看透了局勢,他知道他這個皇帝只是個文官制度發展到極致的代表,他是不得含有個人情感的,沒有許可權做出逾越道德底線的,所以他看開了,他決定無為而治,既不同意新任職位也不准許舊官隱退,就這樣接下來幾十年他僅為視察自己皇陵出宮兩次。

關於萬曆皇帝理政態度的轉變,申時行回憶中感嘆,他曾今有過一個絕好的機會襄助他成為堯舜之君。此即為1585年張居正案落實之後,1586年初常洵未出生前的幾個月。然而他的和事佬態度決定了機會的錯過。

1587年11月13日,海瑞與世長辭。他始終剛直不阿,執法公正,懲貪抑霸,整頓吏治,並平反了一些冤案,獲得人民愛戴。同時正是因為清廉的他深信儒家道義,一本正經推行技術與制度改革,導致他仕途坎坷崎嶇。

他的故事給我的感覺是:當時的文官集團只能有一種傳統的性格,而由於這個集團在本朝實際上的統治者,它就必然會以自己的性格作為標榜,而責成全社會向它看齊。儉樸本來是一種美德,然而在這種條件下提倡儉樸,充其量也不外是一種手段,意在使行政問題簡化,以適應政府本身的低能。

與海瑞不願妥協相比,戚繼光便懂得取捨,在有限的範圍內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他明白,現代化的技術和古老的社會組織斷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術推動社會組織趨於精確和嚴密,那就是鬆散的社會組織扼殺新的技術,二者必居其一。他以強硬的政治手腕和一定的人際交往方式,搭上了張居正的大船,為他的事業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期間他用盡各種黑白手段進行軍事改革,賄賂貪汙來結交上層文官。

期間他寫了各式各樣的著作,無非異途同歸,其著眼在把讀書人的私人利益與公眾的道德相融合這對於廣大仕途中的讀書人來說,足以影響良心與理智的完整性。

最後便是李贄。李贄的悲觀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所以李贄開始一意孤行,想要和兩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剝離聯絡,其觀念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歷史的背景。

像他們這種經過多年的奮鬥而取得的榮譽,接受者只是一個人或至多幾個人,但其基礎則為全體家庭。因此,榮譽的獲得者必須對家庭負有道義上的全部責任,保持休慼與共的集體觀念。

期間他寫了各式各樣的著作,無非異途同歸,其著眼在把讀書人的私人利益與公眾的道德相融合,這對於廣大仕途中的讀書人來說,足以影響良心與理智的完整性。

另外,李贄意識到,社會物質文明往前發展,而國家的法律和組織機構不能隨之改進,勢必發生動亂。而文官集團一心想維持當前這個國家大物的穩定,故此他註定會失望。

因此,李贄和他同時代的人物所遇到的困難,則是當時政府的施政方針和個人的行動完全憑藉道德的指導,而它的標準又過於僵化,過於保守,過於簡單,過於膚淺,和社會的實際發展不能適應。

個人感受:

提及每一個國家所標榜的道德觀念,都要透過它的歷史地理才行得通,這在中國各朝代情形為尤然。明朝作為文官制度發展到極致的朝代,由於它成憲的不可更改,導致一個年輕皇帝沒有能把自己創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導進這烏有之鄉,充當了活著的祖宗。同時導致海瑞鬱郁不得,只能位於閒職不能推動改革;導致明朝失去了一個最為關鍵的整合軍備的可能性,戚繼光未能施展其全部才華;導致李贄只能削髮為僧,矛盾地度過此生,著作讓他留下了當時思想界的苦悶以及另一個供我們觀察明代各類人物生活與理想的全新角度。

最後的最後,貼上書中令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話:

因為凡是一個人處於困境,他就不願放棄任何足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即使這種可能性極為渺茫,沒有根據,他也要把它作為自己精神上的寄託。

下面兩個算《明朝那些事》有描述萬曆的分部了,有興趣也可以看看。

寫在最後

如果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可以點選下方的贊同、喜歡、收藏三連,有什麼看法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另外如果還想檢視其它讀書總結,請點選下方的文章,這裡有實時整合的已讀書籍與待看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