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祖師爺?劉泉2021-10-25 19:17:39

晉平公親眼目睹了太師師曠的傳神琴藝,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每逢自己無法解決的難事和軍國要事,他都召師曠垂詢。

晉平公的王宮修繕一新後,又鑄了大編鐘,樂工們都以為此鍾是合於律制的,但師曠用手輕輕一撣,認為不合。經過校正鐘律,果然發現此鐘的音響是不協調的。

晉平公制成一張琴,大琴絃和小琴絃音高相同,他讓師曠來調整它。師曠撥了兩下,一下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他借題發揮道:“對於琴來說,大諼好比君主,小弦好比臣下。只有大小相應,各得其所,才能合陰陽,成就美聲。現在大王讓它們相互混合,我這個瞎子怎麼能調好它們呢?”

晉平公經師曠這麼一說,細看大小琴絃,正是由於相互混同才至音不分高低。他吩咐師曠予糾正。師曠將大小弦略作對調,便奏出抑揚頓挫的琴音,師曠奏著奏著,他忽然停手,哈哈大笑起來。

晉平公見師曠突然發笑,忙問所笑為何?

師曠道:“剛才,我透過琴聲發覺齊國的國君在同嬪妃嬉鬧,從床上摔下來,把胳膊摔壞了。”

晉平公覺得驚訝,當即就派人起齊國詢問,齊王笑著說:“是的,是有這樣一件事/”

晉平公見師曠有如此神功,遇到重大的軍事行動,就召他拿著律管“聽軍聲而卜吉兇”。

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晉國決定會合諸侯援魯伐齊。晉平公想知道戰爭前景,就召來師曠垂問。

師曠將魯國和齊國餓軍歌演奏了一遍後,對晉平公稟告說:“大王不必興師動眾了!齊國軍隊已經被魯國趕出了國門。”

晉平公半信半疑之際,派往魯國的觀察使者回來了觀察使稟報的情況與師曠所說的丁點不差。

同一年,晉平公聽到楚國發兵攻打鄭國,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都說強楚攻鄭,鄭國必滅,他又召來師曠問究竟。

師曠彈著琴絃,唱起南北不同的歌曲,然後向晉靈公稟告道:“楚國以強凌弱,必會以失敗告終。”

果然沒過幾天,就傳來楚國兵敗的訊息。

晉平公見師曠音律占卜戰爭吉凶如此準確和靈驗,就把他留在王宮中,不離左右。

有一次,晉平公望著師曠雙目失明的樣子,忽然感嘆道:“太師雖絕頂聰明,可生來就沒有瞳仁,你的那個世界真是太昏暗了。”

師曠道:“也未必。其實天下有五種昏暗,而我還沒輪上其中之一呢。”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晉平功不禁發問。

“好吧,讓我一件一件說給大王聽吧。”師曠侃侃而談:“群臣透過行賄來博取名譽,百姓們受冤屈而無處伸張,君王對此不聞不問,這是

古箏祖師爺?馬到功成功成名就2021-10-25 17:24:28

箏,是華夏民族創造的一件彈撥類樂器,因為歷史悠久,又被稱作古箏。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雲“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普遍認為是關於箏最早的記載。根據音樂史學界的研究,早在西周王朝統治時代,秦國建立之前,箏已經開始流傳於秦地,算來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

關於箏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大多帶有民間傳說的色彩,比如爭瑟為箏,蒙恬造箏,京房造箏等,可信性似已不可考。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早在先秦漢魏時期,古箏已經是廣泛流傳的一種樂器,並且帶著強烈的地區特色(根據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的描寫“嗚嗚快耳者”)。後漢劉熙在《釋名》中這樣描述箏:“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

伴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箏的流傳範圍逐步擴大,並得到不斷的發展完善。最開始的古箏為五絃,經過九弦的過渡,到戰國末期發展成十二絃。