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三家地方割據勢力是怎麼形成的?識小錄2017-11-27 20:05:05

魯國的三桓,主要起於魯桓公時期。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嫡長子魯莊公,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莊公臨死的時候,問起弟弟叔牙關於接班人的問題,叔牙回答說“慶父有從才能。”意思是讓莊公傳位給慶父。莊公又問季友,季友則發誓擁護莊公的兒子般。那麼這樣一來,在莊公繼承人的問題上,就分為了兩派,一派是慶父和叔牙,另一派是公子般和季友。季友為了消除叔牙這個隱患,派人給他喝毒酒,說:如果喝下去,他的後代就可以世代居於魯國,如果不喝,就無後於魯國了。於是叔牙便喝下了毒酒,其後代便是叔孫氏。季友的後代便是季氏。至於慶父,在莊公死後,他就發動了政變,殺掉莊公的兒子公子般,季友出奔陳國,立魯閔公為君。兩年之後,又派人殺掉了魯閔公。再次政變以後,或許是國內矛盾激化,慶父不得不出逃到莒國。在其出逃後,季友便回國擁立了魯僖公為君。僖公上臺後,找莒國要人,慶父退無可退,只好自殺,其後代便是孟孫氏。

魯國這三家公族,相繼掌握了國政。因為魯僖公是季友擁立的,所以僖公在位期間,季氏執掌了魯國的國政。季友死後,慶父的兒子公孫敖便又掌握了大權,甚至在僖公剛剛去世,文公元年剛上臺的時候,便以卿的身份和諸侯會盟。但是與此同時,莊公之子東門襄仲的勢力也發展了起來。東門氏威脅到孟孫氏和叔孫氏的地位,幾大公族之間,便發生了嚴重的政治鬥爭,結果鬥爭均以東門氏的勝利而告終,而季氏也無力與之爭雄,便依附於東門氏。

這樣,魯國文公一代,是以東門氏為馬首的。直到東門襄仲死後,其子公孫歸父掌權,但並沒有其父的才能,在他執政的時期,三桓的勢力便又發展了起來。魯宣公十五年,季氏主導推行了“初稅畝”的改革措施,這極大地調動了魯國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季氏的威望也空前高漲起來。季氏在權勢發展的同時,孟孫氏和叔孫氏也乘機發展,三家的勢力越來越大,不僅威脅到了東門氏,也威脅到了魯君,於是魯宣公便和東門氏聯合起來與三桓作對,“欲去三桓,以張公室”。鬥爭的結果,便以三桓的勝利而告終。三桓的勢力便又空前強盛起來。

經過魯成公,到了襄公時期,三桓的勢力越發膨脹,襄公十一年,增設三軍,三家各領一軍,掌握了軍權。襄公十五年,他們“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到了這個時候,魯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實際上已經被三家瓜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